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新华字典>使组词

使

使相关字典

使[shǐ]字在结尾的词语

  • 采访使[cǎi fǎng shǐ]
      官名。唐开元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天宝后改为但考课官吏,不得干预他政。干元以后,各地兵起,废采访使而置防御使。
  • 趣使[cù shǐ]
      1.驱使;役使。 2.促使,督促。
  • 虏使[lǔ shǐ]
      1.谓当作奴隶役使之。 2.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或敌寇所遣使者的蔑称。
  • 清江使[qīng jiāng shǐ]
      《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后以“清江使”指龟。
  • 千斤使[qiān jīn shǐ]
      军中隐语,代称盔甲。
  • 降使[jiàng shǐ]
      肩负投降之命的使者。
  • 马路天使[mǎ lù tiān shǐ]
      中国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7年摄制。袁牧之编导,赵丹、周璇、赵慧琛主演。东北流亡女小云被迫为娼,妹妹小红随琴师卖唱街头。邻居报贩老王和吹鼓手小陈,对她俩由同情而产生爱情。流氓头子欲霸占小红,老王帮助小红藏匿乡间。流氓侦知往劫,小云掩护小红脱逃,被流氓刺死。
  • 遣唐使[qiǎn táng shǐ]
      日本朝廷派到中国唐代的使节。公元7世纪初,日本就已派使节到中国隋代。唐代建立后,从630-894年间,日本先后派出了十八批遣唐使,有的未到中国,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学问僧等,最多时人数达五百余人。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好往来。
  • 五使[wǔ shǐ]
      唐宋行大典时所置五官,均命大臣任之。
  • 且使[qiě shǐ]
      假使;倘若。
  • 凡使[fán shǐ]
      普通使者。
  • 当枪使[dāng qiāng shǐ]
      谓被人利用,作为打击别人的工具。 比喻被别人利用不要给人当枪使
  • 宫使[gōng shǐ]
      1.皇宫的使者。指宦官。 2.某宫的主管之官。
  • 廉使[lián shǐ]
      官名。指唐观察使﹑宋元廉访使以及后世的按察使。廉,通“覝”。
  • 如使[rú shǐ]
      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使。
  • 神使[shén shǐ]
      原为《圣经》中天使(Angel安琪儿)的意译。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觉世训》:“皇上帝当初六日造成天地山海人物,已设有其神使千千万万,在天上任其派遣。”太平天国后期用作官名,地位在神将之下,诏书中常见。
  • 接伴使[jiē bàn shǐ]
      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
  • 鬼使[guǐ shǐ]
      1.冥司的衙役﹐杂差。 2.清时戏称出使外洋官员。
  • 嗾使[sǒu shǐ]
      使唤狗。比喻怂恿别人做坏事:为人嗾使。
  • 引进使[yǐn jìn shǐ]
      主管进奉礼物的官。始设于五代,宋沿其制。
  • 客使[kè shǐ]
      外来的使者。
  • 驻使[zhù shǐ]
      驻留外国的大使或公使。
  • 借使[jiè shǐ]
      连词。犹假使:借使今日投资这个数,数年之后必能翻两番。
  • 防御使[fáng yù shǐ]
      职官名。唐武则天时始设于夏州﹐安史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掌本区军事﹐以刺史兼任﹐常与团练使互兼﹐以后废置无常。至宋代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辽南面官系统中有防御使。清代各省驻防军中设防御使﹐是正五品武官。驻京之健锐营及各陵寝亦设防御使。
  • 按察使[àn chá shǐ]
      古代地方官名。 唐代开始设置,是派到各道巡察、考核官吏的官员。金朝为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官员。明初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其最高职位为按察使,管全省司法,中叶后为巡抚的属官。清代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
  • 皇使[huáng shǐ]
      皇帝的使者。
  • 备使[bèi shǐ]
      充任使臣。一说副使。
  • 倘使[tǎng shǐ]
      连词。倘然: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 边使[biān shǐ]
      来自边地的使者。
  • 远使[yuǎn shǐ]
      1.远出的使者。 2.指出使远邦。
  • 左使[zuǒ shǐ]
      做弄;使弄;指使。
  • 烦使[fán shǐ]
      繁重的使命。
  • 虐使[nüè shǐ]
      不合理地差使。
  • 曏使[xiàng shǐ]
      犹假使。《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及 契丹 主入 大梁,谓 李崧 曰:‘曏使 晋 使再来,则南北不战矣。’”宋 司马光《范景仁传》:“呜呼!曏使 景仁 枉道希世以得富贵,蒙屈辱,任忧患,岂有今日之乐邪?”
