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新华字典>衣组词

衣相关字典

衣[yī]字在结尾的词语

  • 操衣[cāo yī]
      制服。
  • 薜荔衣[bì lì yī]
      用薜荔的叶子制成的衣裳。原指神仙鬼怪所披的衣饰,后借以称隐士的服装。
  • 貂衣[diāo yī]
      用貂皮制的衣服。
  • 撩衣[liáo yī]
      掀起衣襟。
  • 头衣[tóu yī]
      古代称小孩和少数民族的帽子。
  • 椶衣[zōng yī]
      1.棕皮。 2.用棕丝编织的蓑衣。
  • 襜衣[chān yī]
      遮至膝前的短衣。即围裙。
  • 象衣[xiàng yī]
      皇帝所穿的一种仪服。用于纳后﹑朝诸侯。
  • 箭衣[jiàn yī]
      古代射士所穿的一种紧袖服装。袖端上半长可覆手﹐下半特短﹐便于射箭。
  • 闲气布衣[xián qì bù yī]
      1.亦作“间气布衣”。 2.唐皮日休的别号。
  • 节衣[jié yī]
      指符节的外套。
  • 風雨衣[fēng yǔ yī]
      1.:“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男子穿着件风雨衣,打把洋布伞,从公园内走了出来。 ”参见“风衣”。
  • 宂衣[rǒng yī]
      粗劣的衣服。
  • 衵衣[yì yī]
      内衣。
  • 戏衣[xì yī]
      戏曲演员演戏时穿的服装。 戏曲演员演出时穿的衣服
  • 时衣[shí yī]
      四时的衣服。
  • 肃衣[sù yī]
      整衣。
  • 五铣衣[wǔ xǐ yī]
      见“五铢衣”。
  • 杜陵布衣[dù líng bù yī]
      唐杜甫的自称。
  • 成衣[chéng yī]
      1.裁制衣服。 2.称裁制衣服的工人。 3.制成后出售的衣服。 缝制好了的衣服
  • 着衣[zhuó yī]
      穿衣。
  • 地衣[dì yī]
      1.即地毯。 2.低等植物的一类。植物体是菌和藻的共生体,种类很多,生长在地面﹑树皮或岩石上,特别能耐干﹑寒。 3.车前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车前》。 地衣门的许多复杂叶状体植物的任何一种,这是一种藻和一种菌在各种固体表面(如岩石、树皮表面上)的共生体,由一个分枝的叶状体组成
  • 打毛衣[dǎ máo yī]
      编织毛衣。 编织毛衣
  • 麻衣[má yī]
      1.即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时穿的常服。 2.古时丧服。 3.麻布衣。古时平民所穿。 4.旧时举子所穿的麻织物衣服。 5.借指应试举子。 6.见“麻衣相法”。 粗麻布做成的衣服,也用作孝衣
  • 护衣[hù yī]
      梳洗时披在衣服上的外罩。
  • 夜行衣[yè xíng yī]
      夜行衣一般以黑色为主,主要是在晚上行动时不易被发现。
  • 蟒衣[mǎng yī]
      即蟒袍。
  • 糖衣[táng yī]
      1.包在某些苦味药物表面的糖质层。作用是使服药者易于吞服。 2.比喻骗人的伪装或美好的外表。 包在苦味药品外面的糖皮儿
  • 鵫衣[zhuó yī]
      以鵫羽为饰的衣服。
  • 衲衣[nà yī]
      1.僧衣。 2.代称僧人。 3.道袍。 4.补缀过的衣服。泛指破旧衣服。
  • 佛衣[fó yī]
      即袈裟。佛教禅宗六祖以前皆用为传法的信物之一。
  • 緑云衣[lǜ yún yī]
      指新进士所穿的绿袍。
  • 富贵衣[fù guì yī]
      传统戏中扮演贫士﹑乞丐一类人物的衣饰。俗称海青,又名道袍。全身黑色,破褶,上缀很多杂色小三尖块﹑方块和圆块,表示破蔽不堪。剧中人穿着此衣,预示后必贵显,故称富贵衣。如《鸿鸾禧》中的莫稽﹑《打侄上坟》中的陈大官等所服均是。
  • 犊衣[dú yī]
      牛衣。
  • 善衣[shàn yī]
      1.指朝祭时穿的礼服。 2.泛指好衣服。
  • 螭衣[chī yī]
      古代王侯﹑贵官所穿的蟒服。
  • 枕头衣[zhěn tou yī]
      枕巾的俗称。
  • 囚衣[qiú yī]
      特制供罪犯穿的服装。 特制供罪犯穿的服装
  • 客衣[kè yī]
      指客行者的衣着。
  • 配衣[pèi yī]
      指古代禁军。
  • 文衣[wén yī]
      华美的服装。
  • 夹衣[jiá yī]
      有里有面的双层衣服。
  • 鷩衣[bì yī]
      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飨射所用之服。亦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为画饰,故称。其制始于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献茧时亦服此衣,唐代为二品官服,宋以后废。
  • 羽衣[yǔ yī]
      1.以羽毛织成的衣服。 2.常称道士或神仙所著衣为羽衣。 3.道士的代称。 4.指轻盈的衣衫。 5.指《霓裳羽衣曲》。
  • 祖衣[zǔ yī]
      佛教语。指僧人的礼服。
  • 传衣[chuán yī]
      谓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
  • 曝衣[pù yī]
      晒衣服。
  • 锦衣[jǐn yī]
      1.精美华丽的衣服。旧指显贵者的服装。 2.指禁卫军士卒。 3.指锦衣卫。亦指锦衣卫的官员。
  • 丰衣[fēng yī]
      1.宽大的衣服。古时儒生所穿。 2.谓衣服足够穿用。
  • 天衣[tiān yī]
      1.佛教谓诸天人所着之衣。 2.泛指仙神所着之衣。 3.帝王所着之衣。 4.喻指天空中飘浮的云。
  • 擣衣[dǎo yī]
      古时衣服常由纨素一类织物制作,质地较为硬挺,须先置石上以杵反复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擣衣”。后亦泛指捶洗。南朝 齐 谢朓《秋夜》诗:“秋夜促织鸣,南邻擣衣急。”唐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 一片月,万户擣衣声。”宋 葛天民《春怀》诗:“夜雨涨波高一尺,失却擣衣平正石。”清 陈维崧《瑶花·秋雨新晴登远阁眺望》词:“金闺瑟瑟,正青砧隔院擣衣纔罢。”
  • 风雨衣[fēng yǔ yī]
      即风衣。 兼作遮挡风、雨两用的外衣
  • 定衣[dìng yī]
      僧衣。
  • 端衣[duān yī]
      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
  • 秋衣[qiū yī]
      1.秋日所穿的衣服。 2.特指征戍军士的寒衣。
  • 赭衣[zhě yī]
      1.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 2.指囚犯,罪人。
  • 鹤衣[hè yī]
      鹤毛。喻指雪。
  • 故衣[gù yī]
      1.平素穿的衣服。 2.旧衣。
  • 乌衣[wū yī]
      1.黑色衣。古代贫贱者之服。 2.指穿黑衣的差役。 3.指乌衣巷。参见“乌衣巷”﹑“乌衣诸郞”。 4.指燕子。
  • 龙火衣[lóng huǒ yī]
      即龙衮。皇帝之服。因上绣山龙藻火,故称。
  • 氅衣[chǎng yī]
      古代罩于衣服外的大衣﹐可以遮风寒﹐其形制不一。
  • 葛衣[gé yī]
      用葛布制成的夏衣。
  • 绨衣[tí yī]
      厚缯制成之衣。《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克己备于礼容,威风总于戎政;加以卑宫菲食,皂帐绨衣,百姓为心,四海为念。”一说皂衣。
  • 连衣[lián yī]
      犹和衣。
  • 缣衣[jiān yī]
      缣制之衣。缣,双丝织,较致密。
  • 信衣[xìn yī]
      佛教禅宗师徒传法,以法衣为凭信,因称法衣为“信衣”。
  • 御衣[yù yī]
      帝王所着的衣服。
  • 重衣[zhòng yī]
      1.衣上加衣。 2.谓重复多馀的衣服。
  • 暖衣[nuǎn yī]
      1.指冬衣。 2.旧时婚礼中,男家送与新娘在结婚日穿着的衣服。
  • 衷衣[zhōng yī]
      见“衷里衣”。
  • 不老衣[bù lǎo yī]
      道袍。
  • 孝衣[xiào yī]
      居丧时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 旧俗在尊长死后一段时间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
  • 翬衣[huī yī]
      皇后服之一种,素质、五色、以翚雉为领褾。 《隋书·礼仪志六》:“从皇帝祀郊禖,享先皇,朝皇太后,则服翬衣。”原注:“素质,五色。”《旧五代史·唐书·昭懿皇后传》:“有鹊巢之高,无翬衣之贵,贞魂永逝,懿范常存。”
  • 夏衣[xià yī]
      夏季穿的衣服。 夏季穿的衣服
  • 牛衣[niú yī]
      1.供牛御寒用的披盖物。如蓑衣之类。 2.喻贫寒。亦指贫寒之士。 用麻或草织的给牛保暖的护被牛衣古柳卖黄瓜。——宋. 苏轼《浣溪沙》
  • 素衣[sù yī]
      1.白色丝绢中衣。 2.白色丧服。 3.泛指白色衣服。 4.比喻清白的操守。
  • 柱衣[zhù yī]
      饰楹柱的织物。
  • 铠衣[kǎi yī]
      中世纪穿在铠甲里面的短上衣,亦指一种有钢甲的衣服。 中世纪穿在铠甲里面的短上衣,亦指一种有钢甲的衣服
  • 松衣[sōng yī]
      松树上的苔。
  • 戏莱衣[xì lái yī]
      原谓春秋末楚国老莱子穿五色斑斓之衣,扮小儿之状以娱双亲。后作为孝养父母之典。
  • 襃衣[bāo yī]
      1.亦作“褒衣”。亦作“裒衣”。 2.赏赐的礼服。 3.宽大之衣。
  • 水田衣[shuǐ tián yī]
      1.袈裟的别名。因用多块长方形布片连缀而成,宛如水稻田之界画,故名。也叫百衲衣。 2.指用各色布块拼合而成的衣服。
  • 虾蟆衣[há má yī]
      1.青苔的别名。2.药草车前子的别名。
  • 轿衣[jiào yī]
      轿子的外罩。
  • 奋衣[fèn yī]
      1.振衣去尘。 2.将身上的衣服抖伸﹐表示远行。 3.犹拂袖。表示气愤。
  • 便衣[biàn yī]
      ①平常人的服装(区别于军警制服)。②(便衣儿)身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
  • 山衣[shān yī]
      1.谓以山为衣。 2.隐居者所穿的衣服。
  • 绿云衣[lǜ yún yī]
      指新进士所穿的绿袍。
  • 墨惨衣[mò cǎn yī]
      见“墨惨”。
  • 胸衣[xiōng yī]
      贴身的内衣。
  • 五铢衣[wǔ zhū yī]
      1.亦称“五铢服”。亦称“五铣衣”。 2.传说古代神仙穿的一种衣服,轻而薄。
  • 坐马衣[zuò mǎ yī]
