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新华字典>教组词

教相关字典

教[jiào]字在结尾的词语

  • 白教[bái jiào]
      喇嘛教噶举派的俗称。
  • 任教[rèn jiào]
      1.负责管教训诲。 2.指教书﹑担任教学任务。 担任教师、教练等工作他在大学任教
  • 梵教[fàn jiào]
      梵社的教义和实践。梵社的教义和实践
  • 传教[chuán jiào]
      1.掌传教令的郡吏。 2.传布教义。
  • 圣教[shèng jiào]
      1.旧称尧﹑舜﹑文﹑武﹑周公﹑孔子的教导。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 神教[shén jiào]
      1.指佛的法力。 2.指谶纬假托天命之言。 3.指教化。
  • 孔教[kǒng jiào]
      1.指孔子的学说主张。 2.认为儒家的学说主张与佛﹑道一样,具有宗教性质,故称之为“孔教”。
  • 行教[xíng jiào]
      进行教学。
  • 法教[fǎ jiào]
      1.法制教化。 2.佛法之教化。
  • 畅教[chàng jiào]
      犹言明达教化。
  • 走教[zǒu jiào]
      谓教者往学生处授课。不同于坐馆授徒。
  • 三徙教[sān xǐ jiào]
      指孟母为教育孟子而三迁之事。
  • 浄教[jìng jiào]
      佛教。
  • 拜物教[bài wù jiào]
      ①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把某些东西(如石头、树木、弓箭等)当做神灵崇拜,无一定的组织形式。②比喻对某种事物的迷信:商品拜物教。
  • 耶稣教[yē sū jiào]
      我国称基督教新派为“耶稣教”。该教于十九世纪初年传入我国。参见“基督教”。
  • 黄庭教[huáng tíng jiào]
      指道教。因《黄庭经》所说为道教的养真修炼之道。
  • 修教[xiū jiào]
      实行教化。 修整教化修教三年。——《韩非子.五蠹》
  • 闺教[guī jiào]
      家长对女儿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
  • 二教[èr jiào]
      两种宗教。指佛教﹑道教。
  • 社教[shè jiào]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简称。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简称
  • 内教[nèi jiào]
      1.犹女教。封建时代对妇女的教育。 2.在皇城内教习校阅士兵。 3.指佛教。
  • 十教[shí jiào]
      古人指十种伦理关系的教化。
  • 皇教[huáng jiào]
      皇帝的教化﹑政令。
  • 外教[wài jiào]
      佛教徒称佛教以外的儒﹑道九流为外教。
  • 犹太教[yóu tài jiào]
      犹太人所信奉的宗教。主要经典为《圣经.旧约全书》。崇拜“独一真神”雅赫维,信仰犹太民族是与神立约的“特选子民”,教义教规系由雅赫维通过摩西传授而来。当代犹太教有正统、改革、保守三大派别。神职人员称“拉比”。12世纪曾有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开封,设立会堂,名其教为“天教”或“一赐乐业教”。
  • 种教[zhǒng jiào]
      种族和宗教。
  • 攀教[pān jiào]
      高攀求教。
  • 耶教[yē jiào]
      耶稣教的简称。
  • 妙教[miào jiào]
      佛教语。殊妙之教法。
  • 保教[bǎo jiào]
      遵守教化。
  • 密教[mì jiào]
      大乘佛教后起的一派,相对于“显教”而言。唐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中国。自称受于法身佛大日如来亲证的秘密法门和真实言教。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和《苏悉地经》。两部秘法为“胎藏界”与“金刚界”。仪轨严格复杂,须由上师秘密传授,才能修行。主要修法是通过“三密相应”(结印﹑持咒﹑观想)而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乃至“即身成佛”。流行于中国西藏等地区的,称为“藏密”(俗称“喇嘛教”);传入日本的,一般称为“真言宗”。
  • 抚教[fǔ jiào]
      抚育教养。
  • 智教[zhì jiào]
      犹智育。
  • 驰教[chí jiào]
      施教。
  • 在礼教[zài lǐ jiào]
      即在理会。
  • 一神教[yī shén jiào]
      只信奉一个神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区别于“多神教”)。 只信奉一个神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区别于“多神教”)
  • 阐教[chǎn jiào]
      1.见“阐校”。 2.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宗教名。兼包佛道二教。以助周灭殷为己任。
  • 劝教[quàn jiào]
      劝勉教化。 劝勉教化劝教子侄
  • 放教[fàng jiào]
      使;令。
  • 劳教[láo jiào]
      劳动教养的简称:劳教人员 ㄧ劳教农场。
  • 祆教[xiān jiào]
      1.即琐罗亚斯德(旧译“苏鲁友”)教,俗称拜火教。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琐罗亚斯德创。波斯萨珊王朝奉为国教。其教创善﹑恶二元论,以火为善神的代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又称“火祆教”或“祆教”。唐代曾一度于长安建祠盛行,并立官专管。武宗反佛后渐废不传。 2.泛指西方传入中国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
  • 布教[bù jiào]
      1.颁布教令;施行教化。 2.佛教语。传布教义。
  • 来教[lái jiào]
      1.来相教益。 2.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 习教[xí jiào]
      犹训练。
  • 牟尼教[mù ní jiào]
      即摩尼教。
  • 清教[qīng jiào]
      1.使教化清明。 2.高明的教诲。对人的意见的尊称。
  • 男教[nán jiào]
      对男子的教化。
  • 帮教[bāng jiào]
      帮助和教育:对失足青少年要做好帮教工作。
  • 驭教[yù jiào]
      掌握教化。
  • 误教[wù jiào]
      进行错误的或质量低劣的教学。 进行错误的或质量低劣的教学
  • 唆教[suō jiào]
      教唆。
  • 笃教[dǔ jiào]
      竭诚于教化。
  • 拜火教[bài huǒ jiào]
      起源于古波斯的宗教,认为世界有光明和黑暗(善和恶)两种神,把火当做光明的象征来崇拜。 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称祆(xiān)教。
  • 显教[xiǎn jiào]
      能以语言文字阐明佛教教义的教派。与密教相对而言。天台﹑华严﹑净土诸宗属显教。
  • 藏传佛教[zàng chuán fó jiào]
      俗称“喇嘛教”。中国佛教的一支。由7世纪印度传入的大乘密教与西藏地区原始宗教“本教”相结合而成。13世纪传入蒙古族地区。主要教派有格鲁派(黄教)、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等。传播于中国藏、蒙古、土、裕固族地区,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国等地也有传播。
  • 儒教[rú jiào]
      指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参看“儒家”
  • 私教[sī jiào]
      私人的指示。
  • 邦教[bāng jiào]
      国家的教化。
  • 十言之教[shí yán zhī jiào]
      传说为 伏羲 所作的十个字的教言。
  • 拘教[jū jiào]
      拘泥于礼教。
  • 执教[zhí jiào]
      担任教学任务;当教练:他在大学里~多年。他们曾携手~中国女排。
  • 形教[xíng jiào]
      犹象教。谓以形象施行教化。
  • 末尼教[mò ní jiào]
      摩尼教。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传光明与黑暗的互相对立为善恶的本原。约在6-7世纪从陆路传入新疆。后由新疆传入漠北的回纥。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波斯摩尼教侍法者密乌拂多诞持《二宗经》至长安。
  • 科教[kē jiào]
      科学教育:科教片ㄧ科教战线。
  • 竺教[zhú jiào]