  • 就使[jiù shǐ]
      即使﹐纵然。 即使就使获胜,亦不可骄傲
  • 勑使[chì shǐ]
      皇帝的使者。
  • 徭使[yáo shǐ]
      犹徭役。
  • 脱使[tuō shǐ]
      犹倘使。表示假设。
  • 鹤使[hè shǐ]
      传说中指仙家的信使。
  • 雷大使[léi dà shǐ]
      指宋代教坊艺人雷中庆。
  • 唔使[ shǐ]
      方言。不要;不必。
  • 勾使[gōu shǐ]
      1.官府捕役。 2.犹勾引。
  • 度支使[dù zhī shǐ]
      官名。职掌财政收支。唐末以重臣兼领盐铁﹑度支﹑租庸。五代分置盐铁使﹑度支使﹑租庸使。宋有户部使﹑度支使﹑盐铁使,总领国内财赋,称三司。度支使下设副使﹑判官,元丰更制后并废,事权仍归户部。参阅《唐会要.尚书省诸司下》﹑《续通志.职官略四》。
  • 留使[liú shǐ]
      唐制:赋税中应送缴节度﹑观察使府者,初名送使,后称留使。
  • 浸使[jìn shǐ]
      假使。
  • 逼使[bī shǐ]
      犹迫使。 强逼促使几名抢劫犯逼使他交出随身所有财物
  • 直使[zhí shǐ]
      1.当值之使者。 2.犹即使。
  • 宣抚使[xuān fǔ shǐ]
      官名。唐德宗后,派朝官巡视经过战乱及受灾的地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代宣抚使为镇抚一方之军政长官,职位高于安抚使。元于西南地区设宣抚司,参用土官,处理地方军政大事。明清宣抚使皆土官世袭之职。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续文献通考.职官十》。
  • 单车使[dān chē shǐ]
      古者出使或乘车。单车,形容车仗﹑随从少,力量单薄。
  • 驱使[qū shǐ]
      ①命令人去做某事:受驱使而不得不做|妄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②推动:受自尊心所驱使。
  • 殿使[diàn shǐ]
      帝王所派使者。
  • 转运使[zhuǎn yùn shǐ]
      官名。唐代始设。初称水陆发运使,后设诸道转运使,分掌水陆转运和全国谷物财货转输、出纳。宋初改设专职都转运使和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后又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成为居府州之上的行政官职。元、明、清设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
  • 营田使[yíng tián shǐ]
      官名,掌管屯田诸事宜,唐玄宗时始置,后多由节度使兼领。
  • 明驼使[míng tuó shǐ]
      唐代驿使名。
  • 向使[xiàng shǐ]
      假使;假如:向使能自戒(戒:戒备)|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 飞鸟使[fēi niǎo shǐ]
      吐蕃称骑马传递消息或传送公文的人。
  • 蠲使[juān shǐ]
      奉命蠲免徭役的使者。
  • 纵使[zòng shǐ]
      连词。即使: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鹾使[cuó shǐ]
      清代盐运使的别称。
  • 迫使[pò shǐ]
      逼着使做某事。
  • 得使[de shǐ]
      1.谓受教。 2.得用,使唤。
  • 御营使[yù yíng shǐ]
      官名。五代时为皇帝出巡而设,掌行营守卫。至南宋初,为特要之职,以宰相兼领,总摄军政,后罢。
  • 第使[dì shǐ]
      但使。
  • 运使[yùn shǐ]
      古代官名。水陆运使﹑转运使﹑盐运使等的简称。
  • 奴使[nú shǐ]
      谓役使如奴。 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人
  • 譬使[pì shǐ]
      假如。
  • 锦车使[jǐn chē shǐ]
      指使者。语本《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锦车﹐以锦衣车也。”
  • 帅使[shuài shǐ]
      宋代安抚使的别称。
  • 五瘟使[wǔ wēn shǐ]
      1.亦称“五瘟神”。 2.迷信传说中主管人间疫病之神。
  • 餐毡使[cān zhān shǐ]
      指汉苏武。
  • 介使[jiè shǐ]
      副使。
  • 院使[yuàn shǐ]