      古代一种套在外面的无袖戎衣。因便于骑射,故名。
  • 金衣[jīn yī]
      1.指柑橘等金黄色的果皮。 2.指古时华美的缕金之衣。为贵官所服。 3.指黄色的鸟羽。 4.曲名。《金缕衣》的省称。
  • 四布衣[sì bù yī]
      清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词科,以笼络士人,布衣李因笃﹑朱彝尊﹑潘耒﹑严绳孙皆举授编修。见朱彝尊《承德郎严君墓志铭》。又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布衣邵晋涵﹑余集﹑周永年三人授编修,戴震授庶吉士,监修《四库全书》。皆有四布衣之称。
  • 刷毛衣[shuā máo yī]
      鸟类以喙剔抉羽毛使整洁。
  • 褐衣[hè yī]
      1.粗布衣服。古代贫贱者所穿。 2.借指贫贱者。
  • 中衣[zhōng yī]
      1.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孔颖达疏:“中衣﹐谓以素为冕服之里衣。”《后汉书.舆服志上》:“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刘昭注引郑玄曰:“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一说﹐中衣即后世之直裰。参阅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2.贴身的衣服。
  • 旅衣[lǚ yī]
      行装;旅途中穿的服装。
  • 恶衣[è yī]
      破旧或粗劣之衣。
  • 纸衣[zhǐ yī]
      1.纸制的衣服。 2.古代的一种纸制的简朴殓服。 3.迷信用品。旧俗为死者焚化之纸制衣服。
  • 衮衣[gǔn yī]
      1.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 2.借指帝王或上公。
  • 下衣[xià yī]
      指下身的穿着,如裤﹑裙。
  • 柳衣[liǔ yī]
      出殡时柩车上覆棺的布帷。
  • 九章衣[jiǔ zhāng yī]
      指帝王的礼服。上绣龙等九种图案,故名。《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知祥 自作九旒冕,九章衣。”参见“九章”。
  • 脱衣[tuō yī]
      1.脱掉衣服。 2.《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使武涉往说韩王信﹐﹞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后因以“脱衣”喻慷慨施惠。
  • 宴衣[yàn yī]
      即讌服。
  • 花衣[huā yī]
      1.彩色的衣服。 2.指像彩色服装一样的东西。 3.方言。去籽的棉花。 4.清代官员于喜庆大典或节日穿着的官服补褂。
  • 展衣[zhǎn yī]
      古代王后六服之一,色白。又为世妇及卿大夫妻之命服。展,通“襢”。《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祎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郑玄注:“郑司农云:‘展衣,白衣也。’……以礼见王及宾客之服。”一说展衣色赤。
  • 耳衣[ěr yī]
      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
  • 褊衣[biǎn yī]
      紧身衣。
  • 毳衣[cuì yī]
      1.古代天子﹑大夫的礼服之一。用毛布制成。天子祀四望山川﹑子男爵及大夫朝聘天子﹑助祭或巡行决讼皆服之。其制上衣下裳。衣玄色﹐以五彩绘绣虎蜼﹑藻﹑粉米;裳纁色﹐上绣黼黻。 2.毛皮所制衣。 3.僧服的一种。
  • 夺衣[duó yī]
      夺袍。喻在诗文竞赛中获胜。
  • 闲衣[xián yī]
      1.亦作“间衣”。 2.指染成杂色的衣服。
  • 赭黄衣[zhě huáng yī]
      即赭黄袍。
  • 余衣[yú yī]
      1.别的衣服。 2.谓剩下来的衣片。
  • 宽衣[kuān yī]
      敬辞,用于请人脱衣:屋里热,请宽衣。
  • 鹙子衣[qiū zǐ yī]
      舍利弗所穿之衣。泛指袈裟。
  • 水衣[shuǐ yī]
      称指潮湿的地方生长的青苔:屋后青石旁长满了水衣。
  • 牵衣[qiān yī]
      见“牵裾”。
  • 足衣[zú yī]
      袜子的别名。
  • 赤衣[chì yī]
      1.红色衣服。古代显贵者所穿。 2.赭衣。古代罪犯所穿。因亦借指犯人。
  • 鞠衣[jū yī]
      古代王后六服之一,九嫔及卿妻亦服之。其色如桑叶始生。
  • 戏斑衣[xì bān yī]
      见“戏莱衣”。
  • 毛衣[máo yī]
      1.禽鸟的羽毛。 2.比喻人的容颜或衣服。 3.兽的皮毛。 4.毛线织成的上衣。 机器或手工编织的毛线上衣
  • 毬衣[qiú yī]
      古代玩毬戏时所穿服装。
  • 袷衣[jiá yī]
      夹衣。
  • 执衣[zhí yī]
      皂隶的别称。
  • 裁衣[cái yī]
      1.裁剪衣料缝制衣服。 2.即裁缝。
  • 蚕衣[cán yī]
      1.蚕茧的别称。 2.古时皇后等亲蚕时所穿的衣服。 3.丝织品所制的衣服。
  • 裨衣[bì yī]
      天子六服中,大裘为上,其馀为裨衣。
  • 暑衣[shǔ yī]
      夏衣。
  • 鹑衣[chún yī]
      破烂的衣服。鹑尾秃,故称。语本《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县鹑。” 补缀的破旧衣衫鹑衣寸寸针。——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鹑衣蔽体
  • 靓衣[jìng yī]
      艳丽的服装。
  • 戎衣[róng yī]
      1.军服,战衣。 2.指军旅之事;兵事。 军服、战衣
  • 十二衣[shí èr yī]
      十二个月里所穿的不同衣服。
  • 设衣[shè yī]
      出席宴会穿的衣服。《荀子.大略》﹕“寝不逾庙﹐设衣不逾祭服﹐礼也。”杨倞注﹕“设﹐宴也。”一说﹐“设”乃“燕”字之讹。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曰﹕“设当为燕字之误也﹐故杨注云﹕‘燕﹐宴也。’寝对庙而言﹐燕衣对祭服而言。《王制》‘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是其证。”
  • 红衣[hóng yī]
      1.红色衣裳。 2.喻指红色羽毛。 3.荷花瓣的别称。
  • 羹污朝衣[gēng wū cháo yī]
      指汉刘宽妻试宽性情与气度的故事。
  • 坏衣[huài yī]
      即袈裟。僧尼避用五种正色和五种间色,故僧衣皆以坏色染成,因名坏衣。
  • 鹿霓衣[lù ní yī]
      鹿皮制的衣服。隐士或术士往往着之。
  • 偏衣[piān yī]
      两色合成之衣。
  • 求衣[qiú yī]
      1.索衣。谓起床。 2.乞求衣着。意谓依附别人生活。
  • 缀衣[zhuì yī]
      1.帐幄。古君王临终所用。 2.借指帝王临终之际。 3.周代官名。掌管衣服,为天子近臣。
  • 禅衣[chán yī]
      僧衣。
  • 胞衣[bāo yī]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也叫衣胞或胎衣。用做中药时叫紫河车。
  • 褶衣[zhě yī]
      夹衣。
  • 棉大衣[mián dà yī]
      絮了棉花的大衣。
  • 衩衣[chà yī]
      两侧开衩的长衣。古人用以称男子便服,始于唐。
  • 铢衣[zhū yī]
      传说神仙穿的衣服。重量只有数铢甚至半铢。因用以形容极轻的衣服﹐如舞衫之类。
  • 枪衣[qiāng yī]
      罩在重型枪械外起保护作用的帆布外套。 罩在重型枪械外起保护作用的帆布外套
  • 翠衣[cuì yī]
      1.绿色的衣服。 2.翠鸟的羽毛。 3.借指翠鸟。
  • 冬衣[dōng yī]
      冬季穿的御寒的衣服。 人们在冬天穿的、用来防寒的服装
  • 凤衣[fèng yī]
      道教称仙人的衣服。
  • 眼衣[yǎn yī]
      即眼罩。
  • 蛙蠙衣[wā pín yī]
      青苔。又称苔衣。
  • 百鸟衣[bǎi niǎo yī]
      广西壮族民间故事。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古卡遵照妻子的嘱咐,射杀百鸟,用羽毛制成神奇的百鸟衣,历尽艰险,如约在百天内与妻相会,趁献衣的机会杀死土司,夺取骏马,夫妇奔驰而去。
  • 灵衣[líng yī]
      1.神灵的衣裳。 2.死者生前常穿的衣裳。
  • 儒衣[rú yī]
      1.犹儒服。 2.指穿儒服。 3.借指儒生。
  • 絺衣[chī yī]
      1.细葛布衣。
  • 捣衣[dǎo yī]
      洗衣时用木杵在砧上捶击衣服,使之干净。 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 被衣[pī yī]
      1.把衣服披在肩背上。 2.人名。相传为尧时高士。
  • 林衣[lín yī]
      指树叶。
  • 包衣[bāo yī]
      1.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亦简称“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隶”。为满族贵族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来源有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清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治后﹐有因战功等而置身显贵的﹐但对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 2.药剂学术语。指包裹丸剂的一层糖质或胶质外皮。
  • 蒙衣[méng yī]
      1.以巾蒙头。 2.犹披戴。
  • 摄衣[shè yī]
      1.整饬衣装。 2.提起衣襟。
  • 奉裳衣[fèng cháng yī]
      犹奉巾栉。
  • 狐尾单衣[hú wěi dān yī]
      古代一种后裾曳地的衣服。
  • 竹疏衣[zhú shū yī]
      用竹疏布做的衣服。
  • 大衣[dà yī]
      1.妇人的礼服。 2.会客穿的长衣。亦称大衣服。 3.较长的西式外套。 4.佛教徒以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成的法衣﹐称“僧伽梨”﹐译名“大衣”。见《释氏要览.法衣》。亦泛指袈裟。
  • 纳衣[nà yī]
      1.贫民所穿的粗布衣。纳,通“衲”。 2.即衲衣。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纳,通“衲”。