      佛教。
  • 赐教[cì jiào]
      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 敬辞,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不吝赐教
  • 截教[jié jiào]
      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虚构的一种宗教。与阐教对立。
  • 手教[shǒu jiào]
      亲自教育。
  • 默教[mò jiào]
      指不用言语的教导。
  • 胎教[tāi jiào]
      孕妇谨言慎行﹐心情舒畅﹐给胎儿以良好影响﹐谓之“胎教”。
  • 见教[jiàn jiào]
      客套话,指教(我):有何见教? 套语。称对方指教自己不知有何见教?
  • 罢教[bà jiào]
      教师为争取实现某种要求或表示抗议而联合停止教课。 教师为实现某种要求或表示抗议而集体停止教学工作
  • 助教[zhù jiào]
      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详“学衔”。
  • 多神教[duō shén jiào]
      不止信奉一个神的宗教,如佛教、道教等(区别于‘一神教’)。
  • 排教[pái jiào]
      道教的一派。起源于古代湘江﹑赣江中运驶木排者以符箓为人治病除妖,以后形成教派,曾流行于湖南﹑江西等省沿江各地。木排,即木簰,故又称簰教。
  • 阃教[kǔn jiào]
      指后妃或妻妾的训戒。
  • 贞教[zhēn jiào]
      1.谓以贞正之道教民。 2.贞正的教化。
  • 眷侍教[juàn shì jiào]
      旧时书信结尾自称谦词,表示亲戚关系并侍候承教。
  • 义教[yì jiào]
      仁义的教化。
  • 应教[yìng jiào]
      魏晋以来称应诸王之命而和的诗文。南朝宋湛茂之有《历山草堂应教》诗。唐王维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诗。赵殿成笺注:“魏晋以来,人臣放文字间,有属和于天子,曰应诏;于太子,曰应令;于诸王,曰应教。”
  • 命教[mìng jiào]
      犹命令。
  • 膺教[yīng jiào]
      承宣教化。
  • 富教[fù jiào]
      《论语.子路》:“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后以“富教”指富民和教民。谓使人民富裕,并加以教育。
  • 师教[shī jiào]
      指学校教育。 指学校教育
  • 领教[lǐng jiào]
      接受教益,常用于表示客气的话:老先生的话我领教了|他说过多次,有机会一定领教。
  • 摩尼教[mó ní jiào]
      旧译“明教”、“末尼教”等。波斯(今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3世纪由摩尼创立。主要经典为《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等。宣传善恶二元论,善人死后可获幸福,恶人则须堕入地狱。曾传布于北非、南欧与亚洲一些国家,公元7世纪后渐衰亡。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曾被严禁,元明以后渐融入其他教派。
  • 宗教[zōng jiào]
      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认为这种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还有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以及中国的道教等民族宗教。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等。
  • 六教[liù jiào]
      六经之教。
  • 碎教[suì jiào]
      烦琐的礼教。
  • 洋教[yáng jiào]
      指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的基督教。
  • 待教[dài jiào]
      1.需要教育。 2.要使,且让。
  • 仙教[xiān jiào]
      指道教。
  • 叨教[tāo jiào]
      受到对方指教表示谢意时用的客套语。 客套话,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 锡克教[xī kè jiào]
      印度锡克族的宗教。16世纪由那纳克创立。主要经典为《格兰特.沙希卜》。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反对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烦琐礼仪、苦行和消极遁世的态度。主要分布于旁遮普邦等地。近百年来还传播到东非以及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地。
  • 女教[nǚ jiào]
      旧时谓对女子进行的教育。
  • 亏教[kuī jiào]
      有负于教化。
  • 逗教[dòu jiào]
      投教,阐扬教义。
  • 道教[dào jiào]
      1.道德教化。 2.我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张道陵根据传统的民间信仰而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初时,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金元以后分正一﹑全真二派。 3.指佛教。 公元前6世纪时,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一种宗教,奉老子为教祖,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 攒教[zǎn jiào]
      怂恿﹐唆使。
  • 达教[dá jiào]
      明哲的教诲。
  • 酒教[jiǔ jiào]
      见“酒酵”。
  • 谕教[yù jiào]
      晓谕教诲。
  • 幸教[xìng jiào]
      犹赐教。
  • 秘密教[mì mì jiào]
      中国佛教派别密宗的别称。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依据﹐多运用通俗的诵咒祈祷﹐认为口诵真言(语密)﹑手结印契(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印﹐便可即身成佛。传入我国西藏的也称藏密。
  • 婆罗门教[pó luó mén jiào]
      印度古代宗教之一。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因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以《吠陀》为最古经典。信奉多神。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以及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公元前6-前5世纪一度衰微。公元8-9世纪经改革后成为“印度教”。
  • 像教[xiàng jiào]
      即像法。亦泛指佛法。
  • 严教[yán jiào]
      教诲。严,尊上之词。
  • 演教[yǎn jiào]
      1.传布教化。 2.指传布佛教教义。
  • 遗教[yí jiào]
      1.前人遗留下来的教训﹑学说﹑主张﹑著作等。 2.临终的教诲;遗命。 3.前代的风教。 前人所留下来的训诫;临终时的教诲,也泛指死者遗留下来的学说、主张、著作等
  • 画助教[huà zhù jiào]
      宋宫廷绘画机构中低级的教学官员。
  • 释教[shì jiào]
      指佛教。 佛教
  • 受教[shòu jiào]
      接受教诲。
  • 条教[tiáo jiào]
      法规,教令。
  • 指教[zhǐ jiào]
      指点教导:指教一二|多多指教。
  • 甘教[gān jiào]
      萨满教的别名。
  • 殉教[xùn jiào]
      为某种宗教信仰而献身。
  • 诲教[huì jiào]
      教诲。
  • 中教[zhōng jiào]
      1.中正和平的教化。 2.中学教育的省称。
  • 名教[míng jiào]
      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确立和制定为名分、名目、名节等,以进行教化,习称“以名为教”。后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抨击。
  • 须管教[xū guǎn jiào]
      犹须管。
  • 惠教[huì jiào]
      犹赐教。
  • 匡教[kuāng jiào]
      纠正指教。
  • 浅教[qiǎn jiào]
      浅俗之教。
  • 小教[xiǎo jiào]
      小学教师﹑小学教育的简称。
  • 东巴教[dōng bā jiào]