      1.元时习称掌管茶事的人为“院使”。 2.古代光禄寺中掌供玉食及燕享之事的长官为院使﹐正三品。 3.清代统辖太医院事务的人称院使。
  • 征使[zhēng shǐ]
      征召的使者。
  • 主使[zhǔ shǐ]
      指使,出主意叫别人做:说得好好的,突然变卦了,也不知是受了谁的主使。
  • 街使[jiē shǐ]
      巡视京师六街的官吏。
  • 巡察使[xún chá shǐ]
      官名。唐前期中央派遣的巡察地方水旱灾害的官职,多以五品以上官员充之,考察官吏,巡视灾情。 官名。唐前期中央派遣的巡察地方水旱灾害的官职,多以五品以上官员充之,考察官吏,巡视灾情
  • 女使[nǚ shǐ]
      女仆。
  • 策使[cè shǐ]
      役使;差遣。
  • 支度使[zhī dù shǐ]
      官名。唐各道节度使多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其属有支度判官。又金都运司内亦有支度判官。支度使非户部三司使中的度支使。
  • 皇华使[huáng huá shǐ]
      皇帝的使臣。
  • 骢马使[cōng mǎ shǐ]
      《后汉书.桓典传》:“﹝桓典﹞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在御史七年不调,后出为郎。”后以“骢马使”指御史。
  • 观察使[guān chá shǐ]
      官名。唐于诸道置观察使,位次于节度使。中叶以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无节度使之州,亦特设观察使,管辖一道或数州,并兼领刺史之职。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任甚重。宋观察使为虚衔,无定员。
  • 臬使[niè shǐ]
      即按察使。
  • 部使[bù shǐ]
      指御使。封建王朝的御使一般由中央各部郎官充任,故名。
  • 悦使[yuè shǐ]
      乐于效劳。
  • 巡阅使[xún yuè shǐ]
      1.官名。北洋军阀政府对拥有两省以上的军阀给予巡阅使官衔。 2.泛指位高权重之官。
  • 北使[běi shǐ]
      1.出使北国。亦指出使北国的使臣。 2.北国的使者。
  • 领使[lǐng shǐ]
      谓主管其事。
  • 副使[fù shǐ]
      1.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 2.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
  • 单使[dān shǐ]
      1.单身出使。 2.单身使者。
  • 指使[zhǐ shǐ]
      ①支使;使唤:指使别人|以奉指使|受人指使。②唆使:幕后指使。
  • 制使[zhì shǐ]
      1.制约。 2.皇帝派遣的使者。 3.宋代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
  • 通使[tōng shǐ]
      1.互派使者。 2.旧指翻译人员。
  • 长使[cháng shǐ]
      汉女官名。
  • 儤使[bào shǐ]
      录职试用。
  • 蝶使[dié shǐ]
      比喻男女双方情爱的媒介。
  • 差使[chāi shǐ]
      ①派遣;支使:差使丫头们前后张罗。②职务;官职:谋个好差使。③同“差事①”。
  • 合门使[hé mén shǐ]
      官名。唐末﹑五代有合门使,掌供奉乘舆,朝会游幸,大宴引赞,引接亲王宰相百僚藩国朝见,纠弹失仪。五代以来,多以处武臣。宋置东﹑西上合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多以处外戚勋贵。绍兴五年,诏右武大夫以上并称知合门事,官未至者称同知合门事,在知合门之下。参阅《宋史.职官志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 臣使[chén shǐ]
      以臣使之。犹统治。
  • 学使[xué shǐ]
      即学政。
  • 仆使[pú shǐ]
      仆人。
  • 匦使[guǐ shǐ]
      匦院的主持人。
  • 内使[nèi shǐ]
      传达皇帝诏令的内监。
  • 马使[mǎ shǐ]
      乘快骑传递紧急文书的使者。
  • 重使[zhòng shǐ]
      1.负有全权重任的使臣。 2.加重役使。
  • 即使[jí shǐ]
      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ㄧ即使你当时在场,恐怕也没有别的办法。‘即使 ’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
