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外气疗法》九九阳功·
九九阳功,是在练易筋经的基础上,采用震桩的姿势,使丹田之气鼓荡,并按一定的姿势、呼吸、意念,使气在周身运动,以增强体质与气的活力,是外气疗法的主要手法,如震法、颤法及点射形导气发功的基础功夫。
一、预备势练法
(一)基本裆势:基本裆势是中裆震桩式。
松静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五趾着地。两手自然下垂,沉肩垂肘,头如顶物,两目平视,视而不见,舌抵上腭,前胸微挺,后臀微收,膝放松微屈,精神贯注,自然呼吸。
站定后先如练静功之法,吐浊气三口。然后以膝关节的微动屈伸,引动全身震动,开始震动之幅度大,也不自然,经一段时间的锻炼后,震动由全身向下丹田收拢,以丹田为中心震颤,气机随丹田的震颤有节奏的向周身扩散。
(二)柔带脉:接前中裆震桩式,做以下预备功势的锻炼。
两手放于右侧带脉处,掌心向带脉。用逆腹式呼吸,配合进行手的运行。吸气时,左掌在前,右掌在后,以震颤之力推动带脉之气向左侧旋转,意念随手,以意导气,气行意随,两目微闭,内视带脉;呼气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以震颤之气推动带脉之气向右旋转,内视、意念同上,共9息。然后用同样功式,引带脉之气吸气向右,呼气向左转9息。
操作时姿势、呼吸、意念、震颤要配合好。腰部充分放松,以手的气动,带动腰部自然作小幅度的旋转。自觉腰软绵如丝束,带脉温热,气行腰周,全身经络气脉活跃、通畅。
(三)三田开合:取中裆震桩式,吸气时两手移至下丹田处,掌心向外,两外劳宫穴相对。然后慢慢向两侧分推,约与肩同宽。同时收腹、提肛,意想丹田开放,浩然之气自丹田而入。呼气时两手翻掌内劳宫对向下丹田,慢慢内收,至约一拳之距离。同时鼓腹松肛,意念、震颤、两手与丹田成为一体,震颤感应之气收入丹田,口鼻呼吸浩然之气,亦下沉丹田。共9息。
然后两手移至中丹田(膻中)处,以同法在中丹田开合9息。但吸气时提气中丹田,呼气时要使真气下沉于下丹田。
再将两手移至上丹田(印堂)处,以同法在上丹田开合9息。但吸气时初练只提气至中丹田,逐渐练习提至上丹田;呼气时气沉下丹田。
最后仍以震桩式锻炼。两手移至前额上,两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呼气时两手下推至耻骨联合处,以意向下丹田引气,贯通上、中、下三田。吸气时,两掌在耻骨联合处翻掌,手心朝上,向上升举至额上,以意引气使气贯三田,共10次。
【按】预备势练法中柔带脉与三田开合共做完天地55数,以成乾坤阴阳之合数。全身气机振奋,气贯三田,与天地之气相合,内外交流,共振不息,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为各姿势练震颤之气运至指掌打下坚实的基础。再练各势才能“气”“力”相合,颤动运行相贯,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得心应手。
二、姿势练法
各姿势练法,是在练习预备势的基础上,以下丹田为中心震动,使气机随着震动之势,在意念控制下自然运行。其法仍以中裆震桩式进行,但必须震桩与姿势柔为一体,使气运达到姿势之动作上去。
(一)仙人指路:
1.吸气时,收腹、提肛,从下丹田提气至中丹田;两手随之上移,屈肘仰掌,置腰之两侧,掌心向上。
2.呼气将真气收归于丹田,同时以丹田震颤之气机为中心,以意导气,气行意随,运气于右上肢。四指并拢,拇指伸直,腕关节微背伸上翘。随气运行之力,肘臂运劲,立掌着力向前推出,劲蓄小鱼际处。
3.吸气时握拳或原掌式收回胸前,变俯掌下按。左手仰掌上行,提气至中丹田。呼气时以同法将左手推出,左右各9息。收回胸前,提气至中丹田,侧掌待势。
【按】本势是练少阴、太阳、太阴、阳明经气脉的架子。呼气运动前推手臂之力,将从下丹田提至中丹田之气,由少阴、太阳经运达于掌、小鱼际及小指处。吸气收回时,气由以上表里经之太阴、阳明收回中丹田,与下丹田上行之气相合。气脉随着丹田,全身震动之节奏而运行。气行如珠注,源源不断的发出并不断的收回下丹田。本法是推、拉、引手法发气的基础功夫。
(二)前推八匹马:
1.接前势,呼气时,运气中丹田达于肩臂,两掌心劳宫穴相对,拇指伸直,四指并拢,慢慢向前推动,至肩、肘、腕相平。拇指上翘后拉,四指并拢,侧掌下压,气贯四指之指端。同时借膈肌的下压与腹肌的隆起,导真气下归于丹田。
2.吸气时,四指放松,拇指上翘后拉,慢慢屈肘,收回两胁部,同时提丹田之气与两手回收之气合于中丹田,再呼气推出共9息。然后,收回两掌在胸前交叉待势。
【按】本势是练手三阴、手三阳经气脉的架子,是练指端活力的功夫。运气主要由手三阴、手阳明经发出,贯手掌达于指端,再由手三阳经、手太阴收回。练功中指端有麻胀、热感,是气达于指的效应。本式是震、推、拉、引、定等手法发气的基础功夫。
(三)凤凰展翅:
1.接前势,呼气时,两手由立掌交叉,慢慢向左右分开,运中丹田之气下行下丹田,上行于两臂。十指欲翅,四指并拢,内劳宫有欲突出之势。两手左右拉开,顺势将掌心转向左右两侧,再向两侧分推至肩、肘、腕平。指仍欲翘,劳宫欲突,气蓄掌心。
2.吸气时,两掌旋腕,屈肘内收,逐渐掌心相对,在胸前立掌交叉,共做9息。再收回胸两侧,仰掌待势。
【按】本势是练手厥阴及手少阳经的架子。推出时气蓄内劳宫,收回时气蓄外劳宫,转而收回丹田。本势久练,发气线在掌之周围,其集中点在内外劳宫之间。是推、拉、颤、定手法发气的基础功夫。
(四)两手托天:
1.接前势,呼气时,两掌缓缓上托,至廉泉部,慢慢向外翻掌成两手上托之势,托至顶点,两手指端约距一拳,虎口相对,四指并拢,拇指分开。同时运中丹田之气,一股上行,随上肢的运动,达于掌指,凝聚于两手之间;一股随膈肌下降,下行于丹田。
2.吸气时,旋腕翻掌,指端向上,手掌内劳宫对向任脉收回,收指掌之气并提下丹田之气共9息。两手仰掌于胸两侧待势。
【按】本势是练上、中、下三焦,少阳、太阳、少阴经气脉的架子,使阴经之气脉负阳而上达于整个手掌面,然后顺阳经抱阴而下,达于丹田,再下达于足趾。是推、拉、引、颤手法发气的基础功夫。
(五)水中捞月:
1.接前势,呼气时,两手向左右分开,腰微前俯,两手象捞物状,在两脚间向中点合拢,至两手指尖距一拳左右,指掌蓄劲有捞托重物状。同时运中丹田之气,一股下降于丹田,一股随动势达于两手之间。
2.吸气时,顺势直腰,抱月至胸前,贯气于丹田,共9息。两手侧掌置于胸两侧待势。
【按】本势下俯,运腰用柔劲,缓缓而动。两目微闭,调节两目闭合之松紧度,视两腿之间,犹如月之圆者,或一团一点亮星者作为月。两手似水中摸物,缓缓集中于此亮处捞起,收入丹田。本势是养丹练肾,通调任、督及推、拉、颤手法发功导气的基础功夫。
(六)抱球三揉:接前势,呼气时,两手出掌右侧,左掌在上,右掌在下,成抱球状。吸气时两掌抱球向上下微拉,似球充气胀大之状。随之左手向内旋,右手向外旋,边旋边拉,运气在两掌之间旋转。使中丹田之气下归丹田与上行两手之间。呼气时微按如压缩之状,随之左手向内旋,右手向外旋,运气在两手掌之间旋转,同时提下丹田,运上肢之气收回至中丹田。共3息。再以同法,右手转上,左手转下,在中间拉压3息;最后在左侧,左手转上,右手转下,拉压3息,共9息。两手在左侧抱球待势。
【按】本势是运气出势的架子。气达两掌间,手、足三阳、三阴经脉之气贯入两手掌。阴阳气在两手之间运行,似抱球之旋转,此球缩胀与意念相合,阴阳相抱,周流不息。是推、拉、旋、颤等手法发气的基础功夫。
(七)运掌合瓦:接前势,呼气时,左手在下前伸三阴之气外行;右手拉回,三阳之气内收。吸气时右手向前伸,三阴经之气外行;左手拉回,三阳之气内收。两手在一推一拉之时,导引手三阴、手三阳之气脉运行,共9息。两手仰掌置于胸两侧待势。
【按】本势导引手三阴、三阳经使气脉外达于掌,内行于丹田,阴阳相抱,循环不息。是推、拉、引、颤手法发气的基础功夫。
(八)风摆荷叶:接前势,呼气时,两手慢慢交叉向前推,肩、肘、腕、手相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交叉,掌心向上。同时运中丹田之气下行于下丹田,上行于两掌,两手阴经与阳经气脉相接。再两臂外分,微下压,气脉达大鱼际及拇指端。吸气时小鱼际上翅,两臂内收,至两手交叉,再收回胸前,共9息。两手仰掌放于胸前待势。
【按】本势是运动三阴、三阳经气脉的架子,出势以手太阴、阳明经促动厥阴,少阴经气脉达于掌指;收回则以少阴、太阳经为主,促动阴经之气脉达于中丹田。是推、拉、引手法导气发功的基础功夫。
(九)混元调气:
接前势,呼气时两手仰掌伸出,至肩、肘、腕相平;同时运中丹田之气下降下丹田,并运达指掌。吸气时,变侧掌,掌心向外,划弧向两侧,翻掌提气至腋下,掌心向上,指端向胸侧。最后呼气再推出,共9息。
【按】本势调动天地人三气于一体,调合周身之气脉,为收势做准备。
收势:两手相叠,左手在内,右手在上(女相反)放于下丹田处,慢慢停止震动,收气归于丹田。自然呼吸,守丹田片刻。然后搓脸及手,自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