  • 油衣[yóu yī]
      用桐油涂制而成的雨衣。 〈方〉∶用油布做的雨衣
  • 遗衣[yí yī]
      指死者的衣服。
  • 采衣[cǎi yī]
      指彩色之衣。亦指未冠者之服。
  • 嫁衣[jià yī]
      出嫁时的衣裳。
  • 旃衣[zhān yī]
      以毛毡等制成的衣服。
  • 玉衣[yù yī]
      1.玉饰之衣,泛指美衣。 2.古代帝王﹑后妃﹑王侯之玉制葬服。 3.陵寝便殿中所藏的御衣。
  • 私衣[sī yī]
      犹便服。与公服相对。
  • 酒次青衣[jiǔ cì qīng yī]
      据《晋书.孝怀帝纪》载:孝怀帝为前赵刘聪所俘。刘聪举行盛大宴会,令孝怀帝穿青衣,给宾客斟酒。后用“酒次青衣”指受人摆布﹑侮辱。
  • 薜衣[bì yī]
      “薜荔衣”的简称。
  • 熨衣[yùn yī]
      烫平衣服。
  • 戟衣[jǐ yī]
      戟套。
  • 酒衣[jiǔ yī]
      1.以镌镂金银为饰的酒盏。唐 司空图 《长亭》诗:“梅雨和乡泪,终年共酒衣。”
  • 鹊衣[què yī]
      黑色衣服。传说中为鬼役所穿,亦指鬼役。
  • 鲜衣[xiān yī]
      美服。
  • 车衣[chē yī]
      遮盖在车舆上的帷幔。
  • 霞衣[xiá yī]
      1.以云霞为衣。南朝梁沈约《和刘中书仙诗》之二﹕“殊庭不可及﹐风熛多异色﹔霞衣不待缝﹐云锦不须织。”南朝梁江淹《惜晚春应刘秘书》诗﹕“霞衣已具带﹐仙冠不持簪。”后用以指仙道所穿的衣服。 2.喻轻柔艳丽的衣服。 3.指云雾﹑烟霞。云能遮﹐雾能障﹐故称。 4.指轻柔美丽的外表。
  • 里衣[lǐ yī]
      贴身上衣;内衣。
  • 寿衣[shòu yī]
      老年人生前做好备用的殓衣。 装殓死者的衣服寿衣都置备好了吗?
  • 风衣[fēng yī]
      一种挡风的外衣。 遮风、挡雨、御寒的长衣
  • 短上衣[duǎn shàng yī]
      1.穿在身体上半部的类似外套的短外衣,通常有前开门、领、翻领(卜头)、袖子及口袋,长度从腰部至臀部不等,有时单独穿,有时作为一套衣服的一部分穿。2.女子穿的合体茄克,长及腰部或更短些。
  • 黻衣[fú yī]
      古代礼服名。绣有青黑色花纹。
  • 泳衣[yǒng yī]
      泳装。
  • 缟衣[gǎo yī]
      1.白绢衣裳。 2.用以比喻洁白的梅花或羽毛。 3.旧时居丧或遭其他凶事时所著的白色衣服。
  • 白练衣[bái liàn yī]
      白绢裁制的衣服。
  • 败衣[bài yī]
      1.衣裳破旧。 2.使衣衫不整。
  • 云山衣[yún shān yī]
      指出家人的衣裳。
  • 披衣[pī yī]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 半衣[bàn yī]
      古代妇女穿的一种短上衣。
  • 沙衣[shā yī]
      纱衣。指用稀疏而薄的织物制成的衣服。
  • 翟衣[dí yī]
      古代贵妇用翟羽为饰或织以翟羽纹样的衣服。
  • 号衣[hào yī]
      旧时兵士、差役等所穿的带记号的衣服。
  • 甲衣[jiǎ yī]
      1.盛铠甲的袋。 2.皮革制的上身战袍。
  • 摓衣[féng yī]
      袖子宽大的衣服。古代儒者所服。
  • 忠静衣[zhōng jìng yī]
      见“忠静服”。
  • 丹阳布衣[dān yáng bù yī]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丹阳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后以“丹阳布衣”指退隐不仕者。
  • 化衣[huà yī]
      谓衣着变色。形容仕途奔波之苦。
  • 棉衣[mián yī]
      絮了棉花的衣服。 为了御寒,中间絮上了棉花等保温材料的衣服
  • 袿衣[guī yī]
      古代妇女的上等长袍。
  • 缕衣[lǚ yī]
      破烂的衣服。
  • 田衣[tián yī]
      1.袈裟的别名。亦称“田相衣”。袈裟多方格形图案,类水田畦畔纵横,故名。 2.指僧人。
  • 襦衣[rú yī]
      短衣;短袄。亦泛指衣服。
  • 宝衣[bǎo yī]
      1.贵重的衣服。 2.僧﹑道的衣服。
  • 袭衣[xí yī]
      1.尸衣。 2.古代行礼时,穿在裼衣外面的上衣。 3.成套衣服。
  • 诨衣[hùn yī]
      写上淫词秽语的衣服。
  • 浄衣[jìng yī]
      洁浄的衣服。
  • 浴衣[yù yī]
      专供洗澡穿的衣服。 只在洗澡前后穿的衣服,一般为长袍形
  • 冥衣[míng yī]
      旧俗为死者焚化的纸衣。 给死人烧的纸衣(迷信)
  • 蓑衣[suō yī]
      蓑衣。用竹叶或草﹑棕编成的雨披。
  • 衬衣[chèn yī]
      穿在外衣里面的单上衣。 贴身穿在里面的单衣。也用指衬衫
  • 田相衣[tián xiāng yī]
      见“田衣”。
  • 月经衣[yuè jīng yī]
      即月经布。
  • 祭衣[jì yī]
      某些教会的神职人员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按其教会的规定应穿的服装。 某些教会的神职人员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按其教会的规定应穿的服装
  • 蕉衣[jiāo yī]
      麻布制的衣服。
  • 缕金衣[lǚ jīn yī]
      即金缕衣。
  • 丹徒布衣[dān tú bù yī]
      1.借指平民。晋 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 青 扬 二州诸军事,领 青州 刺史,又领 晋陵 太守,镇 丹徒。长民 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 刘裕 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 丹徒 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 刘裕 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 铁衣[tiě yī]
      1.古代战士用铁片制成的战衣。 2.借指战士。 3.指巡捕﹐狱卒。 4.指铁锈。 用铁甲编成的战衣。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都护铁衣冷难看。——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罩衣[zhào yī]
      也名罩褂。穿在短袄或长袍外面的单褂。
  • 卓衣[zhuó yī]
      桌帷。
  • 凉衣[liáng yī]
      贴身的内衣。
  • 龙工衣[lóng gōng yī]
      古代疏浚河流时穿着的工作服。
  • 凤凰衣[fèng huáng yī]
      对小鸡孵化出壳后壳内白色薄膜的美称。中医入药,有清肺﹑止咳等作用。 小鸡从蛋中孵出后留下的白膜。可入药
  • 横衣[héng yī]
      指袈裟。
  • 三教布衣[sān jiào bù yī]
      南唐诗人陈陶自号。陶通释﹑老,善天文历数,隐居修炼,后不知所终。
  • 短后衣[duǎn hòu yī]
      后幅较短的上衣,便于活动,多为武士之衣。语出《庄子.说剑》:“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郭象注:“短后之衣,为便于事也。”
  • 裼衣[tì yī]
      古行礼时覆加在裘外之衣。也称中衣。
  • 军衣[jūn yī]
      军服。 军人穿的衣服
  • 高衣[gāo yī]
      白色男服。借指穿贵服的人。高,通“缟”。
  • 税衣[shuì yī]
      脱衣﹐解衣。税﹐通“捝”﹑“脱”。
  • 班衣[bān yī]
      即斑衣。指相传老莱子为戏娱其亲所穿的彩衣。
  • 五彩衣[wǔ cǎi yī]
      五色彩衣。亦特指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娱亲所穿的彩衣。
  • 蝶衣[dié yī]
      1.蝶翅。 2.喻轻盈的花瓣。
  • 湔衣[jiān yī]
      古代的一种风俗。
  • 百家衣[bǎi jiā yī]
      1.旧俗为使婴儿长寿向各家乞取零碎布帛缝成的衣。亦指多补缀的衣。 2.喻集句诗及拼凑而成的文章。
  • 鹄衣[hú yī]
      白衣。
  • 紫衣[zǐ yī]
      1.紫色衣服。 2.古代公服。春秋战国时国君服用紫。南北朝以后,紫衣为贵官公服,故有朱紫﹑金紫之称。见《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 3.借指贵官。 4.紫色袈裟。唐武则天赐僧人法朗等九人紫袈裟﹑银鱼袋,为僧人赐紫之始。
  • 画衣[huà yī]
      1.彩绣的衣服。 2.谓着彩绣衣服。 3.古时罪犯的衣服画有五刑之象,以示警戒。
  • 熊衣[xióng yī]
      用熊皮制的衣服。
  • 神衣[shén yī]
      指神像穿的衣服。
  • 纩衣[kuàng yī]
      充以绵絮之衣。
  • 血衣[xuè yī]
      沾血的衣服。 沾满血迹的衣衫
  • 良衣[liáng yī]
      即裩衣。古代平民百姓穿的一种短裤。
  • 开花衣[kāi huā yī]
      拆开棉包。 拆开棉包
  • 鼃蠙衣[wā pín yī]
      青苔。《庄子.至乐》:“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成玄英疏:“青苔也。在水中若张绵,俗谓之虾蟆衣也。”一说指车前草。见郭象注。亦作“蝇蠙衣”。
  • 皮衣[pí yī]
      用毛皮或皮革制成的衣服。 用毛皮或皮革制成的衣服
  • 朱衣[zhū yī]
      1.大红色的公服。 2.唐宋四﹑五品官员所着的绯服。 3.穿着朱衣的职官。 4.穿朱衣。指入仕﹑升官。 5.指朱衣使者。
  • 试衣[shì yī]
      试穿衣服样子。如:给她试衣,发现需要作些更改。
  • 五色衣[wǔ sè yī]
      指曲中霉类菌丝体和孢子囊混合物,因其表面呈五颜六色,故称。
  • 卫生衣[wèi shēng yī]
      方言。即绒衣。一种线织而表面起绒的较厚的上衣。
  • 墨衣[mò yī]
      1.黑衣。指丧服。 2.指僧服。
  • 拂衣[fú yī]
      1.提起或撩起衣襟。 2.挥动衣服。形容激动或愤激。 3.振衣而去。谓归隐。
  • 瓦衣[wǎ yī]
      生长在屋瓦阴处的苔藓类植物。中药屋游的别名。
  • 覆衣[fù yī]
      犹覆被。谓以衣加惠。
  • 官衣[guān yī]
      戏曲传统服装。剧中古代一般官员的官服。圆领大襟,有水袖,式样与蟒袍同,但不绣花。颜色按人物身分而分紫﹑红﹑蓝﹑黑等色。
  • 全衣[quán yī]
      完整的衣着。
  • 缁衣[zī yī]
      1.亦作“?衣”。 2.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3.泛指黑色衣服。 4.《诗.郑风》篇名。《诗序》谓系赞美郑武公父子之诗;一说为赞美武公好贤之诗。 5.僧尼的服装。 6.引申指佛教。 7.借指僧人。
  • 法衣[fǎ yī]
      和尚、道士等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的衣服。
  • 寝衣[qǐn yī]
      1.犹被子。 2.睡衣。
  • 反衣[fǎn yī]
      反穿衣服。
  • 衷里衣[zhōng lǐ yī]
      贴身内衣。
  • 隆中布衣[lóng zhōng bù yī]
      指诸葛亮。
  • 边衣[biān yī]
      指戍边人员穿的衣服。
  • 案衣[àn yī]
      铺在桌案上面做装饰和保护用的布帛。
  • 色衣[sè yī]
      彩色的衣服。对“素服”(孝服)而言。
  • 蜕衣[tuì yī]
      谓肉体仙去留下衣服。
  • 玄衣[xuán yī]
      1.古代祭祀穿的一种赤黑色礼服,天子祭群小祀时服之。 2.为卿大夫的命服。
  • 黑衣[hēi yī]
      1.黑色衣服。 2.战国赵王宫宿卫常穿黑衣,故用以指宫廷侍卫。 3.指僧。因僧徒常衣黑袈裟,故称。
  • 道衣[dào yī]
      僧道所穿之服。
  • 布衣[bù yī]
      粗布衣服。旧常称平民:布衣之交|臣本布衣。
  • 汗衣[hàn yī]
      即汗衫。
  • 抹衣[mò yī]
      围裙式样的工作服。
  • 程子衣[chéng zǐ yī]
      古代士大夫家常闲居所穿的一种服装。制如道袍而稍异。
  • 軿罗衣[píng luó yī]
      谓无缝的罗衣。
  • 陶衣[táo yī]
      俗称护胎釉。涂抹在陶器胎釉之间的薄层泥浆。作用是保护陶胎﹐美化陶面。
  • 内衣[nèi yī]
      1.佛教三衣的一种。 2.指衬衣﹑衬衫等贴身穿的衣服。
  • 墓衣[mù yī]
      遮盖坟墓顶端的一种饰物。
  • 行衣[xíng yī]
      1.出行所穿的服装。 2.指穿行衣的人。
  • 征衣[zhēng yī]
      1.旅人之衣。 2.出征将士之衣。 3.泛指军服。
  • 面衣[miàn yī]
      1.古人服饰,用以遮蔽脸面。 2.指死者的盖面布。
  • 长衣[cháng yī]
      古代贵族居丧所穿的纯素布衣。
  • 老衣[lǎo yī]
      殓衣的俗称。
  • 简衣[jiǎn yī]
      指简亵而非隆重的服装。
  • 不解衣[bù jiě yī]
      谓一上任来不及换装休息,立即投入工作。
  • 笋衣[sǔn yī]
      笋壳。
  • 莎衣[shā yī]
      蓑衣。莎,通“蓑”。
  • 睡衣[shuì yī]
      睡眠时所穿的宽松衣服。 睡觉或在室内休闲时穿的服装
  • 六衣[liù yī]
      指王后的六种礼服。
  • 百衲衣[bǎi nà yī]
      和尚的袈裟。因由许多小布片拼接缝成,故称:却爱山僧百衲衣。
  • 褧衣[jiǒng yī]
      用枲麻类植物纤维织布制成的单罩衣。古代女子出嫁时在途中所穿,以蔽尘土。
  • 领衣[lǐng yī]
      清代礼服例无衣领,另于袍上加以硬领,连结于硬领之下的前后两长片,叫做领衣。俗称“牛舌头”。
  • 逢衣[féng yī]
      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古代儒者所穿。
  • 蒲衣[pú yī]
      1.用蒲草编的衣服。 2.传说中的上古贤人。
  • 鱼衣[yú yī]
      水苔。
  • 胎衣[tāi yī]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胎衣。用作中药时叫紫河车﹐是治疗劳伤和虚弱的滋补剂。
  • 蔀落衣[bù luò yī]
      粗劣的衣服。
  • 卉衣[huì yī]
      1.即卉服。 2.泛指粗布衣。
  • 练衣[liàn yī]
      1.用经过煮练加工的布所制之衣。古礼,亲丧小祥可着练布衣冠。 2.白色布衣。
  • 子衣[zǐ yī]
      1.古代天子对诸侯臣下赐服,以明封爵等。后称天子所赐衣服为“子衣”。 2.即胞衣。也叫胎衣或衣胞。
  • 无衣[wú yī]
      《诗.秦风》篇名。写士兵在战斗前的相互帮助和同仇敌忾之情。春秋时楚国郢都被吴军攻破,楚臣申包胥向秦国请求援兵,秦哀公曾赋《无衣》以示同情,并随即出兵援楚。
  • 合衣[hé yī]
      谓睡不解衣。
  • 倒衣[dǎo yī]
      1.《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孔颖达疏:“群臣当以失晩,复恐后期,故于东方未明之时,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颠倒着衣裳而朝君。”后因以“倒衣”谓忙于公务。 2.指因急促外出而倒穿衣裳。用以形容热情迎客。
  • 品色衣[pǐn sè yī]
      北周侍卫官的礼服。
  • 弓衣[gōng yī]
      装弓的袋。
  • 熟衣[shú yī]
      煮炼过的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 裳衣[cháng yī]
      裳与衣。亦泛指衣服。
  • 短衣[duǎn yī]
      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所服。 指带短下摆或短后摆的紧身上衣
  • 郎衣[láng yī]
      宋时称贫家男子娶妻时所穿的绢衣。
  • 霓衣[ní yī]
      即霓裳。
  • 初衣[chū yī]
      谓入仕前的衣着。
  • 帘衣[lián yī]
      《南史.夏侯亶传》:“﹝亶﹞晩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每有客﹐常隔帘奏之﹐时谓帘为夏侯妓衣。”后因谓帘幕为帘衣。
  • 金缕衣[jīn lǚ yī]
      1.以金丝编织的衣服。 2.曲调名。
  • 胁衣[xié yī]
      女人的内衣。或称袜。
  • 氄衣[rǒng yī]
      细软的毛皮衣服。
  • 衾衣[qīn yī]
      被子和衣服。
  • 罗衣[luó yī]
      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 翚衣[huī yī]
      皇后服之一种,素质、五色、以翚雉为领褾。《隋书·礼仪志六》:“从皇帝祀郊禖,享先皇,朝皇太后,则服翬衣。”原注:“素质,五色。”《旧五代史·唐书·昭懿皇后传》:“有鹊巢之高,无翬衣之贵,贞魂永逝,懿范常存。”
  • 虮衣[jǐ yī]
      生满虱的衣服。
  • 忍衣[rěn yī]
      即忍辱铠。

衣[yī]字在开头的词语

  • 衣车[yī chē]
      1.古代贵族妇女所乘的一种前面开门后面用帷幕遮蔽的车子。可卧息,亦兼载衣服。《释名.释车》:“衣车,前户。所以载衣服之车也。”王先谦疏证补引孙诒让曰:“衣车前户者,对辎车后户也。《说文.车部》云:‘辎,軿车,前衣车后也。’汉时辎车﹑軿车﹑衣车三者制度盖略相类,故《苍颉篇》云:‘軿,衣车也。’明其形大同,惟以前后衣蔽及开户,微有区别。盖軿车四面有衣蔽,故此下文云:‘軿车,軿,屏也。四面屏蔽,妇人所乘牛车也。’衣车则后有衣蔽而前开户,可以启闭。辎车则前有衣蔽,后开户。故刘云:‘衣车,前户。’而许君又以‘軿车,
  • 衣匳[yī lián]
      衣箱。
  • 衣著[yī zhù]
      衣裳服饰。
  • 衣饟[yī xiǎng]
      衣服粮饷。
  • 衣帢[yī qià]
      便衣与便帽。
  • 衣箱[yī xiāng]
      藏衣服的箱箧。 盛衣服的箱子
  • 衣禄[yī lù]
      1.犹俸禄。 2.衣食福分。
  • 衣篝[yī gōu]
      即衣熏笼。
  • 衣冠南渡[yī guàn nán dù]
      1.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 2.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 衣食饭[yī shí fàn]
      见“衣食饭碗”。
  • 衣橱[yī chú]
      存放或收藏衣服的橱柜或壁橱。 存放或收藏衣服的橱柜或壁橱
  • 衣物[yī wù]
      衣服与日用器物。 指衣服和器物搜索衣物。——《广东军务记》
  • 衣冠不整[yī guān bù zhěng]
      形容词,指人穿戴不够整齐。
  • 衣钵[yī bō]
      佛教僧尼的袈裟和食器。僧尼受具足戒和到寺院暂住,必以衣钵齐备为条件,这两样也代表僧尼的一切所有。中国禅宗师徒之间的道法授受,常付衣钵为信,称为衣钵相传。后泛指思想、学术、技能上的继承。
  • 衣貌[yī mào]
      衣着外貌。
  • 衣柜[yī guì]
      1.存放衣服用的立式柜。2.存放或收藏衣服的壁橱。
  • 衣包[yī bāo]
      1.盛衣的包裹,多为行旅时所用。 2.指衣袋。 旧时祭奠时烧给死者的用纸做的衣服和装着纸钱的纸袋
  • 衣彩[yī cǎi]
      相传老莱子行年七十,父母犹在,常身穿“五色彩褊襕衣,弄鶵鸟于亲侧”。事见《初学记》卷十七引《孝子传》。后遂用作典故,称孝养父母为“衣彩”。
  • 衣褶[yī zhě]
      衣服的褶裥。
  • 衣囊[yī náng]
      盛衣服的包裹或口袋。
  • 衣分[yī fēn]
      子棉上纤维的重量与子棉重量的比,通常用百分率来表示,是评定棉花品种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 子棉上纤维的重量与子棉重量的比,通常用百分率来表示,是评定棉花品种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
  • 衣带诏[yī dài zhào]
      藏在衣带里面的密诏。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 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汉献帝时,曹操擅权,将篡夺帝位,献帝将秘密诏书缝在衣带里,托国舅董承带出宫外,这就是“衣带诏”的由来遂赐衣带诏。——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衣衽[yī rèn]
      指衣裳前幅的下边。
  • 衣装[yī zhuāng]
      1.衣服及行囊。 2.衣着,装束。
  • 衣襂[yī sēn]
      衣衫。
  • 衣棱[yī léng]
      衣角。
  • 衣架[yī jià]
      挂置衣服的架子。 用以挂放衣服的架子
  • 衣圭[yī guī]
      古代的一种衣饰。在裳之右旁,另用一幅布帛对角裁开,缀于右后衽之上,使之钩而向前,谓之“衣圭”。
  • 衣裙[yī qún]
      下裳。泛指衣和裙。
  • 衣格[yī gé]
      见“衣裳格子”。
  • 衣袂[yī mèi]
      1.衣袖。 2.借指衣衫。
  • 衣廪[yī lǐn]
