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气功外气疗法>易筋经

《气功外气疗法》易筋经·

易筋经是气功中动功功法的一种。本人将易筋经作为外气疗法导气发功的一种基础功法。“易”是改变,“筋”是肌肉,“经”是方法,顾名思义,“易筋经”就是锻炼人体筋肉的方法。本功法是按人体十二经与任督两经气脉流注、运行的特点设计创编的一套功法,历代相传,经世不衰。练气功除练静功外,要重视配合动功的锻炼,四肢筋脉经络的气机才能通畅。易筋经练起来,气脉流注合度,无迟速痞滞的偏倚现象,是外气疗法发功的一种较好的基础功夫。

一、韦驮献杵

【原文】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姿势与要领】

(一)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头端正,两目半开半合,平视前方,舌抵上腭,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收腹松胯,膝松微屈,足掌踏实,全身放松。

(二)两手变阴掌慢慢地向上拾起与肩平,变阴阳掌向胸前靠拢,两掌心相对,缓缓屈肘,两拇指少商穴轻轻接触,合十当胸,指尖向上,松肩沉肘。

【呼吸与意念】作(一)势时自然呼吸,心境澄清,神意内敛。至(二)势时,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当气脉流动时,意念随呼吸,吸气时导引气从指尖而出,进入鼻内,下沉丹田;呼气时,气从丹田上胸、循手三阴入掌贯指。共练6息或12息。

【效应】手太阴肺经之脉长3尺5寸,气脉运行从胸至手。练本势气机发动;手太阴肺经气脉最为明显,并逐渐扩散至手厥阴,手少阴等经脉。初练手臂内侧有轻微麻感,外侧有痒或虫爬样感觉,是气脉发动的现象。久练可体会到肺主气、朝百脉而充全身的韵味。自觉两手象抱一热气球,十指发胀,微微跳动,指尖麻感,似有丝状物放出。这些感觉随着意念的活动进行着。本势是外气疗法中平掌式推、拉手法发气的基础功夫。

二、横担降魔杵

【原文】足趾柱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姿势与要领】接上势,两掌慢慢变阴掌,左右分开,成一字形,同时足跟微微抬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趾点地)。凝神贯注前方,含胸拔背,收腹松胯,舌抵上腭。练9息或18息。

【呼吸与意念】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两掌劳宫穴及足趾部。练纯熟了改用腹式呼吸,吸气时意念集中于劳宫穴,呼气时导气向手阳明,下达足阳明至足?趾,意念集中于足?趾。

【效应】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起,与足阳明胃经同气相求。初练时自觉两肩沉重,掌心发热。练纯熟了劳宫穴有一股气流放出,指尖有粗胀感,同时地下阴精之气上冲劳宫穴。此时则用意念和内劲按住上冲之气,足尖象被地吸住似的,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周身气机发动,特别是四肢气脉穿流不息,异常轻松舒适。本势是练一指禅式、平掌式推、拉、引手法发气的基础功夫。

三、掌托天门

【原文】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身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将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姿势与要领】

(一)接上势。两手从左右缓缓向上划弧至头上,将阴掌变成阳掌,掌心向上,手指相对,手背直对天门(前发际上2寸),作托天状。同时两足跟提起,微微向外分开,足尖着地,闭住阴蹻库(会阴穴),同时放开膀胱经之会阳穴(尾闾骨端旁开5分),牙关咬紧,舌抵上腭,两目用内视法,通过天门,注视两手掌之间。共做14息或28息。

(二)两手握拳、两臂顺原来路线缓缓下降而成“横担降魔杵”的架子。

【呼吸与意念】开始鼻吸口呼,摆好架子,后改为鼻吸鼻呼,气沉丹田。呼吸细、匀、长、缓,绵绵不断。吸气时意守丹田,呼气时将意念逐渐转入两掌之间,待体内气脉运行时,则以意随气。

【效应】当摆好架子,调匀呼吸,气沉丹田,关闭会阴穴,放开会阳穴后,以阳明经为中心气机发动,全身气脉自然贲张起来。自觉三阴气脉顺三阳经逆运上行,至会阳穴合督脉而上,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尤以胃、肝、胆、大肠所流行的经道感觉最为明显。有时功夫作完,气机仍在发动,顺经流行。内视天门,初觉两掌有吸引感,练至相当功夫,自觉两掌之间,白云缭绕,韵味无穷。牙根咬紧后,自觉耳根颤动,上及两鬓、津液满口,将津液慢慢送至丹田。本势是外气疗法中一指禅、平掌、剑诀等手式推、拉、引手法,用“力”运“气”发气的基础功夫。

四、摘星换斗

【原文】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吸口呼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姿势与要领】

