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
【生卒】:772—841
【介绍】:
字习之,行七。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陈留(今河南开封)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文,世称李文公。早岁见知于梁肃,又是韩愈侄婿,为中唐古文运动之重要作家,为文讲究文、理、义,有《李文公集》传世。新、旧《唐书》有传。《全唐诗》存诗7首,判1首,联句1首。《全唐诗补编·续拾》补1首。
【生卒】:773或774—836
【介绍】:
唐代散文家。字习之,一字翔之。汴州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排行七。年十五以后,即有志于仁义。贞元九年(793)开始应举,见知于梁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十六年(800)为义成军节度使从事。十九年(803)辟东都留守韦夏卿幕从事。累迁至京兆司录参军。元和元年(806)分司东都,荐孟郊于河南尹郑馀庆。三年(808)辟岭南节度掌书记。四年(809)授循州刺史。七年(812)至九年(814)为浙东观察判官。入为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十五年(820)授考功员外郎。出为朗州刺史。历舒州刺史、礼部郎中。宝历元年(825)授庐州刺史。大和元年(827)迁右谏议大夫、知制诰。三年(829)拜中书舍人。贬少府少监。历郑、桂、潭三州刺史。八年(834)征为刑部侍郎。九年(835)转户部侍郎,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开成元年(836)卒于镇(一说会昌中,误),谥文。世称李襄阳或李文公。性刚直,论议无所避忌。为韩愈侄婿和弟子,古文运动的重要作家。清人列为唐宋十大家之一。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继承和发展韩愈“能自树立”和“文从字顺”的一面,对宋人影响颇大。《答朱载言书》等在强调文以明道的前提下,主张“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反对“奇险”、“苟通”等“情有所偏,滞而不流”倾向。所作多书、论、表、疏、序、碑、铭、祭文等。《高愍女碑》、《杨烈妇传》等赞扬高、杨反抗叛乱藩镇的感人事迹,《韩公行状》叙写韩愈一生行事和高风亮节,《去佛斋文》揭露佛教大兴土木,蠹害生灵,都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感情。《来南录》记由长安赴岭南行程,开日记体游记散文之先声。《复性书》三篇在韩愈《原性》基础上提出“复性说”,系中唐重要哲学论著,为宋明讲求心性一派理学家之先驱。为文尚气质,精于说理,辞致浑厚,纡余澹折。清刘熙载称:“李习之文,苏子美谓‘辞不逮韩,而理过于柳’;苏老泉《上欧阳内翰书》取其‘俯仰揖让之态’。合理与态,而其全见矣。”(《艺概·文概》)《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翱集》十卷,《宋史·艺文志七》作十二卷。今传《李文公集》十八卷、《五木经》一卷。《全唐文》存文七卷;《全唐诗》存诗七首,《全唐诗补编》补一首。《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陈翱《卓异记》一卷,《宋史·艺文志五》一作李翱撰,据书序,当系陈作。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李恩溥、罗联添均有《李翱年谱》,李光富有《李翱年谱订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