      见“衣禀”。
  • 衣领[yī lǐng]
      连在衣服上或分开的带形物,它有各种形状和大小,用以装饰衣服的领口。 连在衣服上或分开的带形物,它有各种形状和大小,用以装饰衣服的领口
  • 衣履[yī lǚ]
      衣服和鞋,泛指衣着。如:衣履不整。
  • 衣熏笼[yī xūn lóng]
      熏衣服的竹笼。
  • 衣缽[yī bō]
      见“衣鉢”。
  • 衣章[yī zhāng]
      衮衣上的花纹。
  • 衣工[yī gōng]
      制衣工匠。
  • 衣帽间[yī mào jiān]
      1.专设有存物柜的房间;尤指设有供运动员个人单独存放衣服和专用设备的柜橱并供更换运动服的房间。2.供客人临时存放衣帽的房间。
  • 衣簪[yī zān]
      衣冠簪缨。古代官宦服饰。喻指官宦或富贵人家:衣簪华丽夺人。
  • 衣食[yī shí]
      1.衣服和食物。泛指基本生活资料。 2.借指俸禄。 3.指生计。 4.犹行当;职业。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种基本生活资料
  • 衣钩[yī gōu]
      金属或其他坚韧材料做成或弯成的曲线形或弯角,用以钩住衣服。 金属或其他坚韧材料做成或弯成的曲线形或弯角,用以钩住衣服
  • 衣绶[yī shòu]
      朝服与佩绶。
  • 衣单[yī dān]
      袈裟和度牒。
  • 衣奁[yī lián]
      衣箱。
  • 衣绦[yī tāo]
      衣带。
  • 衣书车[yī shū chē]
      古代帝王外出时用以装载衣服﹑书籍的从车。
  • 衣折[yī shé]
      衣服的褶裥。
  • 衣着[yī zhuó]
      衣裳服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衣裾[yī jū]
      衣襟。 衣服的前后襟袅袅身轻约画图,轻风习习衣裾。——《梼杌闲评——明珠缘》
  • 衣靠[yī kào]
      指武侠所穿的密扣紧袖束腰衣装。
  • 衣绣[yī xiù]
      穿锦绣衣裳。谓显贵。
  • 衣裓[yī gé]
      1.衣襟。亦指僧衣。 2.佛教徒挂在肩上的长方形布袋,用作拭手和盛物。 3.一种盛花之器。
  • 衣禀[yī bǐng]
      1.亦作“衣廪”。 2.指朝廷或官府所赐给的衣服粮食。亦泛指生活供给。
  • 衣袍[yī páo]
      1.袍子,长外衣。 2.泛指衣服。 3.古代指覆盖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 衣襆[yī fú]
      衣裳包裹。 《南史·王华传》:“华 时年十三,在军中,与 廞 相失,随沙门 释曇冰 逃,使提衣襆从后,津逻咸疑焉。”唐 谷神子《博异志·崔无隐》:“须臾,白刃夫携一衣襆入厅,续有女人从之,乃计会逃逝者也。”
  • 衣冠[yī guān]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 2.泛指衣着,穿戴。 3.专指礼服。 4.代称缙绅﹑士大夫。 5.借指文明礼教。
  • 衣库[yī kù]
      贮藏衣物的府库;堆存大批衣物的处所。
  • 衣衫[yī shān]
      单衣。亦泛指衣服。 单衣;衣服
  • 衣纽[yī niǔ]
      衣扣。
  • 衣兜[yī dōu]
      1.提起衣服前襟以盛物。亦指提起衣服前襟后所形成的兜子。 2.指衣襟。 3.衣袋。
  • 衣牌[yī pái]
      旧时上海钱业市场用语。银元一元兑换铜元的行市。因最初由估衣业挂牌开岀,故称。
  • 衣衿[yī jīn]
      见“衣襟”。
  • 衣后穿[yī hòu chuān]
      汉邓通以濯船为黄头郎。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衫襦的横腰)带后穿”。觉后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如梦中所见,遂宠幸之。事见《史记.佞幸列传》。后遂以“衣后穿”为谨身媚上,拍马奉迎的典故。
  • 衣饰[yī shì]
      衣服首饰。 衣着和装饰她很朴实,从不在衣饰上用心思
  • 衣胞[yī bao]
      即胞衣。 在分娩胎儿之后,由子宫排出的胎盘和胎膜
  • 衣带书[yī dài shū]
      即衣带诏。
  • 衣巾[yī jīn]
      1.衣服和佩巾。语本《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余冠英注:“‘巾’,佩巾也。” 2.衣服和头巾。 3.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 4.指青领衣和方巾。明清时的秀才服式。 5.借指秀才的资格和待遇。
  • 衣帻[yī zé]
      衣服与头巾。
  • 衣马[yī mǎ]
      见“衣马轻肥”。
  • 衣黄人[yī huáng rén]
      指皇帝。
  • 衣鱼[yī yú]
      1.即蠹鱼。 2.紫服和鱼袋。唐制,三品以上官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官位不及者,帝命赐紫服,同时赐鱼袋,以为恩宠。
  • 衣袪[yī qū]
      衣服的袖口。亦泛指衣袖。
  • 衣缨[yī yīng]
      1.衣冠簪缨。古代仕宦的服装。 2.借指官宦世家。
  • 衣裳槅子[yī cháng gé zǐ]
      即衣裳格子。
  • 衣饭碗[yī fàn wǎn]
      见“衣食饭碗”。

衣[yī]字在中间的词语

  • 洗衣店[xǐ yī diàn]
      替人洗衣的商店。 替人洗衣的商店
  • 緑衣郎[lǜ yī láng]
      1.古代低级官员官服为绿色。后泛指地位卑微的官员。
  • 授衣假[shòu yī jiǎ]
      唐国学每年九月的假期。
  • 穿衣镜[chuān yī jìng]
      可以照见全身的大镜子。用于穿衣﹐故称。用来修整衣冠、端正仪表的大镜子
  • 白衣大士[bái yī dà shì]
      见“白衣仙人”。
  • 御衣黄[yù yī huáng]
      牡丹花名。因其色如君王袍服之色,故称。
  • 红衣大炮[hóng yī dà pào]
      我国明末清初仿照荷兰大炮所造的炮。用铁铸成,也称红衣铁炮。红衣,红夷的转称。参见“红衣大将”。
  • 锦衣卫[jǐn yī wèi]
      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代于1382年设。原是护卫皇宫、掌皇帝出入仪仗的亲军。后明太祖特令其兼管刑狱,给予巡察缉捕权。明中叶后成为与东西厂并称的特务组织。 明代护卫皇宫亲军。明太祖时始设,权力极广、兼理侦察、逮捕、审讯之事。也是明代的一个特务机构
  • 青衣神[qīng yī shén]
      即蚕丛氏。教民蚕桑﹐民尊之为神。
  • 洗衣机[xǐ yī jī]
      利用电能产生机械作用来洗涤织物的电气器具。按结构原理,分搅拌式、滚筒式和波轮式等。洗涤容量在6千克以下的为家用洗衣机,主要由箱体、洗涤脱水桶(有的洗涤和脱水桶分开)、传动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有的还装有加热烘干装置。
  • 擣衣石[dǎo yī shí]
      1.捶洗衣服时用的石头。 唐 王建《捣衣曲》:“月明庭中擣衣石,掩帷下堂来擣帛。”
  • 裁衣日[cái yī rì]
      指适宜于裁制衣服的黄道吉日。旧时迷信,以为凶日制衣则有祸,吉日制衣则有福。
  • 传衣钵[chuán yī bō]
      谓传授佛法。衣,袈裟;钵,食具。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钵相传,作为传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后亦泛称师徒传授继承。
  • 绣衣吏[xiù yī lì]
      见“绣衣直指”。
  • 草衣士[cǎo yī shì]
      指隐遁不仕之人。
  • 绣衣执法[xiù yī zhí fǎ]
      即绣衣直指。
  • 朱衣鸟[zhū yī niǎo]
      鸟名。
  • 压衣刀[yā yī dāo]
      护身刀;匕首。
  • 地衣植物[dì yī zhí wù]
      真菌和藻类共生的一类特殊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能生活在各种环境中,被称为“植物界的拓荒先锋”。共生的真菌大多是子囊菌,少数是担子菌,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并包被藻体;共生的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绿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缝衣工人[féng yī gōng rén]
      把服装剪裁片缝接在一起的工人。 把服装剪裁片缝接在一起的工人
  • 白衣仙人[bái yī xiān rén]
      指观世音菩萨。因常着白衣﹑坐白莲中﹐故称。
  • 更衣曲[gēng yī qǔ]
      唐新乐府名,刘禹锡作。以汉平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立为皇后事为题材。参阅《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五.更衣曲》。
  • 黄衣夫[huáng yī fū]
      宫廷仆役。衣黄,故称。
  • 朱衣郎[zhū yī láng]
      指年轻的官员。
  • 浣衣里[huàn yī lǐ]
      晋嵇绍安葬处。
  • 麻衣道人[má yī dào rén]
      见“麻衣道者”。
  • 麻衣仙[má yī xiān]
      即麻衣道者。
  • 绣衣御史[xiù yī yù shǐ]
      即绣衣直指。
  • 曝衣楼[pù yī lóu]
      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
  • 白衣道[bái yī dào]
      清代民间秘密社团之一。也名在理教。为白莲教支派。相传为明遗民杨来如在山东创立﹐奉南海大师观世音菩萨为教祖。入教者须穿白衣以供奉白衣大士﹐故称。
  • 白衣士[bái yī shì]
      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
  • 垂衣裳[chuí yī shang]
      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 脂衣柰[zhī yī nài]
      苹果的一种。
  • 金玦衣厖[jīn jué yī máng]
      比喻君父离弃其子。语本《左传.闵公二年》﹕“衣之尨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服以远之﹐时以閟之﹔尨﹐凉﹔冬﹐杀﹔金﹐寒﹔玦﹐离。”
  • 包衣种子[bāo yī zhǒng zi]