(一)接上势。右臂向前划弧至前平举,翻掌掌心向上,缓缓屈肘屈腕,指尖对额约距一拳,同时左手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贴于左侧腰眼部,两目注视右手之内劳宫穴。

(二)左手高举,右手放下,手背贴于右侧腰眼处,两目注视左手内劳宫穴。左右手各练11息或22息。

【呼吸与意念】呼吸用鼻吸口呼法,把息调匀,意念注视高举之手的劳宫穴,并将内劳宫、两眼与在腰眼处之手背的外劳宫穴连成一条直线,随着呼吸吐纳,腰眼产生一凸一凹的运动。在呼气时注意内劳宫;吸气时注意下边手的外劳宫。心念内劳宫、眼睛、腰眼,随着这种凸凹开合的动作,顺其微微的运动。

【效应】两手与眼睛,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初练似有什么东西吸住一样,随着呼吸、意念及腰眼、眼睛的凸凹开合的运动,眼睛初有痒感,久练有特别舒适之感觉。本势是以足太阴脾经为中心,使三阴经气脉收回内敛,阴经气脉贯注于三阳经,使阳经负阴而上。练到相当功夫,高举之手内劳宫穴周围可见一团白云似的丹光回旋。本势是练探爪式、龙含式、平掌式推、拉、引手法运气发气的基础功夫。

五、倒拽九牛尾

【原文】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

【姿势与要领】

(一)接上势,右手从腰眼离开,微向下垂,顺势变成阴掌向右前方抄去,至与肩相平,五指撮拢,成“擒拿手”状,腕微屈,指尖朝内向外,劲蓄袖底。同时右腿跨前弯曲,左腿伸直,成前弓后箭步。左手也同时放下,向左后方抄去,五指撮拢变成擒拿手,屈肘屈腕,指尖向上向外。右手指尖离额一拳远与额同高,左手与左箭之腿成15度。

(二)换左弓右箭步,左手反折抄向左前方,右手收回伸向右后方,动作要领同(一)势。左右各练6息或12息。

【呼吸与意念】呼吸用鼻吸口呼法,意想两手拉成一条线,似拽着牛尾巴。吸气时两眼内视,观注前伸之手,向后倒拽;呼气时,两眼内视,观注后伸之手,向前顺牵。两手与少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运动着。两腿和腰、背、肩、肘等身段各部,亦随着倒拽和前牵的韵味,相应地颤动着。

【效应】本势变“擒拿手”时,拇指紧捏中指,周身气脉以手少阴为主,三阴经气脉发动,两手似有一线牵动之力牵引着,少腹空松,气机随着呼吸与拽牵的动作而在周身运转。本势是探爪式、平掌式、中指独立式、龙含式等手式运用推、拉、引、颤等手法的基础功夫。

六、出爪亮翅

【原文】挺身兼怒目,推窗望月来,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姿势与要领】

(一)接上势,借前手向后倒拽之势,前腿后收,两脚并拢,两手收回,掌指翅立笔直,掌心向外,变成“排山掌”,放于胸胁部待势。

(二)两手以“排山掌”向前缓缓推出。开始前推,轻如推窗,推至肩、肘、腕平时,五指用力外分,身体直立闭息,两目张开,不可瞬动眨眼,平直地望着前面,集中心念,观看两掌。

(三)再把“排山掌”缓缓向胸胁内收,贴左右两侧胸胁处,如此反复做9息或18息。

【呼吸与意念】用鼻吸口呼法,向前推掌时呼气,开始时轻轻用力,前推至极点,微微停息则重如排山。收回时吸气,意念集中于两掌中间。

【效应】本势锻炼,以手、足太阳为主。练至呼吸与动作贯通一气,则周身气机发动。随动作与呼吸,推出时力贯掌指;推至极点,自觉劳宫穴似有放电样感觉。功夫深了,有一种观赏明月的韵味,两手间似有白光环绕,明月当空之感。收回时,自觉气机顺收势而归,如海水之还潮,有落汐归海的韵味。本势是外气疗法中以平掌式、探爪式手式,运用推、拉、引手法导气发气的基础功夫。

七、九鬼拔马刀【原文】侧首屈肱,抱头拔耳,右腋开阳,左阴闭死,右撼昆仑,左贴胛膂,左右轮回,直身攀举。

【姿势与要领】

(一)接上势,两手侧平伸,掌心向下,右臂屈肘上提,平掌贴枕部“玉枕关”,用食指、无名指与中指轻轻挟拉左耳的尖端“天城穴”(在两耳尖端,把耳轮折卷,有折缝处),肩肘相平,右腋张开;左手向左方划弧,反手以手背贴于脊部两肩胛间,左腋紧闭。