  • 不使[bù shǐ]
      不顺从。
  • 遗使[wèi shǐ]
      犹遣使。
  • 命使[mìng shǐ]
      任命使者。
  • 巡使[xún shǐ]
      官名。祭祀朝会时,掌察百官﹑正仪法﹑纠违失。例以御史充之。
  • 凤凰使[fèng huáng shǐ]
      使臣的美称。
  • 音使[yīn shǐ]
      信使;使者。
  • 一介之使[yī jiè zhī shǐ]
      一个使者。
  • 只使[zhī shǐ]
      纵使;即使。
  • 设使[shè shǐ]
      1.假如。 2.纵令﹔即使。 如果;假使
  • 三天使[sān tiān shǐ]
      佛教谓老﹑病﹑死三苦为阎摩王的三使者。按,阎摩王为管理地狱之王。
  • 鸟使[niǎo shǐ]
      即青鸟。指传信的使者。
  • 探使[tàn shǐ]
      负有侦察任务的使者。
  • 来使[lái shǐ]
      1.谓负有使命而前来。 2.派来的使者。 3.泛指来人。 派来的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中使[zhōng shǐ]
      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 趋使[qū shǐ]
      1.驱使﹑役使。 2.促使,使得。
  • 子使[zǐ shǐ]
      犹副使。
  • 制置使[zhì zhì shǐ]
      官名。唐大中五年设置,经划边防军务,控制地方秩序。宋初不常置。南渡后,因与金作战,设置渐多,多以安抚大使兼任。其秩高者称为“制置大使”。制置使往往辖治数路军务,类似明清的总督。
  • 委使[wěi shǐ]
      任用。
  • 密使[mì shǐ]
      秘密使者。 肩负特殊使命、秘密使命的使者总统密使
  • 牌使[pái shǐ]
      传示帝王命令的使臣。
  • 馆使[guǎn shǐ]
      即馆伴使。
  • 财使[cái shǐ]
      谓裁决并任用。财,通“裁”。
  • 外使[wài shǐ]
      指派出或进入的使者。
  • 唆使[suō shǐ]
      挑动别人去做坏事;教唆。 怂恿或挑动别人去干坏事操笑曰:“量汝是个医人,安敢下毒害我?必有人唆使你来。——《三国演义》
  • 酒坊使[jiǔ fāng shǐ]
      唐宋时酒官名。
  • 六宅使[liù zhái shǐ]
      唐宋时皇帝诸子年长后分院居住﹐并置十宅﹑六宅使负责管理诸宅院事务。后只称六宅使。
  • 官使[guān shǐ]
      谓授之官职以使其才。
  • 译使[yì shǐ]
      负责传译的使者。
  • 侍使[shì shǐ]
      见“侍史”。
  • 任使[rèn shǐ]
      1.差遣,委用。 2.指差事,使命。
  • 理匦使[lǐ guǐ shǐ]
      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 绣使[xiù shǐ]
      见“绣衣使者”。
  • 花鸟使[huā niǎo shǐ]
      1.唐代专为皇帝挑选妃嫔宫女的使者。 2.指专为陪侍皇帝饮宴的妃嫔。
  • 祈请使[qí qǐng shǐ]
      南宋向元朝政权求和的专使。如:祈请使诣北。——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动使[dòng shǐ]
      日常应用的器具。
  • 邮使[yóu shǐ]
      1.古代邮传驿站的小官。详“邮吏”。 2.旧时指邮递员。
  • 禄使[lù shǐ]
      给俸禄供使用。
  • 回图使[huí tú shǐ]
      五代和北宋时契丹设置的掌管同中原地区进行贸易事宜的官。
  • 军容使[jūn róng shǐ]
      官名。观军容使的省称。唐代后期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
  • 番使[fān shǐ]
      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使者。
  • 润文使[rùn wén shǐ]
      即润文官。
  • 诏使[zhào shǐ]
      皇帝派出的特使。
  • 驿使[yì shǐ]
      古代传递公文的人:折花逢驿使。
  • 卒使[zú shǐ]
      差役。
  • 盛使[shèng shǐ]
      盛价。
  • 尊使[zūn shǐ]
      尊介。
  • 仙使[xiān shǐ]
      1.神仙的使者。 2.对皇帝使者的誉称。
  • 王使[wáng shǐ]