      我国纳西族中信奉的一种宗教。信仰多神,保留有原始巫教的残余。巫师称“东巴”,经书称《东巴经》。
  • 承教[chéng jiào]
      1.接受教令。 2.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
  • 喇嘛教[lǎ ma jiào]
      在我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宗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以后,搀入了本地固有的宗教成分,为了区别于一般的佛教,称为喇嘛教。
  • 元教[yuán jiào]
      即玄教。指道教。
  • 树教[shù jiào]
      树立教化。
  • 五教[wǔ jiào]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3.唐人对司徒的别称。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 妇教[fù jiào]
      谓对妇女进行妇功等的教育。
  • 豫教[yù jiào]
      《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唐孔颖达疏:“微者言礼之教人豫前事微之时,豫教化之。”后指预为教育﹑感化。
  • 聆教[líng jiào]
      听受教益。常用于书札。
  • 口教[kǒu jiào]
      谓亲口训诲。
  • 讨教[tǎo jiào]
      犹请教。 求教
  • 制教[zhì jiào]
      1.佛教语。即戒律。戒律用以制止邪非之教,故谓“制教”。 2.谓教育感化。
  • 敦教[dūn jiào]
      1.勉励教诲。 2.注重礼教。
  • 新教[xīn jiào]
      基督教的一派。是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各个新宗派的统称。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在中国﹐通常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
  • 世教[shì jiào]
      指当世的正统思想﹑正统礼教。
  • 刑教[xíng jiào]
      刑罚与教化。
  • 七教[qī jiào]
      1.古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互相间各自应当遵从的伦理规范。 2.古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
  • 四教[sì jiào]
      1.旧时的四项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对象而异。
  • 武教[wǔ jiào]
      军事教育。
  • 邪教[xié jiào]
      指打着宗教旗号蛊惑人心、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 说教[shuō jiào]
      1.讲解和教授。 2.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讲道理。 3.宗教信徒宣传教义。 宣传宗教教义。比喻生硬枯燥地空谈理论,教训别人
  • 宣教[xuān jiào]
      1.宣布教令。 2.宣扬教化。 3.宋代迪功郎的别称。 4.宣传和教育。 宣传教育
  • 印度教[yìn dù jiào]
      印度的传统宗教。公元8-9世纪,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经商羯罗等改革后形成。也称“新婆罗门教”。主要经典为《吠陀》等。主要教义仍是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主要教派有湿婆派、毗湿奴派和性力派等。近代以来又相继出现梵社、圣社、罗摩克里希那教会等组织,并传布到世界各地。
  • 入教[rù jiào]
      加入某一宗教组织。多指加入基督教或伊斯兰教。 通过核准申请入教者的誓言而正式接纳为一宗教团体的成员他十八岁就入教了
  • 掌教[zhǎng jiào]
      1.主管教授。 2.伊斯兰教礼拜寺的教长。 3.白莲教的教长。亦谓主管教务。
  • 正教[zhèng jiào]
      也称“东正教”。与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基督教产生后不久,就逐渐分化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派教会。1054年,两派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16世纪末,莫斯科大主教脱离君士坦丁堡而自主,成为俄罗斯正教。主要分布在希腊、塞浦路斯、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俄罗斯等国。1727年后,俄罗斯正教正式派传教士进入中国。 指11世纪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派,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自命为“正宗的教会”,故称
  • 真教[zhēn jiào]
      1.指佛教﹐佛法。 2.指纯真的教化。
  • 红教[hóng jiào]
      藏族地区喇嘛教的一派。8世纪到9世纪盛行。
  • 渐教[jiàn jiào]
      1.佛教语。佛教各派对其教主释迦牟尼一生所说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说,在我国如天台﹑法相﹑华严诸宗各异。一般以渐教和顿教判摄释迦一代的教法。所谓“渐”,指说法的由浅入深阶梯。由渐到顿,即由小乘到大乘。 2.佛教语。指主张须经长期修习,才能把握佛教真理,即倡“渐悟”的教派。与主张“顿悟”的顿教相对。禅宗在诸派中属顿派;禅宗内部,北宗神秀侧重渐修,南宗慧能则提倡顿悟。
  • 旧教[jiù jiào]
      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称天主教为旧教。
  • 明教[míng jiào]
      1.高明的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语。 2.修明教育。 3.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五代﹑宋﹑元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旧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战国策.魏策》
  • 国教[guó jiào]
      某些国家明文规定的本国所信仰的正统宗教。
  • 公教[gōng jiào]
      官办教育。
  • 三教[sān jiào]
      1.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 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 枉教[wǎng jiào]
      敬辞。犹言屈尊赐教。
  • 就教[jiù jiào]
      请教;求教:移樽就教ㄧ就教于专家。 向对方求教;向人请教肯请就教能有机会向各位就教,我很高兴
  • 俗教[sú jiào]
      指施于民间的政教。
  • 身教[shēn jiào]
      汉刘向《列女传.鲁之母师》:“夫人诸姬皆师之,君子谓母师能以身教。”后以“身教”谓用自身的行为教育别人。
  • 东正教[dōng zhèng jiào]
      见〖正教〗。
  • 天方教[tiān fāng jiào]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明代称阿拉伯为天方﹐伊斯兰教创于阿拉伯﹐故名。
  • 黄教[huáng jiào]
      藏族地区喇嘛教的一派,14世纪末宗喀巴所创,是喇嘛教中最大的教派。
  • 意教[yì jiào]
      谓相示以意进行教育。
  • 诱教[yòu jiào]
      诱导教诲。
  • 魔教[mó jiào]
      五代﹑两宋时对秘密宗教组织明教的诬称。明教由摩尼教发展而成,不事鬼神,供奉摩尼。时人易“摩”为“魔”,称明教为“魔教”,称其吃斋为“食菜事魔”。参见“吃菜事魔”﹑“食菜事魔”。
  • 考教[kǎo jiào]
      指考察官吏的教化。
  • 宫教[gōng jiào]
      1.皇宫中的礼教。 2.宋代宫学的教授。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一有《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二十韵》诗。
  • 请教[qǐng jiào]
      1.指边远之地的人请求接受教化﹐愿意臣服﹑归化。 2.请求指教﹔请求告诉。 请求指教我想请教您一件事他向医生请教病因
  • 本教[běn jiào]
      1.谓农事。 2.根本性的教育。 3.藏族地区固有的宗教,崇奉鬼神和自然物,尚巫术。佛教传入前,在吐蕃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八世纪后势力逐渐衰微。在与佛教的长期相互斗争中,吸收佛教的部分教义,逐渐形成类似喇嘛教的一个教派。藏语称“本波”。也叫“钵教”﹑“笨教”,俗称“黑教”。
  • 枢机主教[shū jī zhǔ jiào]
      也称“红衣主教”。天主教的最高级主教。由教皇直接任命,分掌教廷各部和许多国家重要教区的领导权。由枢机主教组成的“枢机主教团”,是教皇的高级咨询机构,并于教皇缺位时负责选举教皇。
  • 大主教[dà zhǔ jiào]
      希腊文ArchEpiscopos的意译。基督教神职人员的一种头衔。在天主教会中﹐指驻节大城市而管辖教省的主教﹐总管和监督教省范围内的各个教区。在东正教会内﹐一般指牧首所管辖的主教﹐多主管一个大教区。新教有些教会如圣公会等也设有此职衔﹐如坎特伯雷大主教。
  • 门教[mén jiào]
      家教。
  • 德教[dé jiào]
      1.道德教化。 2.指德育。
  • 普教[pǔ jiào]
      普通教育。
  • 权教[quán jiào]
      佛法有权﹑实二教。权教为凡夫﹑小乘说法,取权宜义,如《阿含经》是。
  • 伊斯兰教[yī sī lán jiào]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信仰安拉(真主)为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主要经典为《古兰经》,规定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等为教徒(称为“穆斯林”)必遵的“功课”。主要有逊尼、十叶两大教派。广泛流传于亚、非、欧、美各国。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旧称“回教”、“天方教”、“清真教”等。 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 天主教[tiān zhǔ jiào]
      也称“罗马公教”。与正教、基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基督教产生后不久,就逐渐分化为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派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1054年两派正式分裂,西派教会自称“公教”,有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中世纪时在西欧各国占统治地位。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脱离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后,在欧洲部分国家中丧失统治地位。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及拉丁美洲各国。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断。明万历十年(1582年)耶稣会会士利玛窦到中国,天主教再次传入。
  • 顺教[shùn jiào]
      顺承教训。
  • 鬼教[guǐ jiào]
      1.鬼神的指示。 2.旧时对佛教的侮称。
  • 判教[pàn jiào]
      佛教语。谓判定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
  • 敕教[chì jiào]
      帝王的命令。
  • 施教[shī jiào]
      进行教育。 进行教育
  • 文教[wén jiào]
      1.指礼乐法度;文章教化。 2.文告教令。 3.文化教育。
  • 圆教[yuán jiào]
      佛教天台宗﹑华严宗等自谓贯通诸经,调和各宗,不偏不倚,圆满无缺,因称圆教。
  • 诗教[shī jiào]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却温和委婉,即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是直接和激烈的揭露抨击。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情况,但由于儒家的大力提倡,成为封建社会衡量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要标准。
  • 咎教[jiù jiào]
      灾祸的垂戒。
  • 基督教[jī dū jiào]
      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公元一世纪产生于亚细亚的西部地区,奉耶稣为救世主。公元四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十一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公元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又陆续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的教派,合称新教。我国所称基督教,多指新教。
  • 迁教[qiān jiào]
      谓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从事教育工作。
  • 全真教[quán zhēn jiào]
      道教的一派。金王重阳创立。教旨以“澄心定意,包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该派旧时盛行于北方,以北京白云观为中心,称道教北宗。
  • 进教[jìn jiào]
      犹赐教。
  • 声教[shēng jiào]
      声威教化。
  • 从教[cóng jiào]
      1.听从教导。 2.指信教的人;教徒。 3.指胁从﹑受教唆的人。 4.从此使得;从而使。 5.听任;任凭。
  • 天理教[tiān lǐ jiào]
      又称“八卦教”。为白莲教支派之一。十八世纪中白莲教起义失败后由部分教徒组织而成﹐曾传布于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十八世纪中叶白莲教武装起义失败后,由部分教徒组织起白莲教的一个支派,称“天理教”,曾在北京、河南发动起义。又称“八卦教”
  • 鸿教[hóng jiào]
      伟大的说教。
  • 遵教[zūn jiào]
      遵守教导。

教[jiào]字在开头的词语

  • 教养院[jiào yǎng yuàn]
      1.劳动改造机关的一种。实施以教育改造为主﹑轻微劳动为辅的改造方针。 2.为革命残废军人特设的教养机构。
  • 教育[jiào yù]
      ①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②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说服教育。 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作,主要指学校教育发展教育
  • 教育部[jiào yù b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教育部现有19个内设司、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也设在其中。另外,教育部还直接管理15个教育类社会团体和组织。教育部在1985年至1998年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同,它既是行政管理机构,也是国立院校的经营者。
  • 教授[jiào shòu]
      ①对学生讲解说明教材的内容:教授数学ㄧ教授有方。②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
  • 教辅[jiào fǔ]
      属性词。 对教学起辅导或辅助作用的:~图书。~人员。
  • 教告[jiào gào]
      犹教导;教诲。
  • 教会[jiào huì]
      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教派的信徒的组织。 基督教各教派的信徒组织
  • 教学计划[jiào xué jì huà]
      规定课程的设计﹑时数﹑顺序的文件。
  • 教堂[jiào táng]
      基督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基督教进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有多种风格,如哥特式、拜占庭式的
  • 教卫[jiào wèi]
      受过训练的卫士。
  • 教唆罪[jiào suō zuì]
      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罪。
  • 教化[jiào huà]
      〈书〉教育感化。
  • 教子[jiào zǐ]
      在洗礼时某人为教父,而教父保证将其教养成为基督徒。 在洗礼时某人为教父,而教父保证将其教养成为基督徒
  • 教勉[jiào miǎn]
      教导勉励。
  • 教服[jiào fú]
      犹教练,训练。
  • 教辞[jiào cí]
      命令。
  • 教长[jiào zhǎng]
      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对主持伊斯兰教清真寺教务的阿訇的称呼。有时与“伊玛目”同义。 浸礼会的一个牧师
  • 教理[jiào lǐ]
      指教化之理。
  • 教旨[jiào zhǐ]
      1.上对下的告谕。 2.教皇的旨意。
  • 教忠[jiào zhōng]
      谓教以忠诚之道理。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
  • 教导员[jiào dǎo yuán]
      政治教导员的通称。 政治教导员的通称
  • 教父[jiào fù]
      ①基督教指公元2-12世纪在制订或阐述教义方面有权威的神学家。②天主教、正教及新教某些教派新入教者接受洗礼时的男性监护人。 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赐以教名,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每个受洗礼的男孩应该有两个教父和一个教母
  • 教法[jiào fǎ]
      1.亦作“教灋”。法典;法规。 2.犹教义,教理。 3.教育方法。
  • 教指[jiào zhǐ]
      教导。
  • 教门[jiào mén]
      ①(教门儿)指伊斯兰教。②教派。
  • 教场[jiào chǎng]
      旧时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
  • 教宗[jiào zōng]
      即“教皇”。 即“教皇”
  • 教招[jiào zhāo]
      教诏,教训。
  • 教育方针[jiào yù fāng zhēn]
      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教职员工[jiào zhí yuán gōng]
      教育机构的全体教学和行政人员。 教育机构的全体教学和行政人员
  • 教学法[jiào xué fǎ]
      指教学理论。包括普通教学法和分科教学法。
  • 教门儿[jiào mén ér]
      犹言这一类人﹑这种门道的人。
  • 教职员[jiào zhí yuán]
      学校里的教员和职员的合称。 学校里的教员和职员的合称
  • 教范[jiào fàn]
      军事上指技术方面的基本教材,如射击教范、维护修理教范等。
  • 教塲[jiào chǎng]
      见“教场”。
  • 教员[jiào yuán]
      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中学教员。
  • 教命[jiào mìng]
      1.犹教令。上对下的告谕。 2.犹指示。
  • 教规[jiào guī]
      宗教要求教徒遵守的规则。 宗教规定信徒恪守的规则;法则;规定
  • 教導[jiào dǎo]
      教育指导。
  • 教养所[jiào yǎng suǒ]
      为教养被忽视或过失儿童的几所独立小住宅单元之一;其设计体现非机关性的、亲切的环境。 为教养被忽视或过失儿童的几所独立小住宅单元之一;其设计体现非机关性的、亲切的环境
  • 教老者[jiào lǎo zhě]
      方言。教员。
  • 教士[jiào shì]
      基督教会传教的神职人员。 基督教的神职人员
  • 教龄[jiào líng]
      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年数。 从事教学工作的年数
  • 教席[jiào xí]
      指教师的职务。
  • 教务[jiào wù]
      学校中跟教学活动有关的行政工作:教务处。 有关教学活动的行政事务
  • 教科书[jiào kē shū]
      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为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 专门编写的为学生学习用的书
  • 教示[jiào shì]
      教导;训诲。
  • 教区[jiào qū]
      天主教主教管辖的宗教事务行政区。新教的一些教会也用来作为宗教事务行政区的名称。
  • 教室[jiào shì]
      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
  • 教条[jiào tiáo]
      ①宗教上的信条,只要求信徒信从,不容许批评怀疑。②只凭信仰,不加思考而盲目接受或引用的原则、原理。③指教条主义。
  • 教诲[jiào huì]
      〈书〉教训;教导:谆谆教诲。 教导训戒其次教诲。——《史记.货殖列传》谆谆教诲
  • 教官[jiào guān]
      军队、军校中担任教练的军官。 军队、学校等团体内担任教练的军官的旧称
  • 教改[jiào gǎi]
      教育改革。 教学改革
  • 教养员[jiào yǎng yuán]
      幼儿园负责全面教育儿童的人员。
  • 教言[jiào yán]
      教诲的话。 教诲的话记取先人教言
  • 教头[jiào tóu]
      宋代军队中教练武艺的人,后来也泛指传授技艺的人。现也指体育运动的教练员(含诙谐意)。 宋代军队中专门担任武术教学的人。后指一般传授技艺的人
  • 教谕[jiào yù]
      1.学官名。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元﹑明﹑清县学亦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2.教导。
  • 教阶制[jiào jiē zhì]
      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等级和教务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分为主教、神父、助祭三个等级,主教中又分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大主教和一般主教等,各有管辖区域(教区)。东正教会的首领称为宗主教(或牧首)。
  • 教本[jiào běn]
      教科书;课本。 教科书;课本
  • 教师节[jiào shī jié]
      中国教师的节日。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 教工[jiào gōng]
      学校里的教员、职员和工人的合称。 泛指学校里的教员、职员和工人
  • 教术[jiào shù]
      教育方法。
  • 教训[jiào xùn]
      ①教育训戒:教训孩子。②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接受教训,改进工作。
  • 教养[jiào yǎng]
      ①教育培养:教养子女。②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
  • 教迪[jiào dí]
      教育开导。
  • 教母[jiào mǔ]
      天主教、正教及新教某些教派新入教者接受洗礼时的女性监护人。 天主教、正教及新教某些教派新入教者接受洗礼时的女性监护人。也叫“代母”
  • 教皇[jiào huáng]
      天主教会的最高统治者,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任期终身,驻在梵蒂冈。 天主教会最高领导人,驻在梵蒂冈
  • 教育学[jiào yù xué]
      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主要探讨教育的一般原理,如教育的本质、方针、目的、制度,各项教育工作的任务、内容、过程、原则、方法、组织形式和学校管理等。有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分支。
  • 教典[jiào diǎn]
      1.周官太宰六典之一。教育法规。 2.犹教义,教条。 3.指佛经。
  • 教禁[jiào jìn]
      教化和禁令。
  • 教护[jiào hù]
      犹管理。
  • 教案[jiào àn]
      教案1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 教案2 清末指因外国教会欺压人民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也指人民反抗教会欺压而引起的外交事件。
  • 教程[jiào chéng]
      专门学科的课程(多用做书名):近代史教程ㄧ政治经济学教程。
  • 教刑[jiào xíng]
      古代学校所用的刑罚。
  • 教友[jiào yǒu]
      1.指能给予教导的朋友。 2.称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亦泛指教徒。
  • 教义[jiào yì]
      某一种宗教所信奉的道理。 指一种宗教所信奉和宣扬的神学道理思想
  • 教研组[jiào yán zǔ]
      研究教学问题的组织,规模比教研室小。 进行教学间题研究的组织,比教研室的规模小
  • 教导队[jiào dǎo duì]
      轮训初级军官或培训军士的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师两级设有教导队,以轮训连、排干部和培训班长。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战术、技术、政治、文化知识等。
  • 教笞[jiào chī]
      教训鞭笞。
  • 教令[jiào lìng]
      军队中通常以命令形式颁发的带试验性的原则规定,如飞行教令、步兵武器实弹射击教令等。
  • 教阅[jiào yuè]
      教练;训练。
  • 教职[jiào zhí]
      1.《周礼》小宰六职之一。掌教化之事。 2.指教官。 3.指教员的职务。
  • 教育家[jiào yù jiā]
      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用于描述高层次杰出教育人才的概念。
  • 教唆犯[jiào suō fàn]
      故意用自己的言词、行为等指使他人犯罪的人。其特征是在他人没有犯意或虽有犯意而未下决心时激起其犯意或促使其下决心,并预见到自己的教唆行为将引发犯罪结果。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教学机器[jiào xué jī qì]
      呈现程序教材并控制学习行为的机器。一般具有三种功能:向学生呈示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回答;检验学生答案,提出正误;使学生按自定的步调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机器的发展。
  • 教正[jiào zhèng]
      〈书〉指教改正(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人看时用的客套话):送上拙著一册,敬希教正。
  • 教育制度[jiào yù zhì dù]
      ①根据国家的性质制订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生产发展水平所决定。②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有的指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所组成的体系;有的指上述机构再加上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所组成的体系;有的专指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
  • 教读[jiào dú]
      1.教书。 2.指教师。
  • 教徒[jiào tú]
      信仰某一种宗教的人。 宗教的信仰者
  • 教会学校[jiào huì xué xiào]
      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大都是教会办的。现在某些国家中大量的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仍受教会控制。鸦片战争以后,英美等国通过教会曾在中国设立大﹑中﹑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接管了外资津贴学校,收回了教育主权。
  • 教鞭[jiào biān]
      教师讲课时指示板书、图片用的棍儿。 教师在讲课时用来指点黑板、挂图等的细长棍儿
  • 教军[jiào jūn]
      太平天国时期贵州的农民起义军为白莲教所领导,故名“教军”。参见“号军”。
  • 教练员[jiào liàn yuán]
      运动训练中培养和训练运动员者。对运动员的思想、身体、技术、战术和道德意志品质等全面负责。 从事教练工作的人
  • 教名[jiào míng]
      出生和受洗时取的名字,以区别于姓氏。 出生和受洗时取的名字,以区别于姓氏

教[jiào]字的成语

  • 易子而教[yì zǐ ér jiào]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 不教之教[bù jiào zhī jiào]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 名教罪人[míng jiào zuì rén]
      名教: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指破坏封建名分礼教的人。
  • 教导有方[jiào dǎo yǒu fāng]
      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 屡教不改[lǚ jiào bù gǎi]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屡次教育,仍不改正。也说“累教不改”
  • 生聚教训[shēng jù jiào xùn]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 不可教训[bù kě jiào xùn]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 废教弃制[fèi jiào qì zhì]
      教:指政教;制:法律制度。废掉政教和法律制度。
  • 移樽就教[yí zūn jiù jiào]
      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端杯移坐到别人席上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向人请教名九公道:“也罢,我们移樽就教罢。”——清. 李汝珍《镜花缘》
  • 不教而诛[bù jiào ér zhū]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 三迁之教[sān qiān zhī jiào]
      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 杀彘教子[shā zhì jiào zǐ]
      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 以法为教[yǐ fǎ wéi jiào]
      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 桃李之教[táo lǐ zhī jiào]
      指老师的教诲。
  • 少条失教[shǎo tiáo shī jiào]
      指没规矩,无教养。
  • 言传身教[yán chuán shēn jiào]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在口头上传授讲解,在行动上以身作则。指从言行两方面进行教育
  • 耒耨之教[lěi nòu zhī jiào]
      耒耨:农具。农事耕作方法的传授。指教民务农。
  • 孺子可教[rú zǐ kě jiào]
      孺子:小孩子。指年轻人可培养。 喻指年轻人有培养前途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史记.留侯世家》
  • 奉令承教[fèng lìng chéng jiào]
      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
  • 教学相长[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 宰鸡教猴[zǎi jī jiào hóu]
      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 教亦多术[jiào yì duō shù]
      教:教诲;术:方法。教诲人有多种方法。
  • 教条主义[jiào tiáo zhǔ yì]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 言教身传[yán jiào shēn chuán]
      言教:用言语讲解、传授;身传: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 经验教训[jīng yàn jiào xùn]
      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和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
  • 画荻教子[huà dí jiào zǐ]
      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 谆谆教导[zhūn zhūn jiào dǎo]
      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教导。
  • 神道设教[shén dào shè jiào]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 不屑教诲[bù xiè jiào huì]
      认为不值得教训。
  • 因材施教[yīn cái shī jiào]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根据不同对象,也就是针对学习者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别类分门,因材施都。——清. 郑观应《女教》
  • 移风崇教[yí fēng chóng jiào]
      移转风气,崇尚教化。
  • 纲常名教[gāng cháng míng jiào]
      纲常:三纲五常;名教:以正名分为中主心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
  • 束教管闻[shù jiào guǎn wén]
      指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 三教九流[sān jiào jiǔ liú]
      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 扑作教刑[pū zuò jiào xíng]
      扑:戒尺;教刑:上古刑法的一种。原意为以戒尺责打不遵守教令的人。后多用以戏称责打。
  • 有教无类[yǒu jiào wú lèi]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不管贵贱贤愚,哪一类人都给予教育 有教无类,童子羞予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隋书.李德林传》
  • 反面教员[fǎn miàn jiào yuán]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 明刑弼教[míng xíng bì jiào]
      弼:辅助。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 不吝赐教[bù lìn cì jiào]
      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 变俗易教[biàn sú yì jiào]
      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 明教不变[míng jiào bù biàn]
      教令明确,让老百姓有所适从,便不会发生变乱。
  • 明耻教战[míng chǐ jiào zhàn]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 弭耳受教[mǐ ěr shòu jiào]
      弭耳:温驯的样子。形容非常听话。

教[jiào]字在中间的词语

  • 科教片儿[kē jiào piānr]
      科教片。
  • 社会教育[shè huì jiào yù]
      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实施的教育。中国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青少年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实施机构有文化馆(站)、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影剧院、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 宰鷄教猴[zǎi jī jiào hóu]
      用杀鸡来警戒猴子。 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馀。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章:“吴七 总想抓个奸细来‘宰鸡教猴’一下,吴坚 和 剑平 反对;怕闹得内部更混乱,又怕有后患。”
  • 专业教育[zhuān yè jiào yù]
      也称“专门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中国实施专门教育的机构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以及进修班、培训班等。专业教育一般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
  • 素质教育[sù zhì jiào yù]
      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副教授[fù jiào shòu]
      高等学校中职别次于教授的教师。 在教育系统中职称和地位仅次于正教授高级知识分子医学副教授
  • 终身教育[zhōng shēn jiào yù]
      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 电化教育[diàn huà jiào yù]
      利用录音、广播、电视、幻灯、电影等使用电的设备进行的教育。简称电教。
  • 圣教序[shèng jiào xù]
      唐碑名。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玄奘法师至印度取经﹐回长安后﹐译经﹑论一千余卷。贞观二二年﹐太宗作此序表彰其事。时高宗为太子﹐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记》。至高宗朝﹐多处将序﹑记刻石立碑。其中后世最有名者﹐为咸亨三年由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迹刻成﹐后附玄奘所译《心经》。碑在西安学宫﹐世称《集王圣教序》。
  • 佛教徒[fó jiào tú]
      信奉佛教的人。 信仰佛教的人
  • 基础教育[jī chǔ jiào yù]
      国家规定的对儿童实施的初等教育。
  • 电化教学[diàn huà jiào xué]
      运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闭路电视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运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闭路电视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 性教育[xìng jiào yù]
      对青少年进行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育。主要内容有:男女生殖器官的解剖学知识;发育期的身体变化状况;生育的过程;性的道德教育;计划生育、优生知识等。
  • 传教旛[chuán jiào fān]
      传布命令的旗帜。
  • 劳动教育[láo dòng jiào yù]
      德育内容之一。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主要内容是:懂得劳动在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意义,劳动是公民的义务和权利;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的观点。
  • 自我教育[zì wǒ jiào yù]
      在自觉基础上﹐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认识﹐改造思想﹐接受教育。
  • 体育教学[tǐ yù jiào xué]
      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形式。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德为任务。
  • 电化教具[diàn huà jiào jù]
      记录并传递影像和声音的设备、器材和系统,用以从事宣传、教学、培训人材,以及记录科研过程和结果,其中包括电影、电视、磁性录像、录音等媒介。 记录并传递影像和声音的设备、器材和系统,用以从事宣传、教学、培训人材,以及记录科研过程和结果,其中包括电影、电视、磁性录像、录音等媒介
  • 师范教育[shī fàn jiào yù]
      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中国实施师范教育的学校为中等师范学校(包括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师范训练班和教师进修学校等)和高等师范学校(包括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等),分别培养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师资。
  • 儒教徒[rú jiào tú]
      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 远程教育[yuǎn chéng jiào yù]
      指利用通信手段开展的异地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化网络技术为依托,利用数字多媒体通信网,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开展交互式教学的教育方式。
  • 公教人员[gōng jiào rén yuán]
      对机关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员的合称。
  • 宣教师[xuān jiào shī]
      指传教士。
  • 女教师[nǚ jiào shī]
      1.指旧式乡村或小城市学校的女性教师。 2.表现出一般认为是属于学校教师的特征(如卖弄学问及一本正经)的女人。
