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新华字典>歌组词

歌相关字典

歌[gē]字的成语

  • 歌舞太平[gē wǔ tài píng]
      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指粉饰太平。
  • 朝歌夜弦[zhāo gē yè xián]
      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 放歌纵酒[fàng gē zòng jiǔ]
      放歌:高声歌唱;纵酒:任意饮酒,不加节制。尽情歌唱,放量地饮酒。形容开怀畅饮尽兴欢乐。
  • 朝歌暮宴[zhāo gē mù yàn]
      朝:早晨。从早到晚不是歌舞就是宴饮。形容欢娱无度的生活。
  • 长歌当哭[cháng gē dàng kū]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以放声歌唱代替痛哭,指用诗文排解心中的悲哀愤懑之情
  • 舞衫歌扇[wǔ shān gē shàn]
      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
  • 一口颂歌[yī kǒu sòng gē]
      一口:异口同声。众口一词,同唱颂歌。
  • 长歌代哭[cháng gē dài kū]
      长歌:放声歌咏,借指写诗文。用放声歌咏来代替痛哭泣,借以抒发胸中的悲愤。
  • 独弦哀歌[dú xián āi gē]
      独自弹着弦子,唱着悲哀的歌调。指故意不按通常规律办事,以示自己与众不同,从而借此沽名钓誉。
  • 选妓征歌[xuǎn jì zhēng gē]
      指放荡的生活方式。
  • 对酒当歌[duì jiǔ dāng gē]
      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原意是人生短暂,应当及时有所作为。后指沉缅于酒色之中及时行乐尽都是把手为话,对酒当歌,郑州浪汉委实多。—— 元. 杨显之《酷寒亭》
  • 歌舞升平[gē wǔ shēng píng]
      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形容太平盛世,既歌且舞以为庆祝颂扬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起来。——《孽海花》淳祐景定间,王邸侯馆,歌舞升平,居生处乐,不知老之将至。—— 元. 陆文圭《词源》跋
  • 可歌可泣[kě gē kě qì]
      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 伯歌季舞[bó gē jì wǔ]
      伯:大哥;季:小弟。哥哥唱歌,弟弟跳舞。比喻兄弟之间亲密无间。
  • 琴歌酒赋[qín gē jiǔ fù]
      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
  • 燕歌赵舞[yān gē zhào wǔ]
      ①古燕赵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②用以形容文辞美妙。
  • 击辕之歌[jī yuán zhī gē]
      辕:车前驾牲口的长木。敲着车辕时所唱的歌。后指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演唱的歌曲。
  • 选歌试舞[xuǎn gē shì wǔ]
      指放荡的生活方式。同“选色征歌”。
  • 引吭高歌[yǐn háng gāo gē]
      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放开喉咙高声歌唱她们引吭高歌的时候,曳声很长,抑扬起落。——叶圣陶《醉后》
  • 清歌雅舞[qīng gē yǎ wǔ]
      歌声清新悦耳,舞姿轻盈优美。
  • 涂歌里抃[tú gē lǐ biàn]
      路途的人歌诵,里巷的人抃舞。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
  • 歌楼舞馆[gē lóu wǔ guǎn]
      指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 舞榭歌台[wǔ xiè gē tái]
      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指歌舞场所。
  • 高歌猛进[gāo gē měng jìn]
      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高唱欢歌,阔步迈进。形容饱满的情绪,高昂的斗志 我们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歌猛进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正高歌猛进,努力奋斗
  • 铁板歌喉[tiě bǎn gē hóu]
      形容豪迈的演唱。
  • 鼓腹讴歌[gǔ fù ōu gē]
      鼓:拍打;讴:歌唱。一边拍肚皮,一边唱歌。形容豪放不羁,闲散自乐。
  • 悲歌慷慨[bēi gē kāng kǎi]
      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 舞燕歌莺[wǔ yàn gē yīng]
      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 式歌式舞[shì gē shì wǔ]
      式:语助词,无实义。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 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
      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 恒舞酣歌[héng wǔ hān gē]
      恒舞:长时间地舞蹈;酣歌:沉湎于歌乐。长时间地舞蹈,尽情地欢歌。形容生活奢靡,不务正业。
  • 前歌后舞[qián gē hòu wǔ]
      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 沂水弦歌[yí shuǐ xián gē]
      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 大风之歌[dà fēng zhī gē]
      指汉高祖的《大风歌》。比喻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
  • 负手之歌[fù shǒu zhī gē]
      喻指临终前的咏歌。
  • 楚歌之计[chǔ gē zhī jì]
      指攻心之术。
  • 莺歌燕舞[yīng gē yàn wǔ]
      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黄莺歌唱,燕子飞舞,形容春光明媚喜人或比喻大好形势 大地春回,莺歌燕舞
  • 悲歌易水[bēi gē yì shuǐ]
      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 笙歌鼎沸[shēng gē dǐng fèi]
      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凡。