      天子或王侯的使者。
  • 总使[zǒng shǐ]
      纵使。总,通“纵”。
  • 送使[sòng shǐ]
      唐代属州输送与节度﹑观察使府的赋税,谓之“送使”。
  • 都御使[dū yù shǐ]
      官名,都察院的长官。 官名,都察院的长官公为都御史。——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 寻源使[xún yuán shǐ]
      汉武帝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寻黄河源头﹐后人称之为寻源使。事见《汉书.张骞传》。
  • 东使[dōng shǐ]
      1.谓出使东行。 2.唐代管理马政的监牧使之一。
  • 华使[huá shǐ]
      显贵的官吏。
  • 肤使[fū shǐ]
      指能圆满完成使命的使者。
  • 虫使[chóng shǐ]
      对五代后唐庄宗时伶官朱国宾的蔑称。
  • 致使[zhì shǐ]
      连词。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得:强台风过境,房屋倒塌,致使许多人无家可归。
  • 奉使[fèng shǐ]
      奉命出使:奉使西欧。
  • 金翼使[jīn yì shǐ]
      指蜜蜂。
  • 廉访使[lián fǎng shǐ]
      宋﹑元时代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通“覝”。
  • 闲厩使[xián jiù shǐ]
      官名。唐置,专掌宫廷舆辇牛马。
  • 狂副使[kuáng fù shǐ]
      宋苏轼元丰年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自号“狂副使”。
  • 特使[tè shǐ]
      一国派往别国执行特殊使命的临时外交代表。有政治性和礼仪性两种。执行使命一般有,就重要问题进行交涉,参加庆典或吊唁活动等。在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间,既可派遣常驻外交代表为特使,也可专门派遣特使。
  • 公使[gōng shǐ]
      由一国派驻在另一国的次于大使一级的外交代表,全称是特命全权公使。
  • 质使[zhì shǐ]
      作为人质的使者。
  • 陵使[líng shǐ]
      古代四时巡察省视皇陵的陵官。
  • 泛使[fàn shǐ]
      亦作“泛使”。宋 代称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一般使节。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四:“熙寧 七年春,契丹 遣汎使 萧禧 来言 代 北对境有侵地,请遣使分画。”《宋史·范成大传》:“迁 成大 起居郎,假 资政殿 大学士,充 金 祈请国信史。国书专求陵寝,盖泛使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二年》:“正旦,生辰之外,又有泛使。”
  • 人使[rén shǐ]
      即使者,受命出使的人。
  • 妇使[fù shǐ]
      妇事。
  • 至使[zhì shǐ]
      犹致使。至﹐通“致”。
  • 粮料使[liáng liào shǐ]
      官名。
  • 无使[wú shǐ]
      喻不能。
  • 巡回大使[xún huí dà shǐ]
      也称“无所任大使”。由国家派出的,无特定驻在国的外交官。它不是临时性的职务,国家元首随时可以授权他到一些国家去处理国际事务、参加国际会议或谈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 觥使[gōng shǐ]
      宴席上掌管酒令的人。
  • 宣慰使[xuān wèi shǐ]
      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平淄青节度留后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杨于陵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于陵传》。元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明清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土司世袭之官。参见“宣慰司”。
  • 信使[xìn shǐ]
      1.使臣,使者。奉派担任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 2.外交信使的简称。指由一国政府派遣而持有特别护照的递送外交邮袋或外交文件的人员。
  • 从使[cóng shǐ]
      1.指役使人员;随从。 2.随从出使。
  • 讲使[jiǎng shǐ]
      议和的使者。
  • 献纳使[xiàn nà shǐ]
      唐时匦院主持人,专管臣民书奏之官。原称匦使。
  • 若使[ruò shǐ]
      假使,假如,如果。
  • 言使[yán shǐ]
      信使﹐使者。
  • 傥使[tǎng shǐ]
      倘使,倘若。
  • 闲使[xián shǐ]
      1.亦作“间使”。 2.密使。暗中派往敌方进行反间或侦察等活动的使者。 3.针灸穴位名。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三寸。
  • 铜鱼使[tóng yú shǐ]
      指刺史。
  • 正使[zhèng shǐ]
      1.纵使;即使。 2.外国派来或派往外国的正式使臣。对副使而言。
  • 氲氲使[yūn yūn shǐ]
      即氤氲大使。
  • 当使[dāng shǐ]
      倘使。连词。表示假设。《墨子.兼爱下》:“当使若二士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孙诒让间诂引王引之曰:“‘当’与‘傥’同。若,此也。言傥使此二士之言行相合,则无言而不行也。”《韩非子.人主》:“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百兽者,以其爪牙也;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梁启雄解引王引之《经传释词》:“‘当’与‘傥’同。傥,或然之词。”一说“当使”即“尝使”。陈奇猷集释引于省吾曰:“按当尝古字通。当使,即尝使,犹言试使也。”
  • 粗使[cū shǐ]
      1.担任粗略简单的差使。 2.指做粗重工作,多用于仆人。
  • 出使[chū shǐ]
      1.派遣使臣。 2.接受使命出外办理外交事务。 3.王宫的女官名。 带着使命出访外国或长驻国外
  • 八使[bā shǐ]
      汉顺帝时的周举﹑杜乔等八人同日拜使﹐巡行州郡﹐谓之“八使”。
  • 青鸟使[qīng niǎo shǐ]
      神话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代为取食报信。后因以“青鸟使”借指传递书信的使者。
  • 掠剩使[lüè shèng shǐ]
      古人迷信,谓人之收入皆有前定,过此将被阴司所掠。阴司主其事者为“掠剩使”,亦称“掠剩鬼”。
  • 清道使[qīng dào shǐ]
      古代帝王出巡时的侍从官。

使[shǐ]字在开头的词语

  • 使用[shǐ yòng]
      使人或器物等为某种目的服务:使用干部|使用工具|合理使用|共同使用。
  • 使作[shǐ zuò]
      1.犹作弄。 2.支配;摆布。
  • 使信[shǐ xìn]
      使者。
  • 使巧[shǐ qiǎo]
      犹言耍花招。
  • 使转[shǐ zhuǎn]
      书法术语。指行笔的转折呼应。
  • 使传[shǐ chuán]
      指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
  • 使嗾[shǐ sǒu]
      用口发声来指使狗。
  • 使牙[shǐ yá]
      使衙。节度使治事之所。牙,官署之称。后多写作“衙”。
  • 使臣[shǐ chén]
      宋代府属专管缉捕的官员。
  • 使不得[shǐ bu de]
      见“使不的”。
  • 使然[shǐ rán]
      使其如此;使它变得这样。
  • 使命[shǐ mìng]
      ①派人做事的命令或决定:这个青年终于接受了村委会的使命。②指重大的任务或责任:庄严的使命|历史的使命。
  • 使佯[shǐ yáng]
      方言。谓不认真或装腔作势。
  • 使犬[shǐ quǎn]
      清代对沿混同江,西起今依兰县东北,东达黑龙江口海岸及库页岛所居黑斤(今赫哲族)等使犬部落的称呼。各部从事渔猎。冬日乘坐冰橇,用犬驾拽,因称。
  • 使用权[shǐ yòng quán]
      不改变财产的本质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权利。通常由所有人行使,但也可依法律、政策或所有人之意愿而转移给他人。如我国国家财产的所有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的授权,对其所经营管理的国家财产有使用权。
  • 使的[shǐ de]
      使得。行,可以。多用为同意他人意见,或应答他人之词。
  • 使民[shