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新华字典>拈组词

拈相关字典

拈[niān]字在开头的词语

  • 拈题分韵[niān tí fēn yùn]
      旧时文人集会作诗的一种方式。拈题是各人自认或拈阄定题目。分韵是在限定的韵部中自认或拈定诗韵。
  • 拈竿[niān gān]
      即黏竿。粘鸟的捕鸟竿。
  • 拈破[niān pò]
      点破,指明。
  • 拈搭[niān dā]
      用手搓转,摆弄。
  • 拈折[niān shé]
      掂折,折断。
  • 拈向[niān xiàng]
      加拈后纤维或纱线的倾斜方向。有两种:自左向右倾斜的,称为“s拈”,又称“顺(正)手拈”,而自右向左倾斜的,称为“z拈”,又称“反手拈”。
  • 拈筹[niān chóu]
      抽签。
  • 拈撮[niān cuō]
      用指头取物。
  • 拈弄[niān nòng]
      1.摆弄。 2.引惹,招惹。
  • 拈团儿[niān tuán ér]
      拈阄。
  • 拈相[niān xiāng]
      照看。
  • 拈周试晬[niān zhōu shì zuì]
      旧时习俗。小儿周岁时,罗列很多物件,让其拈取,以为可以试测其将来的性情志趣。俗称抓周。
  • 拈酸[niān suān]
      犹吃醋。
  • 拈香[niān xiāng]
      撮香焚烧以敬神佛。 指烧香敬佛
  • 拈毫[niān háo]
      见“拈毫弄管”。
  • 拈度[niān dù]
      表示纱线加拈程度的指标之一。以单位长度纱线上的拈回数表示(两端间加一回转为一个“拈回”)。不同类型的纱线所取的单位长度不同,如每米拈回数、每10厘米拈回数等。拈度不同时,纱线的物理性质(如强力、光泽、弹性、伸长和柔软性等)就存在差异,并影响织物的厚度、强度、耐磨性等。
  • 拈韵[niān yùn]
      1.随意取用某一韵做诗,与“限韵”相对。 2.指韵律。
  • 拈敠[niān duō]
      见“拈掇”。

拈[niān]字的成语

  • 拈花一笑[niān huā yī xiào]
      比喻心心相印、会心。
  • 拈花摘草[niān huā zhāi cǎo]
      拈:用指取物;花、草:女子。比喻男性玩弄女性,嫖妓等。
  • 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
      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 拣取轻松的工作干,怕苦怕累,怕挑重担
  • 拈华摘艳[niān huá zhāi yàn]
      指雕琢淫词艳句。同“拈花摘艳”。
  • 信手拈出[xìn shǒu niān chū]
      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出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 拈酸吃醋[niān suān chī cù]
      比喻因嫉妒而引起的不快情绪。形容爱嫉妒别人。
  • 随手拈来[suí shǒu niān lái]
      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 信手拈来[xìn shǒu niān lái]
      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随手取来。形容写文章等时词汇或材料丰富,能熟练运用 信手拈来尽可惊。——宋. 陆游《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
  • 拈花弄月[niān huā nòng yuè]
      指玩赏花月。
  • 拈轻掇重[niān qīng duō zhòng]
      轻的重的都要拿。指要干的活很多。
  • 拈花惹草[niān huā rě cǎo]
      拈:捏;惹:招惹;草、花:比喻好。比喻到处留情,多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
  • 拈花摘叶[niān huā zhāi yè]
      拈:用指取物;花:女子。比喻男性玩弄女性,嫖妓等。
  • 拈毫弄管[niān háo nòng guǎn]
      拿笔。借指写作或绘画。
  • 拈断髭须[niān duàn zī xū]
      髭:嘴上边的胡子。频频搓转胡子,以致搓断了几根。形容写诗时反复推敲的情态。
  • 拈弓搭箭[niān gōng dā jiàn]
      拈:用手指夹、捏。一手握弓,一手把箭放在弦上,准备射出。

拈[niān]字在中间的词语

  • 信手拈來[xìn shǒu niān lái]
      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 白拈贼[bái niān zéi]
      徒手盗物而不留形迹者。禅宗借以指打消学人妄想执着于无形中的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