  • 载歌载舞[zài gē zài wǔ]
      载:动词词头,无实义。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 涂歌邑诵[tú gē yì sòng]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 酣歌恒舞[hān gē héng wǔ]
      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 《尚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后以“酣歌恒舞”形容经常沉缅于酒宴歌舞之中
  • 聋者之歌[lóng zhě zhī gē]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並不了解其中真义。
  • 弦歌不绝[xián gē bù jué]
      弹琴、歌吟之声不断。
  • 弹剑作歌[tán jiàn zuò gē]
      比喻怀才不遇。
  • 诗词歌赋[shī cí gē fù]
      文章的四种形式。指作文。
  • 水调歌头[shuǐ diào gē tóu]
      词牌名。
  • 取瑟而歌[qǔ sè ér gē]
      瑟:弦乐器。弹瑟歌唱。比喻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情意。
  • 悲歌击筑[bēi gē jī zhù]
      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 朝歌夜舞[zhāo gē yè wǔ]
      朝:早晨;歌:唱歌;舞:跳舞。早晨唱歌,夜晚跳舞。形容沉迷于歌舞欢乐之中。
  • 歌扇舞衫[gē shàn wǔ shān]
      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
  • 能歌善舞[néng gē shàn wǔ]
      擅长歌舞。
  • 胡歌野调[hú gē yě diào]
      指不正经的下流歌曲小调。
  • 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史记.项羽本记》:“ 项王军壁 垓下,兵少食尽,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 汉军四面皆 楚歌, 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 楚乎?是何 楚人之多也!’”后用来比喻被团团包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 轻歌妙舞[qīng gē miào wǔ]
      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 笔歌墨舞[bǐ gē mò wǔ]
      指文笔奇妙精采。
  • 叩角商歌[kòu jiǎo shāng gē]
      角:牛角;商歌:悲伤的歌。敲着牛角,唱着低沉悲凉的歌。形容用言语和歌声自荐求官。
  • 牛角之歌[niú jiǎo zhī gē]
      后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 歌功颂德[gē gōng sòng dé]
      歌、颂:颂扬。颂扬功绩和德行。 作成歌词颂扬功劳与美德,原有褒义;但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贬义,有阿谀逢迎的意思歌功颂德今时事,侧听诸公出正音。——宋. 王灼《再次韵晁子兴》在封建时代,地主乡绅为了拍地方官的马屁,总是借老百姓的名义,送什么万民伞、歌德碑之类的东西,为这些刮地皮的官吏歌功颂德
  • 舞鸾歌凤[wǔ luán gē fèng]
      鸾凤在歌舞。比喻男女间情深意切。
  • 珠歌翠舞[zhū gē cuì wǔ]
      指声色美妙的歌舞。
  • 村歌社舞[cūn gē shè wǔ]
      指民间歌舞。
  • 击壤而歌[jī rǎng ér gē]
      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
  • 歌吟笑呼[gē yín xiào hū]
      高歌低吟,狂笑欢呼。用来形容饮酒之后豪情流露。
  • 康哉之歌[kāng zāi zhī gē]
      康:太平。泛指太平颂歌。
  • 闭门酣歌[bì mén hān gē]
      指闭门不出,尽兴饮酒,尽情歌舞。形容沉缅酒色,尽情享受。
  • 楚舞吴歌[chǔ wǔ wú gē]
      泛指江南的轻歌曼舞。
  • 歌声绕梁[gē shēng rào liáng]
      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 吹弹歌舞[chuī tán gē wǔ]
      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 可歌可涕[kě gē kě tì]
      可:值得;歌:歌颂,赞扬。值得歌颂赞美并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 缓歌缦舞[huǎn gē màn wǔ]
      柔美的歌声和舞姿。
  • 涂歌巷舞[tú gē xiàng wǔ]
      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同“涂歌里抃”。
  • 妖歌曼舞[yāo gē màn wǔ]
      曼:柔和。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 燕市悲歌[yān shì bēi gē]
      以之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
  • 醉舞狂歌[zuì wǔ kuáng gē]
      形容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
  • 痛饮狂歌[tòng yǐn kuáng gē]
      痛:痛快,尽情;狂:超出常度。欢畅地饮酒,纵情地歌唱。

歌[gē]字在开头的词语

  • 歌舞剧[gē wǔ jù]
      兼有歌唱、音乐和舞蹈的戏剧。 用歌舞的形式表演出来的戏剧
  • 歌咏[gē yǒng]
      唱(歌):歌咏队ㄧ歌咏比赛。
  • 歌厅[gē tīng]
      演唱歌曲的营业性娱乐场所。
  • 歌舞戏[gē wǔ xì]
      把乐曲﹑歌舞和叙事结合在一起﹐表演一个故事的戏剧。又称歌舞剧。
  • 歌钟[gē zhōng]
      1.伴唱的编钟。 2.歌乐声。 即“编钟”,古代铜制打击乐器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 歌钟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 歌骊[gē lí]
      歌唱《骊驹》诗。《汉书.王式传》:“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文颖曰:‘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俱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也。’”后用谓唱告别之歌。
