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营养学》扁豆(名医别录)·
【基原】为豆科植物豆角的嫩荚壳及种子。
【异名】娥眉豆、茶豆。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和中,化湿。
【应用】
1.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而呕吐泄泻:白扁豆750g(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山药各1000g,莲子肉(去皮)、桔梗(炒)、薏苡仁、砂仁各500g,上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按岁数加减服。(《和剂局方》)
2.脾虚有湿,赤白带下:白扁豆用米泔水浸后去皮,加红糖淮山药同煮,熟后,日2次,连续服用,或扁豆炒熟为末,每服6g~12g,糯米酒或温水送服。
【现代研究】扁豆中含血球凝集素A,为一种毒蛋白,加热后毒性可大为减弱。凝集素B为胰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内不易消化,并能抑制凝血酶而延长凝血时间。豆荚哌啶一Z为溶血素,高温才能破坏。
【按语】扁豆的种子有白、黑、红褐色数种。白扁豆可食可药;黑扁豆古名鹊豆,供食不入药;红扁豆广西民间作清肝药,治眼生翳膜。扁豆子入药,健脾清暑化湿,能治疗急性和慢性腹泻,带下诸症;叶中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治吐泻、疮毒、跌打损伤、便血、痔漏、淋浊;扁豆衣(种皮)功效同扁豆,力稍逊。
【参考文献】
1.《药性辨疑》:“扁豆专清暑,故和中而止霍乱;极补脾,故治痢而止脓血,消水湿,治热泄。”
2.《药品化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
3.《本草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