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感症小议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感症小议·

一、温病亦有“热入血室”证

伤寒论》有热入血室一证,而温病学中,同样颇多论述,如《临证指南》、《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均有明文。何为“热入血室”?“所谓热入血室,就是妇人月经期间,正遇外感,邪热与血互相搏结所造成的病变。由于病体有强弱,邪陷有深浅的不同,所以表现的症状也不同,而治法当然也随之而异。”(《伤寒论教育参考资料》)

依据上述定义,当为:①患者适遇外感。②正值妇人月经期。③外感邪热与经血互结,以致造成月经紊乱(经水适来、适断、或自行。)④可见胸胁下满、寒热往来、谵语等症状。然前三条为辨证之主要依据,而症状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伤寒论》热入血室共四条,所见症状亦各不同。关于谵语一症,考《伤寒论》中热入血室证,除216条(属阳明病)有谵语外,第143,144,145三条为少阳病,其中144条无谵语。是故可以推论热入血室一证不以谵语为必见症状,只须在“妇人月经期间。适遇外感,邪热与血相搏结所造成的病变。”即可成立诊断。

孙文垣于《生生子医案》中,载有治“元素侄妇”热入血室一案,“乃春温后经水适止,证见余热不退,口中甚渴,胸胁痛而耳聋。经用柴胡人参甘草天花粉黄芩白芍红花当归、丹皮、知母而瘥。”此案因于春温,症状中不见谵语,恰为上述讨论之极好注脚。

关于热入血室之治疗,胸胁下满者刺期门以泻瘀热,证轻而表邪仍在者可待自愈。邪在少阳者,钱天来以小柴胡汤加牛膝、丹皮、桃仁;许叔微以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杨士瀛则以小柴胡汤加五灵脂。无不旨在和解达邪为主,实证佐以活血化瘀,使外邪解、经隧通而病得愈。虚证佐以养血凉血,俾邪解同时阴血得充,则血室自清。

以上为伤寒治法,而温热病热入血室治法略有不同。如叶子雨眉评《温病条辨》云:“其经水适来而病温热,病虽发而经水照常自行者,不必治其经血,但治其病而自愈。”余据此义曾治一例属外感风热而致崩漏,参考前贤治法,祛邪为主,佐以调血。以银翘散辛平疏解,以达表邪,加益母草活血通经,血结得开,经络通畅,则内外之邪俱解而病即愈。

某厂技校女学牛陈某,年方二九。1991年夏前偶患感冒发热,适值汛至,热退后经漏不止,每日点滴而下,逾月不净。迭进行气活血、通经止漏及益气养血、固本收涩等法,半月未应。改请某妇科前辈诊治,服药一周病仍依然。复来余处诊治,余仔细推详四诊。患者病起于感冒发热之后,感冒时月经适行,热退经血不止,当是邪热乘经行血室空疏而入于胞宫,阻碍经血正常运行而致。同时细勘脉象,患者脉形虽小,而气口脉明显强于他部,且略偏于浮,此症当是风热外感,邪尚未解,热扰血室,以致漏下不止。试投银翘散加益母草,方为:金银花9g连翘9g荆芥9g竹叶9g薄荷3g桔梗4.5g甘草3g牛蒡子9g 豆豉9g 益母草15g

服药三帖,经漏即止,外感亦解,以后月经正常,按期而至。现已成婚育子俨然慈母矣。

二、风寒外感亦可“战汗”

“战汗”一词首见于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但书中未加详述。直至晚清温病学家叶天士在舟中对其学生顾景文口述“外感温热篇”,将战汗作为正气达邪外出之自愈机制后,“战汗”一词始为杏林常用之语,医家每多采用。然何谓“战汗”?即是于外感热病之某一阶段,突然发生战栗,继而全身出汗,症随汗解者即为“战汗”。此为机体邪正相争之表现,正胜邪则汗出病解,正不敌邪则战而无汗。外感热病无论伤寒、温病皆可发生战汗,但以温病为多见。温病有卫、气、营、血等不同阶段,而战汗则见于邪在气分之时。叶氏曰:“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

温病战汗诸大家论述甚详,而伤寒战汗,仲景亦曾论及,如《伤寒论》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战汗之形成,在人体感邪之后,邪气尚未深入犹具透表达邪之机,正气与邪气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即可与邪交争而出现战汗。如患者体内津液尚充,可作汗源之时,即有战后汗出病解之可能。

1975年深秋之某日,余所在地居委干部周老太之丈夫急来邀诊。余知周老太数日来患感冒,头疼、恶寒、无汗、关节酸痛。因而随其丈夫立往彼家。见患者卧于被中战栗不已,床具被震摇而“咯咯”作响。当时余第一次见到此症,疑为战汗而不敢自决。但患者自云无妨,昔年曾发一次,战后得汗即解。余闻此言,心中稍宽,伴随患者,随时以小匙饮以温水,以观察病情变化。大约战至一小时许,患者周身微微汗出,次日热退病解,自此安然无恙。

温病而见热扰血室,感寒而见战汗达邪,此等症临证之际尚不多见,本文所述各一例。以常规之法处治,皆得症解病安。伤寒战汗,仲景未出治法,周老太例则借用温病战汗“益胃”成法,补充水分滋其汗源,竟亦“热达腠开,邪从汗解”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