  • 歌袴[gē kù]
      《后汉书.廉范传》载:廉范字叔度﹐为蜀郡太守时﹐“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褲。’”后遂以“歌袴”为歌颂官吏德政之典。
  • 歌妓[gē jì]
      以歌唱为业的妓女。
  • 歌括[gē kuò]
      犹歌诀。
  • 歌呕[gē ǒu]
      歌唱。呕﹐通“讴”。
  • 歌剧[gē jù]
      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 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 歌仔戏[gē zǐ xì]
      台湾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当地民谣山歌发展而成。流行于台湾和福建芗江(九龙江)一带。福建称之为芗剧。 由漳州芗江一带的什锦歌、采茶曲和鼓歌等各种民谣流传到台湾而综合成的一种戏曲。曲调以大调、背思、什念、七字调及各种哭调为主,特点是曲多白少,而且没有固定格律,表现力强
  • 歌吟[gē yín]
      歌唱;吟咏。 歌唱吟咏到处听不见歌吟花月的声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铁和血的赞颂。——鲁迅《论睁了眼看》
  • 歌女[gē nǚ]
      在舞厅等场所以歌唱为业的女子。 以卖唱为职业的女子
  • 歌欢[gē huān]
      欢歌。
  • 歌姬[gē jī]
      宫廷﹑官府或私家蓄养的歌女。
  • 歌舟[gē zhōu]
      供歌舞宴乐用的游船。
  • 歌磬[gē qìng]
      古代的一种石制乐器。
  • 歌声[gē shēng]
      唱歌的声音:欢乐的歌声ㄧ歌声四起。
  • 歌歌[gē gē]
      1.同“哥哥”。 2.指父亲。
  • 歌迷[gē mí]
      喜欢听歌曲或唱歌而入迷的人。 因为特别喜欢听歌曲或唱歌而入迷的人
  • 歌弦[gē xián]
      歌唱演奏:欲造乐府歌弦之。
  • 歌馆[gē guǎn]
      表演歌舞的楼馆。
  • 歌舫[gē fǎng]
      即歌舟。
  • 歌片儿[gē piānr]
      印有歌曲的纸片。 印有或抄有歌曲的纸片
  • 歌筵[gē yán]
      有歌者唱歌劝酒的宴席。
  • 歌带[gē dài]
      录有歌曲的磁带。
  • 歌叹[gē tàn]
      歌颂赞叹。
  • 歌工[gē gōng]
      指以演奏﹑歌唱为业的人。
  • 歌儿[gē ér]
      歌童。
  • 歌舞伎[gē wǔ jì]
      日本戏剧的一种,表演时演员不歌唱,只有动作和说白,另由伴奏音乐的人配合演员的动作在后面歌唱。
  • 歌云[gē yún]
      指动听的歌声。典出《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 歌摺[gē zhé]
      载有演唱项目的折子。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
  • 歌词[gē cí]
      歌曲中的词。 声乐作品中的词句平凡的歌词配上壮丽的音乐
  • 歌吹[gē chuī]
      ①歌唱吹奏:常习歌吹|击鼓歌吹作俳倡。②歌声和乐声:歌吹沸天。
  • 歌抃[gē biàn]
      击掌而歌。
  • 歌戏[gē xì]
      歌唱嬉戏。
  • 歌唱家[gē chàng jiā]
      以唱歌为职业的人;声乐艺术家。 以唱歌为职业的人;声乐艺术家
  • 歌折[gē shé]
      载有演唱项目的折子。
  • 歌啸[gē xiào]
      放声歌唱:临流歌啸。
  • 歌篇[gē piān]
      指诗歌作品。
  • 歌星[gē xīng]
      有名的歌唱演员。 演唱歌曲的明星青年歌星
  • 歌调[gē diào]
      歌曲的调子。
  • 歌墟[gē xū]
      广西壮族农村中一种传统的群众性歌唱活动。又称歌圩。这种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一般有数百人至上千人参加。届时男女青年从四处汇集﹐进行对唱﹐歌词多是临时编的﹐主要内容是表述爱情﹑庆贺丰收﹑祝福平安﹑增进友谊等。
  • 歌诀[gē jué]
      为了便于记诵,按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韵文或无韵的整齐句子;口诀:汤头歌诀(用汤药成方中的药名编成的口诀)。 可以咏歌而有韵律的口诀;歌谣汤头歌诀(用汤药成方中的药名编成的口诀)
  • 歌鱼[gē yú]
      谓嗟叹不被知遇。典出《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 歌诗[gē shī]
      1.咏唱诗篇。 2.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3.泛指诗歌。
  • 歌手[gē shǒu]
      擅长歌唱的人:赛歌会上,歌手如云。
  • 歌风亭长[gē fēng tíng cháng]
      指汉高祖刘邦。邦曾为泗水亭长﹐又作过《大风歌》﹐故称。
  • 歌梁[gē liáng]
      指歌馆的屋梁。亦借指歌馆。典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絶。”
  • 歌鼓[gē gǔ]
      1.歌唱并击鼓。亦指歌声和鼓声。 2.歌唱伴奏所用之鼓。
  • 歌唱[gē chàng]
      ①唱(歌):歌唱家ㄧ尽情歌唱。②用唱歌、朗诵等形式颂扬:歌唱祖国的繁荣富强。
  • 歌子[gē zi]
      歌曲:嘴里哼着歌子。
  • 歌奏[gē zòu]
      歌咏奏乐。
  • 歌谣[gē yáo]
      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随口唱出的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
  • 歌本[gē běn]
      (歌本儿)专门刊载歌曲的书,也指专用来抄录歌曲的本子。 歌曲集他买了一个歌本
  • 歌榜[gē bǎng]
      歌舟。
  • 歌扇[gē shàn]
      1.歌舞时用的扇子。 2.指歌女写上曲目的折扇。
  • 歌唫[gē yín]
      1.亦作“歌吟”。 2.歌唱吟咏。
  • 歌儛[gē wǔ]
      同“歌舞”。
  • 歌版[gē bǎn]
      见“歌板”。
  • 歌泣[gē qì]
      歌亦泣;可歌可泣。
  • 歌讽[gē fěng]
      歌咏吟诵。
  • 歌珠[gē zhū]
      谓圆润如珠的歌声。
  • 歌笑[gē xiào]
      歌唱笑乐。
  • 歌风台[gē fēng tái]
      汉高祖刘邦歌《大风歌》之处﹐后人因筑台﹐并立碑刻歌辞。台址原在今江苏省沛县东泗水西岸。1955年重建于沛县文化馆内。
  • 歌咢[gē è]
      歌唱与击鼓。语本《诗.大雅.行苇》:“或歌或咢。”后多指歌唱。
  • 歌板[gē bǎn]
      即拍板。乐器。歌唱时用以打拍子﹐故名。

歌[gē]字在结尾的词语

  • 瓠歌[hù gē]
      见“瓠子歌”。
  • 角歌[jiǎo gē]
      角调之歌。
  • 西曲歌[xī qǔ gē]