      在其表面通过人工方法加一层胶囊包裹起来的种子。在这层胶囊中加入了农药、肥料、除草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弱毒病毒等,以保护和催进发芽及发育,大大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在其表面通过人工方法加一层胶囊包裹起来的种子。在这层胶囊中加入了农药、肥料、除草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弱毒病毒等,以保护和催进发芽及发育,大大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 浣衣局[huàn yī jú]
      明代犯罪女子服役洗衣处。
  • 白衣尚书[bái yī shàng shū]
      东汉郑均的称号。《东观汉记.郑均传》:“均屡辟不诣,公车特征,拜侍御史,月余迁尚书,肃宗敬重之,后以病告归……帝东边过任城,乃幸均舍,勑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唐李白《任城县厅壁记》:“青衣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后亦用以指辞官归里仍享受尚书官爵俸禄的大臣。
  • 铁衣郎[tiě yī láng]
      指战士。
  • 奉衣巾[fèng yī jīn]
      犹奉巾栉。
  • 麻衣道者[má yī dào zhě]
      宋时善相术者。
  • 小衣襟[xiǎo yī jīn]
      见“小襟”。
  • 小衣裳[xiǎo yī shang]
      贴身穿的单衣单裤。
  • 碧衣女子[bì yī nǚ zǐ]
      唐刘焘《树萱录》:“张确尝游霅上,于白苹溪见二碧衣女子,携手吟咏……确逐之,化为翡翠飞去。”后因以为水鸟翡翠的别名。见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禽鸟.翡翠》。
  • 随身衣服[suí shēn yī fú]
      平常着的衣服。
  • 赤衣使者[chì yī shǐ zhě]
      见“赤卒”。
  • 白衣民族[bái yī mín zú]
      朝鲜民族的代称。朝鲜人常穿白衣﹐故称。
  • 白衣会[bái yī huì]
      1.昴星为著名之星团。其星气如云非云﹐似烟非烟﹐望之如白气﹐故称。后世星象家附会成为有凶灾之征兆。 2.谓帝室有丧﹐公卿素服而朝。 3.指民间集会。
  • 乌衣巷[wū yī xiàng]
      诗篇名。唐代刘禹锡作。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是东晋士族名门的聚居区。全文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燕子栖息处的变迁,写出昔日豪门世族的衰落,是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名篇。
  • 连衣裙[lián yī qún]
      上衣和裙子连在一起的女装。
  • 麻衣道士[má yī dào shì]
      见“麻衣道者”。
  • 白衣人[bái yī rén]
      1.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 2.旧指平民。
  • 白衣战士[bái yī zhàn shì]
      指医务人员。 指医务人员
  • 麤衣糲食[cū yī lì shí]
      亦作“麄衣糲食”。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清苦。唐 李翱《左仆射傅公碑》:“夫人麤衣糲食,与兵士妻女均好恶,用助公事。”《云笈七籤》卷一一五:“麤衣糲食之外,所得施诸贫病。”元 柯丹丘《荆钗记·分别》:“麄衣糲食心无歉,为亲老常怀悽惨。”
  • 吃衣饭[chī yī fàn]
      谓营业,做买卖。
  • 缬衣帘[xié yī lián]
      结彩之帘。
  • 洗衣粉[xǐ yī fěn]
      用于洗涤衣物的粉状或颗粒状化学洗涤剂。 用于洗涤衣物的粉状或颗粒状化学洗涤剂
  • 缟衣白冠[gǎo yī bái guān]
      白色衣冠。凶服。
  • 青衣人[qīng yī rén]
      差役﹐皂隶。
  • 蓑衣裙[suō yī qún]
      草编的下衣。
  • 褐衣疏食[hè yī shū shí]
      穿粗布衣,吃粗糙的食物。比喻生活清苦。
  • 大衣服[dà yī fú]
      古代会客时穿的长衣。
  • 成衣铺[chéng yī pù]
      缝制衣服的店铺。
  • 青衣鱼[qīng yī yú]
      妾鱼的异名。又称鳑魮鱼。游江河间﹐常一﹑二相随﹐犹如青衣婢女﹐故称。
  • 黑衣郎[hēi yī láng]
      1.据唐张读《宣室志》卷八载:洛阳崇让里李氏宅有怪异,无人居。
  • 布衣交[bù yī jiāo]
      谓不拘身分地位高低的朋友。因布衣一般为平民所服,亦指贫贱之交。
  • 白衣酒[bái yī jiǔ]
      白衣人所送之酒。
  • 绣衣使者[xiù yī shǐ zhě]
      即绣衣直指。
  • 白衣观音[bái yī guān yīn]
      见“白衣仙人”。
  • 食衣住行[shí yī zhù xíng]
      人类生活维持所必需的饮食、穿衣、起居和出行,属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特征。
  • 胞衣地[bāo yī dì]
      埋胞衣的地方。犹言出生地。
  • 麻衣相法[má yī xiāng fǎ]
      相书﹑相术名。后人假托传说中的麻衣道者作。
  • 青衣行酒[qīng yī xíng jiǔ]
      指晋怀帝被俘受辱事。

衣[yī]字的成语

  • 衣衫褴褛[yī shān lán lǚ]
      褴褛:破烂。衣服破破烂烂。
  • 绿衣黄里[lǜ yī huáng lǐ]
      绿、黄:古时以黄色为正色,绿为闲色。以绿色为衣,用黄色为里。旧喻尊卑反置,贵贱颠倒。
  • 牵衣肘见[qiān yī zhǒu jiàn]
      指牵动一下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不蔽体。
  • 牛衣对泣[niú yī duì qì]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 衣不盖体[yī bù gài tǐ]
      盖:遮盖。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 缝衣浅带[féng yī qiǎn dài]
      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
  • 优孟衣冠[yōu mèng yī guān]
      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 衣锦之荣[yī jǐn zhī róng]
      显贵后回归故乡的荣耀。
  • 衣不蔽体[yī bù bì tǐ]
      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 草衣木食[cǎo yī mù shí]
      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生活清苦。
  • 布衣芒屩[bù yī máng juē]
      布衣:麻布衣服;芒屩:草鞋。穿布衣和草鞋。指平民百姓。
  • 解衣抱火[jiě yī bào huǒ]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同“解衣包火”。
  • 布衣之交[bù yī zhī jiāo]
      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 衣冠蓝缕[yī guān lán lǚ]
      形容衣帽破烂。
  • 黼衣方领[fǔ yī fāng lǐng]
      华贵的服饰。借指王公显贵。
  • 衣钵相传[yī bō xiāng chuán]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 弹冠振衣[tán guān zhèn yī]
      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 衣丰食足[yī fēng shí zú]
      丰:丰富;足:足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 称体裁衣[chèn tǐ cái yī]
      称:适合。按照身材来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根据身材裁剪衣服。比喻做事要依据具体情况。也作量体裁衣
  • 靡衣偷食[mǐ yī tōu shí]
      靡:华丽;偷:苟且。美衣甘食,苟且偷生。
  • 衣锦荣归[yī jǐn róng guī]
      衣:衣服。锦:有多彩图案的丝织品。还乡:回家、探亲。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也说衣锦还乡。 穿着锦绣衣服回乡,形容富贵后荣耀乡里
  • 朱衣使者[zhū yī shǐ zhě]
      指科举考试官。
  • 乌衣门巷[wū yī mén xiàng]
      乌衣巷:六朝时王谢两大望族的居住地。形容豪门望族的居住地。常含对世事兴亡盛衰的感叹之意。
  • 彩衣娱亲[cǎi yī yú qīn]
      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 乌衣子弟[wū yī zǐ dì]
      乌衣: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居住在此。王谢那样的望族子弟。后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 衣钵之传[yī bō zhī chuán]
      原指佛教徒师父把袈裟和食钵传授给徒弟。泛指前人思想、学问、技能的传授和继承。
  • 荀令衣香[xún lìng yī xiāng]
      形容官吏美名远扬,为人所敬仰。也形容独具风采,风度优雅的官吏。
  • 衮衣绣裳[gǔn yī xiù cháng]
      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
  • 足衣足食[zú yī zú shí]
      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 赭衣满道[zhě yī mǎn dào]
      赭衣:古代囚犯穿的衣服,赤褐色。穿囚服的人很多,充满了道路。形容犯罪的人多。
  • 鲜衣怒马[xiān yī nù mǎ]
      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
  • 祛衣受业[qū yī shòu yè]
      祛衣:掀起衣服。形容恭恭敬敬地拜见,虚心请教。