(二)两手臂恢复成侧平举,做与(一)相同,方向相反的对称动作。左右反复做14息或28息。

【呼吸与意念】以鼻吸鼻呼法,吸气时,意念集中在抱

头攀耳之手的肘尖,微微拔牵,头颈同时与掌相应的运动。呼气时意念集中在贴于背部手背的外劳宫穴,气沉丹田。

【效应】本势气脉运行以手、足太阳经为中心,与手、足少阴经相贯通。练功时,姿势、呼吸与意念融合一体,气脉运行不息。随着呼吸与手的一拔一攀,头、肘相应的一张一弛,气缓缓沉于丹田,不可升降气机,微微略带闭合之意,轻轻的呼吸,全身放松,自觉气机特别沉静。贴背心之手背,有被背心吸着的韵味,两手通过耳部有一线牵着,随着呼吸气机缓慢的运动着。本势是临床运用一指禅式、剑指式、平掌式等手式推、拉、引手法的基础功夫。

八、三盘落地

【原文】上腭抵尖舌,张眸又咬牙,开裆骑马式,双手按兼拿,两掌翻阳起,千斤仿佛加,口呼鼻吸气,蹲足莫稍斜。

【姿势与要领】

(一)接上势,两手向左右平伸,与肩相平,成一字形,掌心向下,同时左足向左跨一大步,两脚的距离0.7~1.7米(人高矮不同可以略大或略小些)。

(二)两膝弯曲慢慢下蹲成骑马裆势,含胸拔背,至大腿与小腿成90度为标准。两腿下蹲的同时,两掌用阴掌亦缓缓下按,至与膝相平为止。动作缓慢,稳稳用力,舌抵上腭,两眼睁大。

(三)将下按之掌翻转为阳掌,如托重物之状,随两腿的慢慢伸直一起上升,至与胸相平为止。初练反复操作3~5息;练至一定功夫,可达11息。

【呼吸与意念】以鼻吸口呼法,姿势下按时呼气,气沉于丹田,意念集中于两手掌,好象按压一种有弹性的东西。姿势上升时,吸气,意念仍集中于两手掌,象托拿沉重的东西。

【效应】本势锻炼,气脉在手、足少阴经与手、足太阳经运行,阴阳相应,循环无端。下按时,两手发胀,掌心发麻,劳宫穴有放电样感觉,似按着从地下反弹上来的一种力量,如此绵绵不断地按下去。上升时两手似托沉重的东西,并有气从指尖直贯手掌上臂,下沉丹田。本势是平掌式、一指禅式、五雷诀式等手式推、拉、引等手法导气发气的基础功夫。

九、青龙探爪

【原文】青龙探爪,左从右出,左掌纠行,踡傍胁部,右爪乘风,云门左露,气周肩背,扭腰转腹,调息微嘘,龙降虎伏。

【姿势与要领】

(一)接上势,左脚向内收回,至与肩等宽待势。左手翻掌向下,变成阴掌“龙探爪”(5个手指的小关节屈曲,掌心空而圆),用腰劲,运动左肘尖领先,向左后方缩去。同时右掌也翻转向下,变成阴掌“龙探爪”,借左掌后伸的姿势,右掌如乘风破浪一般朝左侧面探爪。将左期门穴、云门穴放开,右边的期门穴、云门穴闭着。随着左掌后缩,右掌左探的同时,腰部、腹部相应的扭转,同时要放得很松,才能将“带脉”锻炼得柔韧如丝,松紧合度。

(二)左探爪做定,再向右缩,右探。向左右探爪时,要同时微微发出“嘘”音相应着。头颈亦跟随左探、右探动作转动。做6息或12息。

【呼吸与意念】以鼻吸口呼法,在左缩左探,或右缩右探的过程中吸气,将气缓缓送入丹田,缩探至尽处,呼气,口念“嘘”字,手十指小关节轻轻一抓,意念集中于两手掌。

【效应】本势是练上、中、下三焦之气脉的架子,肺、胆、肝、带脉四经的气机发动最为明显。当吸气时气沉丹田,呼气念“嘘”字时,手十指一抓,自觉丹田之气,跃然运行到手掌,劳宫、十指端有放电样感觉。可体会到带脉统束诸经的作用,腰腹部有如丝软绵绵地盘旋于腰周的感觉,其韵味无法形容,久练自能体会。本势是探爪式、平掌式推、拉、旋、引手法导气发气的基础功夫。

十、卧虎扑食

【原文】两足分蹲身似倾,左弓右箭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翘尾朝天掉换行,呼吸调匀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还将腰背偃低下,顺势收身复立平。

【姿势与要领】

(一)接上势,重心右移,左膝收至右膝关节前,右腿支撑,两臂向两侧平举,左腿向左前方跨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向前,五指着地,掌心悬空(初练可用整个手掌着地),头向上略抬。