      乐府《清商曲》的一部。大抵出于荆﹑郢﹑樊﹑邓之间﹐故称“西曲”。原为民歌﹐后被贵族采入乐府;也有少数是文人制作。现存歌词约一百四十首﹐大都描写商贾的水上生涯和商妇的送别怀念之情。形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自然真率。
  • 易水歌[yì shuǐ gē]
      古歌名。《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称为《易水歌》。
  • 壤歌[rǎng gē]
      即《击壤歌》。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成为歌颂太平盛世之典。
  • 盘歌[pán gē]
      流行于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一带的民歌,一般以问答的方式对唱。
  • 點歌[diǎn gē]
      指定歌曲名或同时指定演唱者,听取演唱。《新民晚报》1992.10.2:“点歌,作为一种温馨的感情传递方式正走进都市的千家万户。”
  • 怨歌[yuàn gē]
      悲歌。
  • 櫂歌[zhào gē]
      行船时所唱之歌;指《櫂歌行》曲。
  • 分节歌[fēn jié gē]
      同一曲调配上多段歌词构成的歌曲。各段歌词在字数、韵律等方面大体相同。民歌和群众歌曲中最为常见。如《蓝花花》、《四季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 饭牛歌[fàn niú gē]
      又名《扣角歌》﹑《牛角歌》﹑《商歌》。古歌名。相传春秋时卫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唱此歌。《楚辞.离骚》“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王逸注引《三齐记》所载歌辞:“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后遂用作寒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 四厢乐歌[sì xiāng yuè gē]
      晋与南朝宋齐时,朝会燕飨所用的乐歌,统称四厢乐歌。
  • 游歌[yóu gē]
      优游歌舞。语出《诗.大雅.卷阿》:“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陈奂传疏:“游,优游也;歌,歌舞也。”
  • 唱歌[chàng gē]
      吟唱歌曲。 以抑扬有节奏的音调发声
  • 含歌[hán gē]
      犹低吟。
  • 薇歌[wēi gē]
      古代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饿且死,作《采薇之歌》。事见《史记.伯夷列传》。
  • 絃歌[xián gē]
      1.古代传授《诗》学,圴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因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韩诗外传》卷一:“原宪 居 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絃歌。”《孔子家语·在厄》:“孔子 不得行。絶粮七日,外无所通,蔾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 愈慷慨讲诵,絃歌不衰。”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洙 泗 上,絃歌地,亦羶腥。”元 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口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絃歌也。古人读《诗》者皆然。”清 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比屋闻
  • 展歌[zhǎn gē]
      犹展诗。
  • 喜歌[xǐ gē]
      旧式婚礼时为新婚夫妇祝颂的歌曲。 到办喜事的人家去唱的祝贺的歌谣
  • 侗族大歌[dòng zú dà gē]
      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嘠老”或“嘠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画一之歌[huà yī zhī gē]
      汉代颂扬萧何﹑曹参德政的歌谣。
  • 瑟歌[sè gē]
      《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之,使之闻之。”后谓把自己的不满暗示给对方为“瑟歌”。
  • 凯歌[kǎi gē]
      打了胜仗所唱的歌:高唱凯歌而归。
  • 赋歌[fù gē]
      1.辞赋和歌曲。 2.泛指诗歌。
  • 妍歌[yán gē]
      靡丽之音。
  • 两岐歌[liǎng qí gē]
      赞美吏治清明﹑岁和年丰的歌。
  • 欢闻歌[huān wén gē]
      乐府吴声歌曲。
  • 扬歌[yáng gē]
      高声歌唱。
  • 军歌[jūn gē]
      1.军中唱的激励士气的歌。 2.由军队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军的歌曲。
  • 蛙歌[wā gē]
      淫邪之声。
  • 俚歌[lǐ gē]
      民间歌谣。 民间的通俗歌谣
  • 鬻歌[yù gē]
      卖唱。
  • 并州歌[bìng zhōu gē]
      乐府歌曲名。谓晋并州大姓田兰﹑薄盛斩汲桑之所作。歌词载《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
  • 诗歌[shī gē]
      文学的一大样式。运用有一定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感情充沛,想像丰富,语言凝练而富形象性。一般分行排列。按内容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组合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押韵与否,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 望夫歌[wàng fū gē]
      词牌名。又名《罗唝曲》。皆为五﹑六﹑七言绝句﹐唯起句可用韵可不用韵。唐元稹赠浙东刘采春诗有“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句。参阅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元稹》﹐《词谱》卷一。
  • 国际歌[guó jì gē]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歌曲。法国鲍狄埃(Eugène Pottier)作词,狄盖特(Pierre Degeyter)配曲。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歌曲。法国欧仁.鲍狄埃(Eugène Pottier)作词,狄盖特(Pierre Degeyter)配曲
  • 遂歌[suì gē]
      答歌。