  • 一衣带水[yī yī dài shuǐ]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原指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后用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极其相近
  • 衣食之谋[yī shí zhī móu]
      维持生活的谋划。
  • 朝衣东市[zhāo yī dōng shì]
      指大臣等待被杀。
  • 白衣秀士[bái yī xiù shì]
      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 和衣而卧[hé yī ér wò]
      和:连着;卧:躺下。穿着衣服躺下睡觉。
  • 袭衣兼食[xí yī jiān shí]
      成套衣服,多盘菜肴。指生活优裕。
  • 衣不解带[yī bù jiě dài]
      解带:解开衣带,指脱衣。因事过度操劳,以致不能脱衣安睡。也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多指对长辈)。
  • 节衣缩食[jié yī suō shí]
      节、缩:节省。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 抠衣趋隅[kōu yī qū yú]
      抠:提;隅:角落。提起衣襟,走到角落坐下。古时指见到尊长时应有的礼貌。
  • 衣裳之会[yī shang zhī huì]
      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指春秋时代诸国之间和好的会议。
  • 衣冠辐辏[yī guān fú còu]
      衣冠:古代士人阶层以上戴冠;辐辏:车辐聚集。指聚集一处。比喻达官显宦汇聚一处。
  • 衣冠文物[yī guān wén wù]
      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这里借喻文人众多。比喻太平盛世,文人众多,文化兴盛。
  • 削衣贬食[xuē yī biǎn shí]
      削:削减;贬:降低。削减衣服,降低饮食水准。比喻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 鸿衣羽裳[hóng yī yǔ shang]
      以羽毛为衣裳。指神仙的衣着。
  • 白衣卿相[bái yī qīng xiàng]
      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
  • 颠倒衣裳[diān dǎo yī cháng]
      颠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时上为衣,下为裳。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
  • 玄裳缟衣[xuán cháng gǎo yī]
      黑色的裙,白色的上衣。用以指鹤。
  • 衮衣西归[gǔn yī xī guī]
      谓功勋卓著,位拜三公而归。
  • 衣冠楚楚[yī guān chǔ chǔ]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服装整齐漂亮那送客的只穿了一件斗纹布灰布袍子,并没穿马褂,那客人倒是衣冠楚楚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衣带一江[yī dài yī jiāng]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 恶衣恶食[è yī è shí]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牛衣夜哭[niú yī yè kū]
      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同“牛衣对泣”。
  • 振衣濯足[zhèn yī zhuó zú]
      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 觅衣求食[mì yī qiú shí]
      寻找吃的和穿的。指谋生。
  • 白衣天使[bái yī tiān shǐ]
      指护士。 指护士
  • 赭衣塞路[zhě yī sè lù]
      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 衣冠枭獍[yī guān xiāo jìng]
      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旧时比喻不孝的人。
  • 菲衣恶食[fěi yī è shí]
      菲:微,薄。简单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 振衣提领[zhèn yī tí lǐng]
      振:提起。要提起一件衣服,必须拎住衣领。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关键。
  • 牛衣岁月[niú yī suì yuè]
      指贫困的生活。
  • 衣不曳地[yī bù yè dì]
      曳:拖。衣衫短小,不拖在地上。比喻衣着朴素。
  • 缺衣少食[quē yī shǎo shí]
      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 缺乏衣食。喻贫困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而知也。——明. 李贽《复李渐老书》
  • 褐衣不完[hè yī bù wán]
      褐:粗布衣服。连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 美衣玉食[měi yī yù shí]
      形容衣食奢华。
  • 解衣包火[jiě yī bāo huǒ]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
  • 衣锦褧衣[yì jǐn jiǒng yī]
      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盖其华丽。比喻不炫耀于人。
  • 衣无二彩[yī wú èr cǎi]
      身上没有第二件彩衣。形容衣着朴素。
  • 衣冠绪余[yī guān xù yú]
      绪余:残余。比喻名门之家的后裔。
  • 衣食住行[yī shí zhù xíng]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穿衣,吃饭,住宿,行路。泛指生活上的基本需求
  • 锦衣玉食[jǐn yī yù shí]
      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华美的衣服,珍异的食品。形容豪奢的生活
  • 椎髻布衣[zhuī jì bù yī]
      椎形发髻,布制衣服。指妇女朴素的服饰。
  • 解衣衣人[jiě yī yī rén]
      脱下衣服给别人穿。
  • 白衣宰相[bái yī zǎi xiàng]
      指宰相家属中身无名位而仗势擅权的人。
  • 博带褒衣[bó dài bāo yī]
      博:宽大;褒:阔。宽衣大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 白衣送酒[bái yī sòng jiǔ]
      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后泛指送酒的人。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 整衣敛容[zhěng yī liǎn róng]
      整理衣裳,端正仪容。
  • 祛衣请业[qū yī qǐng yè]
      祛衣:掀起衣服。形容恭恭敬敬地拜见,虚心请教。
  • 乌衣门第[wū yī mén dì]
      指世家望族。
  • 圣主垂衣[shèng zhǔ chuí yī]
      形容天下太平,无为而治。
  • 量体裁衣[liàng tǐ cái yī]
      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我们应该量体裁衣,各家的经济基础不同,我们应该从我们的实际出发
  • 未明求衣[wèi míng qiú yī]
      天没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
  • 褒衣博带[bāo yī bó dài]
      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 衣锦还乡[yī jǐn huán xiāng]
      衣:衣服。锦:有多彩图案的丝织品。还乡:回家、探亲。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也说衣锦荣归。 穿着锦绣衣服回乡,形容富贵后荣耀乡里
  • 丰衣足食[fēng yī zú shí]
      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服饰丰厚,食物充足。形容生活宽裕
  • 恶衣薄食[è yī bó shí]
      衣:衣服;薄:淡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 短衣窄袖[duǎn yī zhǎi xiù]
      古代指北方少数民族服饰。
  • 蔬食布衣[shū shí bù yī]
      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 鹑衣百结[chún yī bǎi jié]
      鹑:鹌鹑鸟;结:悬挂连缀。鹌鹑的尾巴短而秃,象打满补丁一样。形容衣服非常破烂。
  • 衣不解结[yī bù jiě jié]
      解结:解开衣结,指脱衣。因事过度操劳,以致不能脱衣安睡。也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
  • 朱衣点头[zhū yī diǎn tóu]
      旧称被考试官看中。
  • 暴衣露冠[pù yī lù guàn]
      日晒衣裳,露湿冠冕。形容奔波劳碌。暴,晒。
  • 衣带宽松[yī dài kuān sōng]
      衣服肥了,腰带松了。形容人消瘦了。
  • 菲食薄衣[fěi shí bó yī]
      菲:微薄。微薄的衣服,粗劣的食物。形容生活十分俭朴。 菲:微;薄。简单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其中有可以率先卿士,菲食薄衣,请自孤始。——《梁书.武帝纪上》
  • 赭衣半道[zhě yī bàn dào]
      赭衣:古代囚犯穿的衣服,赤褐色。穿囚服的人很多。形容犯罪的人多。
  • 豕食丐衣[shǐ shí gài yī]
      吃猪狗之食,穿乞丐之衣。比喻极其贫困。
  • 裂裳衣疮[liè shang yī chuāng]
      撕下自己的衣服,裹扎农民的疮伤。
  • 褒衣危冠[bāo yī wēi guān]
      褒衣:宽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宽袍高帽。