(二)前足收回,足背放于后足跟上。先做一个俯卧撑,再下俯,臀部慢慢向后收,两目平视,腰部放松,收至两臂伸直,似虎扑食准备之动作。

(三)头昂起,前胸以低势(约离地4寸),头、腰、臀、四肢呈波浪形向前运动,似向前扑食之状,目视前方。至前臂呈垂直时,胸稍停,再收回。如此反复8次或16次(初练可做1~3次),最后还原成右弓步。

(四)做完收回站起,再以同法变右弓步,照前法做足次数,还原成弓箭步后,站立成中裆(两脚与肩等宽)。

【呼吸与意念】以鼻吸口呼法,两手扶地,变前弓后箭步时,用意调匀呼吸。做俯卧撑时,撑起吸气、下俯呼气。再向后退缩时,吸气,收腹,经气经任脉随意念存于下丹田;向前运行时呼气,气脉顺督脉上行,意念凝注前方,有向前扑捉之感。

【效应】本势是用矮架子来锻炼任、督两脉,并十二经脉之经气循环运行。久练周身经络气脉发动最为猛烈,至此势使易筋经锻炼气脉达到高潮。首先觉丹田坚定,背肩发热,后达全身,随着一退一进,一吸一呼,一屈一伸,一沉一起的运动着,气脉以任、督两脉为中心环流周身,微微汗出,全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愉快的韵味。本势是平掌式、探爪式、一指禅式、龙含式、剑指式推、拉、旋、引等手法的重要功夫。

十一、打躬击鼓

【原文】两掌持后脑,躬腰至膝前,头垂探胯下,口紧咬牙关,舌尖微抵腭,两肘对手弯,按耳鸣天鼓,八音奏管弦。

【姿势与要领】

(一)接上势,两脚与肩宽,站立正直,待势。

(二)两手抱头,掌心按耳,两掌的中指尖微微接触,指头贴在“玉枕关”处。两尉屈曲,肘与肩平行。摆好姿势的食指击打“玉枕关”频频敲击,耳中发出“隆隆”的响声,称之为“鸣天鼓”。

(三)鸣完天鼓之后,双手抱头,慢慢俯身弯腰,将头向两膝的空裆中间弯垂下去,以不能再垂弯为度,两腿挺直,腰胯放松,舌抵上腭,咬紧牙关,两目从胯裆中观看身后的天际。

(四)随即慢慢直立起来,还原全身笔直的架子,再度“鸣天鼓”与下弯。反复做14次,站立正直接下势。

【呼吸与意念】呼吸用鼻吸鼻呼法,在弯腰、直立过程中慢慢的微闭口呼吸(久练后可闭住呼吸,直立起来)弯腰时注意丹田,直立时注意两手掌。

【效应】本势是易筋经十二式气脉周流十四经脉,至足少阳,并逐渐向收势过度的架子。气脉运行仍以任督两脉为主,并向少阳,厥阴流注。久练则周身轻松,头脑清醒,耳聪目明,是全套功夫收势的过度功夫。

十二、掉尾摇头

【原文】膝直膀伸,推手及地,瞪目摇头,宁神一志,直起顿足,伸肱直臂,左右七次,功课完毕,祛病延年,无上三昧。

【姿势与要领】

(一)接上势,将两手从脑后向正前方推出去,使两臂伸直,与肩相平。

(二)将两掌十指交叉扣起,掌心向地,慢慢向胸前收拢,至与胸两拳远时,随即慢慢下推及地,两腿挺直。随即前面左右各推一下,头亦随之摇摆。

(三)再缓缓伸腰,两掌同时上提,双掌松开。

【呼吸与意念】全势用自然呼吸。在推掌及地时意念集中在两掌心,直立时意念集中于鼻尖。

【效应】本势是易筋经最后一个姿势。是结束练功的一种收势。看来简单,实则能使全身20部常经奇经的气脉,通畅调和,锻炼之后,全身各部统一松散开来,在练功之后,全身觉得轻松舒适。

收功势:接上势(三)之姿势,两手竖掌向前推出,两脚跟微微提起,前脚掌着地,两掌逐渐向外翻,至肩、肘、腕平时,掌心向外,划弧向两侧,翻掌提至腋下,掌心向上,两脚跟同时落地,脚掌提起;然后再推出,反复共7次。最后恢复至第一式韦驮献杵势收功。自然呼吸,意想自身之气与天地分离,收归自身,下沉丹田。

本功法十二势,最好按顺序练完,以保持全身正奇二十部经脉的脉气按次序循环锻炼,使周身气脉协调。但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练某一势或数势。初练若十二势连续锻炼,每势3~7息(次),逐渐达到每式所规定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