  • 赓歌[gēng gē]
      酬唱和诗。
  • 试弦歌[shì xián gē]
      谓任县令。寓用礼乐治民﹑有政绩之意。语本《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 龙蛇歌[lóng shé gē]
      古歌名。春秋时,晋介子推从者有感于介子推从亡有功不见赏而作。一说为介自己所作。又名《士失志操》。其歌辞为:“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见《史记.晋世家》。汉刘向《新序.节士》亦载﹐文字有出入。
  • 边歌[biān gē]
      咏唱边疆生活的歌。
  • 点歌[diǎn gē]
      指定歌曲名或同时指定演唱者,听取演唱。
  • 凡歌[fán gē]
      指庸俗的歌曲。
  • 吴歌[wú gē]
      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 熙德之歌[xī dé zhī gē]
      西班牙最早的史诗。约写于1140年。描写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失宠于国王而遭放逐。后在抗击摩尔人入侵的战争中屡建奇功,终于得到国王谅解,从此声名远扬。
  • 颂歌[sòng gē]
      1.赞美;歌颂。 2.用于祝颂的诗歌。
  • 碧玉歌[bì yù gē]
      南朝乐府《吴声歌曲》名。属《清商曲》。
  • 余歌[yú gē]
      缭绕不尽的歌声。
  • 纤歌[xiān gē]
      1.亦作“纎歌”。 2.清细的歌声。
  • 采茶歌[cǎi chá gē]
      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安徽等地的民间曲调,后发展成“采茶戏”。
  • 嬥歌[tiǎo gē]
      古代巴蜀一带的民歌。
  • 徵歌[zhǐ gē]
      谓征招歌伎。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二:“选妓随雕輦,徵歌出洞房。”《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徵歌调《玉树》,閲舞按《梁州》。”《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当 元宗 天宝 改元以后……除了选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 劳歌[láo gē]
      1.劳作者之歌。 2.忧伤﹑惜别之歌。
  • 长恨歌[cháng hèn gē]
      诗篇名。唐代白居易作。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死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诗中将李、杨的爱情描绘得真挚动人,与历史事实不尽相符。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富有传奇色彩,是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 牛下歌[niú xià gē]
      见“牛角之歌”。
  • 欢闻变歌[huān wén biàn gē]
      乐府吴声歌曲。
  • 童歌[tóng gē]
      犹儿歌。
  • 升歌[shēng gē]
      谓祭祀﹑宴会登堂时演奏乐歌。
  • 队歌[duì gē]
      即《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原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周郁辉词,寄明曲。歌曲体现了少先队组织的性质和任务,表达了少先队员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信念和理想。
  • 沂水絃歌[yí shuǐ xián gē]
      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 曾点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宋 苏辙《送龚鼎臣谏议移守青州》诗之一:“沂水 絃歌重 曾点,菑川 故旧识 平津。”
  • 箫铙歌[xiāo náo gē]
      军乐名。相传黄帝命岐伯所作。
  • 徒歌[tú gē]
      1.无乐器伴奏的歌。 2.指无伴奏歌唱。 指唱歌时没有伴奏,即清唱
  • 情歌[qíng gē]
      表现爱情的歌曲。
  • 传歌[chuán gē]
      1.传送歌声。 2.传授歌曲。
  • 赵津歌[zhào jīn gē]
      赵简子欲南渡击楚,至期,津吏醉卧不能渡,简子欲杀之。津吏息女娟恳之,代父操楫,至中流,唱《河激》之歌。简子大悦,将使人祝祓,以为夫人,娟乃再拜而辞。简子归,乃立娟为夫人。见汉刘向《列女传.赵津女娟》。后遂称娟所唱《河激》之歌为“赵津歌”。
  • 催眠歌[cuī mián gē]
      催眠曲。
  • 蛮歌[mán gē]
      南方少数民族之歌。
  • 杵歌[chǔ gē]
      夯歌;打夯号子。
  • 团扇歌[tuán shàn gē]
      乐府吴声歌曲,也称《团扇郎歌》。
  • 敕勒歌[chì lè gē]
      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东魏高欢在一次兵败后,曾令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歌辞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中展现了北方草原的辽阔景象,富于雄壮之美。
  • 瓠子歌[hù zǐ gē]
      乐府歌辞名。汉武帝作。汉元封二年﹐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堵黄河瓠子决口﹐并自临工地。初堵口不成﹐武帝作《瓠子歌》二章悼之﹐卒塞瓠子。事见《史记.河渠书》。
  • 论歌[lùn gē]
      论赞歌颂。
  • 离歌[lí gē]
      伤别的歌曲。
  • 京歌[jīng gē]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设在瑞金,当地人民把瑞金改为瑞京,把这里的山歌叫做京歌。
  • 樵歌[qiáo gē]
      樵夫唱的歌。
  • 缓歌[huǎn gē]
      1.见“缓声歌”。 2.指音调柔缓之歌。详“缓歌慢舞”。
  • 劲歌[jìng gē]
      节奏强烈有力的流行歌曲。
  • 商歌[shāng gē]
      悲凉的歌。商声凄凉悲切,故称。《淮南子.道应训》:“宁戚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后以“商歌”比喻自荐求官。
  • 穆歌[mù gē]
      相传穆天子所作的歌。
  • 乌鹊歌[wū què gē]
      古歌名。
  • 宴歌[yàn gē]
      宴饮歌唱。
  • 弹歌[tán gē]
      古歌谣名。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古诗源》卷一有《弹歌》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文心雕龙.章句》作“《竹弹》之謡”。
  • 牧歌[mù gē]
      1.牧童﹑牧人唱的歌谣。 2.泛指田园生活。 牧童、牧人唱的歌谣;以农村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歌和乐曲
  • 打油歌[dǎ yóu gē]
      即打油诗。
  • 玄云歌[xuán yún gē]
      1.曲名。 2.指仙歌妙曲。
  • 作家歌[zuò jiā gē]
      行家所作的乐府诗歌。
  • 少歌[shǎo gē]
      短歌。古代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
  • 狼歌[láng gē]
      指《白狼歌》。《后汉书.西南夷传》收有白狼王《慕汉歌诗》三篇。后亦泛指少数民族慕德归化之歌。
  • 子夜歌[zǐ yè gē]
      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晋代女子子夜所作。现存晋、宋、齐三代歌词四十二首,均写男女恋情,形式为四句五言句。诗中多用双关隐语,活泼自然。由《子夜歌》后又衍生出《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曲。
  • 献歌[xiàn gē]
      奉献表示颂赞等的诗赋。
  • 懊憹歌[ào náo gē]
      1.亦作“懊恼歌”。亦作“懊侬歌”。 2.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
  • 觞歌[shāng gē]
      杯酒弦歌;饮酒放歌。
  • 荆歌[jīng gē]
      1.楚歌。指楚狂接舆之歌。见《论语.微子》。 2.指荆轲之歌。见《史记.刺客列传》。
  • 辽歌[liáo gē]
      指辽地的歌曲。
  • 宁歌[níng gē]
      见“宁戚歌”。
  • 三洲歌[sān zhōu gē]
      乐府西曲歌名。
  • 杨柳歌[yáng liǔ gē]
      见“杨柳曲”。
  • 酒歌[jiǔ gē]
      饮酒和咏歌。
  • 薤歌[xiè gē]
      即《薤露》。
  • 芝房歌[zhī fáng gē]
      汉郊祀歌名。又称《齐房》。
  • 登歌[dēng gē]
      1.亦作“登哥”。亦作“登謌”。 2.升堂奏歌。古代举行祭典﹑大朝会时﹐乐师登堂而歌。 3.指古代举行祭典﹑大朝会时﹐乐师登堂所奏的歌。 4.泛指歌词。 5.犹歌颂。 6.古代举行祭典﹑大朝会时所用的乐器。
  • 锦歌[jǐn gē]
      也叫杂锦歌。曲艺的一种。流行于福建西南部﹑台湾及东南亚华侨集中地区。由福建南部民间歌谣发展而成。一般为四人演唱﹐主要以琵琶﹑三弦﹑大管弦﹑洞箫等乐器伴奏。
  • 紫芝歌[zǐ zhī gē]
      见“紫芝曲”。
  • 对歌[duì gē]
      双方一问一答地唱歌。是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多流行于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双方应答轮唱形式,多流行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 歗歌[xiào gē]
      吟咏歌唱。
  • 渔歌[yú gē]
      渔人唱的民歌小调。 打鱼人唱的歌渔歌互答。——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大风歌[dà fēng gē]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称此歌为《大风歌》。
  • 竹枝歌[zhú zhī gē]
      即竹枝。
  • 戍歌[shù gē]
      戍卒所唱的歌。
  • 涂歌[tú gē]
      行人于途中唱的歌谣。
  • 黎歌[lí gē]
      黎族人所唱的山歌。
  • 百年歌[bǎi nián gē]
      见“百年诗”。
  • 狗沁歌[gǒu qìn gē]
      贬词。像狗吠的声音。
  • 和歌[hé gē]
      也称“歌”、“倭歌”、“大和歌”。日本诗体之一。意即“日本歌”。因与盛行于日本的汉诗相对,故称。《万叶集》的出现,标志和歌臻于成熟。包括长歌、旋头歌、佛足石歌及短歌。自《古今和歌集》始,短歌成为和歌的主要形式。以简洁、含蓄、雅淡为特点。
  • 鹦歌[yīng gē]
      即鹦哥。
  • 欧歌[ōu gē]
      讴歌﹐歌颂。欧﹐通“讴”。
  • 雅歌[yǎ gē]
      1.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 2.风雅的歌吟。
  • 抛歌[pāo gē]
      卖唱。
  • 组歌[zǔ gē]
      题材相同﹑内容有联系的一组(几首)歌词。郭小川有《长江组歌》。
  • 得体歌[dé tǐ gē]
      唐俚曲名。详“得宝歌”。
  • 尔汝歌[ěr rǔ gē]
      魏晋时一种带有亲狎情调的民歌。
  • 踏歌[tà gē]
      ①以脚踏地,拉手而歌:连袂踏歌。②行吟;边走边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晤歌[wù gē]
      相对而歌。
  • 欢歌[huān gē]
      ①欢乐地歌唱:尽情欢歌◇汽笛在欢歌。②欢乐的歌声 :欢歌笑语ㄧ远处传来了青年们的阵阵欢歌。
  • 五袴歌[wǔ kù gē]
      指五袴谣。
  • 相和歌[xiāng hè gē]
      古歌名。
  • 豳歌[bīn gē]
      指《诗.豳风.七月》。
  • 壮士歌[zhuàng shì gē]
      1.亦称“壮士声”。 2.战国末,荆轲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诀别易水,作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歌”即指此。
  • 沛中歌[pèi zhōng gē]
      刘邦平定黥布还都,经过家乡沛,召集乡亲饮酒。酒酣,刘邦亲自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童一百二十人和习之。史称《大风歌》。因作于沛,故又称《沛中歌》。
  • 夯歌[hāng gē]
      打夯时唱的歌。 打夯时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歌
  • 扊扅歌[yǎn yí gē]
      古琴曲名。相传百里奚在楚为人牧牛,秦缪公闻其贤,以五羊之皮赎之,擢为秦相。其故妻为佣于相府,堂上作乐,妇自言知音,因援琴抚弦而歌曰:“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见《乐府解题》引汉应劭《风俗通》。
  • 哀歌[āi gē]
      1.悲伤地歌唱。 2.悲伤的歌。
  • 桃叶歌[táo yè gē]
      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名。
  • 洞仙歌[dòng xiān gē]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洞仙词》﹑《洞中仙》﹑《羽仙歌》等。敦煌写本《云谣集杂曲子》收此调二首,字句格律与宋词异。宋词有令词﹑慢词两体。令词有八十三字或九十三字等,慢词有一百十八字或一百二十六字等,均双调,仄韵。参阅《词谱》卷二十。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较常见,属正宫,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 轻歌[qīng gē]
      轻快的歌声。
  • 鞠歌[jū gē]
      指《鞠歌行》。
  • 缺壶歌[quē hú gē]
      晋王敦酒后辄咏曹操《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见《晋书.王敦传》。后因用“缺壶歌”为发抒壮怀之典实。
  • 但歌[dàn gē]
      汉魏时无伴奏歌曲名。
  • 田歌[tián gē]
      农歌。
  • 九九歌[jiǔ jiǔ gē]
      见〖小九九 〗。
  • 野歌[yě gē]
      乡村歌曲。
  • 斗歌[dòu gē]
      对歌。
  • 儿歌[ér gē]
      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唱的歌谣。 儿童歌曲;儿童歌谣
  • 悲歌[bēi gē]
      ①悲壮地歌唱:慷慨悲歌ㄧ悲歌当哭。②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悲歌。
  • 杨白歌[yáng bái gē]
      杨白花。
  • 郊祀歌[jiāo sì gē]
      乐府歌曲名。《汉书.礼乐志》谓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其目多以歌之首句为名。以用于郊祀天地。以后历代王朝的这类歌辞,大都沿袭汉代之旧。
  • 副歌[fù gē]
      1.次于正歌之曲。 2.分节歌曲中歌词主要部分以外词句不变的部分,称为副歌。多用于结尾处。
  • 五噫歌[wǔ yī gē]
      诗歌篇名。相传为东汉梁鸿所作。全诗五句,句末均有‘噫’字。
  • 棹歌[zhào gē]
      1.行船时所唱之歌。 2.指《棹歌行》曲。
  • 俳歌[pái gē]
      古代散乐的一种,又名侏儒导,由舞人边舞边歌。古辞共八曲,前一篇二十二句,今仅存《南齐书.乐志》所录的部分摘句。参阅《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散乐》。
  • 巷歌[xiàng gē]
      在里巷中歌唱。表示欢悦。
  • 陌上歌[mò shàng gē]
      见“陌上桑”。
  • 倚歌[yǐ gē]
      1.谓倚靠物体而歌。 2.谓以乐器为歌声伴奏。 3.古代乐歌的一种。其伴奏有鼓吹而无弦乐。
  • 打颏歌[dǎ kē gē]
      1.亦作“打骸垢”。 2.战栗貌。
  • 遏云歌[è yún gē]
      指嘹亮优美的歌声。
  • 寒歌[hán gē]
      指《易水歌》。荆轲入秦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别于易水时所歌。
  • 击角歌[jī jiǎo gē]
      扣角歌。
  • 懊恼歌[ào nǎo gē]
      见“懊憹歌”。
  • 谩都歌[màn dōu gē]
      痴呆。
  • 神弦歌[shén xián gē]
      乐府《清商曲》的一部。南朝时祭祀民间杂神所用的乐曲。
  • 浩歌[hào gē]
      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 鼓歌[gǔ gē]
      击鼓而歌。
  • 督护歌[dū hù gē]
      南朝宋吴声歌曲名。
  • 醉高歌[zuì gāo gē]
      曲牌名。调见《太平乐府》。参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乐府》。
  • 霜歌[shuāng gē]
      呼唤秋天到来的歌声。
  • 法歌[fǎ gē]
      犹法曲。
  • 杂歌[zá gē]
      1.指古诗中的歌或行。《文选》有杂歌一目。 2.苗族指山歌。
  • 贤歌[xián gē]
      对歌妓的敬称。
  • 微歌[wēi gē]
      轻歌细唱。
  • 擢歌[zhuó gē]
      嬥歌。古代巴人相互牵手边跳边唱的一种民歌。
  • 龙歌[lóng gē]
      管乐器的吹奏声。
  • 狡童之歌[jiǎo tóng zhī gē]
      指商代箕子作的《麦秀歌》。
  • 弦歌[xián gē]
      用琴瑟等伴奏歌唱: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
  • 九歌[jiǔ gē]
      1.古代乐曲。 相传为 禹 时乐歌。《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楚辞·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王逸 注:“《九歌》,九德之歌,禹 乐也。”一说天帝乐名。《山海经·大荒西经》:“开(即 启)上三嬪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郭璞 注:“皆天帝乐名也,开 登天而窃以下用也。”
  • 称歌[chēng gē]
      称扬歌颂。
  • 逸歌[yì gē]
      声情激越的诗歌。
  • 战歌[zhàn gē]
      鼓舞士气的歌曲。 鼓舞士气富于战斗性的歌曲
  • 校歌[xiào gē]
      学校规定的代表本校的歌曲。 学校规定的代表本校的歌曲
  • 江歌[jiāng gē]
      江上人唱的民歌,如菱歌﹑棹歌之类。
  • 短歌[duǎn gē]
      1.日文五行诗的固定形式,其第一行与第三行各有五个音节,其它各有七个音节。 2.形式短小的汉语古典歌行诗。
  • 渝歌[yú gē]
      四川省渝水一带的民歌。
  • 凄歌[qī gē]
      悲歌。
  • 排歌[pái gē]
      1.曲牌名。见明邵璨《香囊记.投宿》﹑明周履靖《锦笺记.友聚》等。 2.山歌的一种。
  • 恋歌[liàn gē]
      表达爱情的歌曲。 爱情歌曲
  • 云歌[yún gē]
      1.《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一.卿云歌》宋郭茂倩题解﹕“《尚书大传》曰﹕‘舜将禅禹﹐于时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后因用“云歌”指帝王祭祀﹑庆典时的颂歌。 2.响遏行云之歌。 3.指高歌。
  • 骊歌[lí gē]
      〈书〉告别的歌。
  • 神歌[shén gē]
      颂神之歌。
  • 作歌[zuò gē]
      谓作歌词而咏唱。
  • 声歌[shēng gē]
      指诗词歌赋等抒情遣怀的作品。
  • 豪歌[háo gē]
      犹高歌。
  • 郊歌[jiāo gē]
      天子郊祀之歌。
  • 击壤歌[jī rǎng gē]
      古歌名。最早载于汉代典籍。相传为唐尧时一老人击壤(敲击土壤)而唱的歌。歌词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反映了理想中的上古人民在“无为而治”之下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 袴襦歌[kù rú gē]
      对地方官吏善政的称颂。
  • 黄歌[huáng gē]
      黄帝时的歌谣。
  • 咏歌[yǒng gē]
      1.亦作“咏謌”。 2.吟咏歌颂。
  • 穆护歌[mù hù gē]
      乐府曲名。一作《牧护歌》。宋洪迈《容斋四笔.穆护歌》:“黄鲁直《题后》云:予尝问人此歌﹐皆莫能说牧护之义。昔在巴僰间六年﹐问诸道人﹐亦莫能说。他日﹐船宿云安野次﹐会其人祭神罢而饮福﹐坐客更起舞﹐而歌《木瓠》。其词有云:‘听说商人木瓠﹐四海五湖曾去。’中有数十句﹐皆叙贾人之乐。末云:‘一言为报诸人﹐倒尽百瓶归去。’继有数人起舞﹐皆陈述己事﹐而始末略同。问其所以为木瓠﹐盖刳曲木状如瓠﹐击之以为歌舞之节耳。乃悟‘穆护’盖‘木瓠’也。”一说与《穆护子》同。
  • 了歌[le gē]
      即了哥。
  • 鹆歌[yù gē]
      鸲鹆的欢叫声。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鸜鹆鸜鹆,往歌来哭。”杜预注:“昭公生出﹐歌;死还﹐哭。”
  • 山歌[shān gē]
      民歌的一种。一般在山野田间歌唱,曲调高亢,节奏自由,多为两句或四句体,亦有句中加垛、三句半和五句体等变体形式。主要歌唱形式为独唱,但亦有对唱,称“对歌”或“对山歌”。
  • 载歌[zài gē]
      犹歌唱。
  • 小歌[xiǎo gē]
      1.短歌。古代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 2.犹民歌。
  • 序歌[xù gē]
      列于诗歌集或组诗前的诗篇。常用以叙述事情之缘起,交代写作意图和暗示主题等。
  • 得宝歌[de bǎo gē]
      1.唐乐曲名。唐开元末,陕县县尉崔成甫翻俚歌《得体歌》而成。 2.唐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曲。
  • 丁督护歌[dīng dū hù gē]
      南朝宋时一种吴声歌曲。亦称“丁都护歌”。
  • 衢歌[qú gē]
      街头巷尾的歌谣。指民歌。
  • 正歌[zhèng gē]
      古代典礼中规定使用的乐歌之一种。行礼时用。
  • 主题歌[zhǔ tí gē]
      概括地表现主题的歌曲。 概括地表现主题的歌曲
  • 笙歌[shēng gē]
      1.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 2.泛指奏乐唱歌。
  • 白苎歌[bái zhù gē]
      即《白纻歌》。
  • 董逃歌[dǒng táo gē]
      东汉灵帝时童谣。内容写董卓跋扈,纵其残暴,终归逃窜,至于灭族。辞载《后汉书.五行志一》。
  • 鸾歌[luán gē]
      鸾鸟鸣唱。
  • 鼓盆而歌[gǔ pén ér gē]
      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 艳歌[yàn gē]
      1.古乐府《艳歌行》的省称。 2.指艳情的诗歌。 情歌;恋歌
  • 桩歌[zhuāng gē]
      夯歌。
  • 伧歌[chen gē]
      指南北朝时期北地乐府民歌。
  • 耕田歌[gēng tián gē]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削弱刘氏﹐重用诸吕。朱虚侯刘章极为忿懑﹐乘入侍吕后宴饮之机﹐请为《耕田歌》﹐吕后许之。歌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谓吕氏非刘氏族类﹐必斩除之。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歌[gē]字在中间的词语

  • 蛮歌獠语[mán gē liáo yǔ]
      南方少数民族的歌声和讲话声。
  • 渔歌子[yú gē zǐ]
      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字,押仄声韵。②曲牌名。属南曲越调。字句格调与词牌的半阕略异。用作引子。
  • 缓歌行[huǎn gē xíng]
      古乐府《杂曲歌辞》名。本出于《缓声歌》。南朝宋谢灵运﹑唐李颀均着有歌辞。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五.前缓声歌》。参见“缓声歌”。
  • 流行歌曲[liú xíng gē qǔ]
      ①在一定时期内受到普遍欢迎,广泛传唱的歌曲。②指通俗歌曲。 一般流行时期不长但受到广泛欢迎和易于演唱和记忆的歌曲
  • 六州歌头[liù zhōu gē tóu]
      词牌名。本《鼓吹曲》﹐六州为唐之伊﹑凉(梁)﹑甘﹑石﹑氐(熙)﹑渭﹐每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后用为词牌。双调平仄韵互叶,一百四十三字。音调悲壮﹐多以写吊古之词。《词谱》卷三八谓以贺铸的“少年侠气”一首为定体。
  • 笑筵歌席[xiào yán gē xí]
      歌舞欢笑的宴席。
  • 弦歌宰[xián gē zǎi]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朱熹集注:“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后以“弦歌宰”称以礼乐施教化的县令。
  • 鞠歌行[jū gē xíng]
      又称《鞠歌》。古乐府平调曲名。古辞亡,后人有拟作。
  • 踏歌词[tà gē cí]
      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张说所制。又称《缭踏歌》。《乐府诗集》卷八二“近代曲辞”录唐崔液《踏歌词》二首。
  • 杂歌谣辞[zá gē yáo cí]
      郭茂倩,字德粲,郓州须城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
  • 汤头歌诀[tāng tóu gē jué]
      将中药常用配方编成的歌诀﹐便于习医者记诵和应用。通行的有清汪昂所编的《汤头歌诀》一书。
  • 通俗歌曲[tōng sú gē qǔ]
      指形式上简洁、单纯,曲调流畅,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的歌曲。
  • 轻歌剧[qīng gē jù]
      源出意大利文operetta,一译“小歌剧”。一种喜剧性的歌剧。通常结构短小,以独幕者居多;音乐风格较为通俗。
  • 艳歌行[yàn gē xíng]
      古乐府曲名。简称艳歌。
  • 陆通歌凤[lù tōng gē fèng]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后遂以“陆通歌凤”为避世隐居的典故。
  • 朝歌鼓刀[cháo gē gǔ dāo]
      比喻有才能者未被发现重用。 亦作“屠牛朝歌”。屈原《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唐?李白《鞠歌行》:“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 南歌子[nán gē zǐ]
      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三字或二十六字,押平声韵。双调五十二字,有平声韵和仄声韵两体。唐代另有《南歌子词》,单调,二十字,押平声韵,即五言绝句。
  • 笑歌戏舞[xiào gē xì wǔ]
      谓嬉笑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