  • 衣食不周[yī shí bù zhōu]
      周:齐备。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 衣架饭囊[yī jià fàn náng]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 颠衣到裳[diān yī dào cháng]
      到,通“倒”。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同“颠倒衣裳”。
  • 衣敝履空[yī bì lǚ kōng]
      衣服破烂,鞋子穿孔。形容贫穷。
  • 宵衣旰食[xiāo yī gàn shí]
      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形容工作繁忙而勤勉 宵衣旰食,忧六宫之未安;寒心销志,惧一物之失所。——唐. 李世民《命皇太子监国诏》
  • 衣冠土枭[yī guān tǔ xiāo]
      犹衣冠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卑劣的人。
  • 衣单食缺[yī dān shí quē]
      衣裳单薄,食物缺少。形容生活困苦。
  • 衣香鬓影[yī xiāng bìn yǐng]
      形容妇女的衣着穿戴十分华丽(多指人多的场合)。借指妇女。
  • 节食缩衣[jié shí suō yī]
      节、缩:节省。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省吃省穿,泛指极度俭缩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邹韬奋《经历》
  • 短衣匹马[duǎn yī pǐ mǎ]
      短衣: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服装。穿着短衣,骑一匹骏马。形容士兵英姿矫健的样子。
  • 褕衣甘食[yú yī gān shí]
      褕衣:美衣。穿漂亮衣服,吃美味食品。
  • 鬓影衣香[bìn yǐng yī xiāng]
      鬓:耳边的头发。形容女人的美丽和香艳。
  • 腰金衣紫[yāo jīn yī zǐ]
      腰中挂着金印,身上穿着紫袍。指做了大官。
  • 班衣戏彩[bān yī xì cǎi]
      指身穿彩衣,作婴兒戏耍以娱父母。后以之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 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
      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计划周密,不露形迹,无隙可寻;亦用以称诗文之自然浑成,无斧凿痕迹
  • 称体载衣[chēng tǐ zài yī]
      称:适合。按照身材剪载衣服。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
  • 衣冠禽兽[yī guān qín shòu]
      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穿衣戴帽的畜生,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卑劣的人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清. 李汝珍《镜花缘》
  • 衣裳楚楚[yī cháng chǔ chǔ]
      楚楚:鲜明的样子。形容服装整齐漂亮。
  • 青衣乌帽[qīng yī wū mào]
      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平民的衣着。 平民的衣着。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即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忠烈青衣乌帽。——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 衣弊履穿[yī bì lǚ chuān]
      弊:坏;履:鞋。衣服穿破了,鞋子磨漏了。形容人很贫穷。
  • 衣冠赫奕[yī guān hè yì]
      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服饰显耀华丽。引申指达官贵人的显赫气势。
  • 衣冠扫地[yī guàn sǎo dì]
      指旧时士大夫寡廉鲜耻,丧尽名节。
  • 白衣公卿[bái yī gōng qīng]
      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
  • 衣衫蓝缕[yī shān lán lǚ]
      衣服破烂。
  • 暖衣饱食[nuǎn yī bǎo shí]
      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 衣带之水[yī dài zhī shuǐ]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 解衣卸甲[jiě yī xiè jiǎ]
      解:脱衣;卸:卸掉。脱下战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战。
  • 锦衣绣袄[jǐn yī xiù ǎo]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指华丽的衣服。
  • 衣不重采[yī bù zhòng cǎi]
      重:重叠;彩:通“彩”。不穿多件色彩鲜艳的衣服。形容衣着朴素。
  • 绿衣使者[lǜ yī shǐ zhě]
      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 乌衣之游[wū yī zhī yóu]
      指亲属间文酒赏会。
  • 敝衣枵腹[bì yī xiāo fù]
      衣破肚饥。形容生活困顿。
  • 布衣韦带[bù yī wéi dài]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韦:熟牛皮。布做的衣服,韦皮做的带子,古代未仕或隐居在野者的粗陋服装。借指贫贱之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汉书.贾山传》
  • 衣冠礼乐[yī guàn lǐ lè]
      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 无衣之赋[wú yī zhī fù]
      以之为出师相援、同仇敌忾之典。
  • 作嫁衣裳[zuò jià yī shang]
      指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一无所得。
  • 糖衣炮弹[táng yī pào dàn]
      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比喻用腐蚀、拉拢、诱惑等手段去牟取自己的利益。 裹着糖衣的炮弹,比喻对人拉拢、腐蚀的手段
  • 衣食父母[yī shí fù mǔ]
      踏入社会都靠父母提供。指生活所依赖的人。 指供给衣食的人。也比喻仰赖以生活的人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元曲选.窦娥冤》
  • 吃衣著饭[chī yī zhuó fàn]
      著:穿。指贫家卖米制衣,又典衣买米做饭。形容生活贫苦或安排不当。也比喻怪异的医疗方法。
  • 鹑衣鹄面[chún yī hú miàn]
      破烂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穷苦落魄之状。
  • 衣不布体[yī bù bù tǐ]
      布:铺开。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 衣香人影[yī xiāng rén yǐng]
      衣服上的香气,人的影子。写女性的气息形体。
  • 布衣黔首[bù yī qián shǒu]
      布衣:封建时代平民的别称;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古代指一般百姓。
  • 削衣贬石[xuē yī biǎn shí]
      削:减轻;贬:降低。削减衣服,降低饮食标准。比喻省吃俭用。
  • 解衣推食[jiě yī tuī shí]
      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别人穿,把自己的食物给别人吃,形容对别人极为关怀在艰苦环境里,大家解衣推食,互相照顾
  • 不解衣带[bù jiě yī dài]
      解:脱去,解下。不脱衣服就休息,形容非常忙碌和辛劳。
  • 牛衣病卧[niú yī bìng wò]
      形容贫病交迫。
  • 衣食饭碗[yī shí fàn wǎn]
      比喻赖以生存的职业或技能等。
  • 牵衣投辖[qiān yī tóu xiá]
      指拉住客人衣裳,投其车辖于井。形容殷勤留客。辖,古代车上固定车轮的零件。
  • 少衣缺食[shǎo yī quē shí]
      缺乏衣食。比喻贫困。
  • 衣食所安[yī shí suǒ ān]
      安:养;所安:养生的东西。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安,养。所安,养生的东西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 布衣疏食[bù yī shū shí]
      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 衣狐坐熊[yī hú zuò xióng]
      衣:穿。穿着狐皮衣服,坐在熊皮上。形容生活奢侈。
  • 窃衣取温[qiè yī qǔ wēn]
      窃:偷取。比喻用不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 解衣般礴[jiě yī bān bó]
      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
  • 和衣而睡[hé yī ér shuì]
      和:连着。穿着衣服睡觉。
  • 弱不胜衣[ruò bù shèng yī]
      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 身体瘦弱,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近因入侍,栉风沐雨,病势日增,弱不胜衣。——《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
  • 衣取蔽寒[yī qǔ bì hán]
      取:选取,采用;蔽:遮往。衣服只求抵御寒冷。 衣服只求抵御寒冷。取,选取,采用。蔽,遮往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