  • 宗教剧[zōng jiào jù]
      欧洲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传宗教观点的戏剧。包括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等。一般由宗教团体主持演出,有时作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 内教坊[nèi jiào fāng]
      唐代设置于皇宫中掌女乐的官署名。
  • 活教材[huó jiào cái]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有教育意义的人或事。
  • 三教布衣[sān jiào bù yī]
      南唐诗人陈陶自号。陶通释﹑老,善天文历数,隐居修炼,后不知所终。
  • 革出教门[gé chū jiào mén]
      基督教会当局正式作出的庄严诅咒或逐出教门。如:被罗马教皇革出教门的人。 基督教会当局正式作出的庄严诅咒或逐出教门被罗马教皇革出教门的人
  • 开山教主[kāi shān jiào zhǔ]
      指新建寺院的第一代主持人。
  • 兴教寺[xīng jiào sì]
      在陕西省长安县杜曲镇南少陵原上﹐寺内有唐高僧玄奘葬塔。塔高五层﹐作正方形﹐底层有玄奘塑像。唐睿宗题寺额“兴教”﹐故名。附近山水秀丽﹐为游览胜地。
  • 殉教者[xùn jiào zhě]
      因坚持信仰或信奉某一宗教被处死的人。
  • 道德教育[dào dé jiào yù]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早期教育[zǎo qī jiào yù]
      广义指从人初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
  • 特殊教育[tè shū jiào yù]
      用特殊的方法、设备、措施对特殊对象实施的教育。特殊对象狭义指身心有缺陷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广义则还包括超常儿童、有品德缺陷的问题儿童和有精神病的儿童等。中国实施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设有盲聋哑学校、低能儿学校或低常儿童班、弱智儿童班,以及工读学校等。
  • 工读教育[gōng dú jiào yù]
      对有较轻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改造、挽救的教育。
  • 函授教育[hán shòu jiào yù]
      以通讯方式开展教学的教育。学生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并由函授学校给以辅导和考核。
  • 成人教育[chéng rén jiào yù]
      以成年人为对象的非正规教育。 以成年人为对象的非正规教育
  • 科教兴国[kē jiào xīng guó]
      通过发展科学和教育来振兴国家。
  • 业余教育[yè yú jiào yù]
      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教育。业余教育是我国学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实施机构为各种业余学校和补习学校等。教学形式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等。它对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大教学论[dà jiào xué lùn]
      副题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捷克夸美纽斯著。1632年出版。共三十三章。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 清教徒[qīng jiào tú]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基督教(新教)教徒(包括教士)中的一派。要求清洗教会中的繁琐仪式和天主教残馀影响,反对奢侈,标榜“俭朴清洁”的生活,因而得名。后亦以喻生活清苦严肃,严以律己的人。有时亦含贬义。 16和17世纪英国新教的教徒的一派,要求清除教会中天主教的残余影响,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反对奢侈生活,鼓吹圣经规定的道德标准
  • 家庭教师[jiā tíng jiào shī]
      受聘在家中授课的教师。
  • 政教合一[zhèng jiào hé yī]
      政权与教权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古代一些奴隶制国家的君主同时亦是该国国教教主,欧洲中世纪的教皇国由教皇直接掌握政权,这些国家实行的即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我国西藏,从十七世纪中叶到解放前也曾存在受中央政权册封的喇嘛教格鲁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权。
  • 科教片[kē jiào piàn]
      科学教育影片的简称。 用于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影片
  • 高等教育[gāo děng jiào yù]
      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材的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有大学、专门学院等。简称高教。
  • 三教一体[sān jiào yī tǐ]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一体:一家。旧时认为三教形式不同,但同是一个本源。
  • 相夫教子[xiàng fū jiào zǐ]
      就是辅助丈夫、教育孩子的意思。
  • 科教影片[kē jiào yǐng piān]
      见“科教片”。
  • 三教图[sān jiào tú]
      宋马远作,画老子﹑释迦﹑孔子三人。画上老子中坐,释迦立于旁,孔子则作礼于前。
  • 普通教育[pǔ tōng jiào yù]
      实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中国实施普通教育的机构为小学和中学。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 执教鞭[zhí jiào biān]
      当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 都天教主[dōu tiān jiào zhǔ]
      宋徽宗的自封号。
  • 比较教育[bǐ jiào jiào yù]
      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的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的教育制度,探讨教育的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预测,以便根据本国的条件进行取长补短,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 爱的教育[ài de jiào yù]
      意大利亚米契斯著。1886年出版。分十卷。全书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一个小学生安利柯的学校和家庭生活,颂扬爱国主义的思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师生之间、儿童之间的友爱。
  • 初等教育[chū děng jiào yù]
      也称“基础教育”。对受教育者实施最初阶段的教育。在中国,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对青年、成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施以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

教[jiāo]字在开头的词语

  • 教书匠[jiāo shū jiàng]
      指教师(含轻蔑意)。
  • 教学[jiāo xué]
      教书。另见jiàoxué。 指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教学改革

教[jiāo]字的成语

  • 教一识百[jiāo yī shí bǎi]
      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 教猱升木[jiāo náo shēng mù]
      猱:猴子的一种。教猴子爬树。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
  • 有以教我[yǒu yǐ jiāo wǒ]
      提出问题,希望别人帮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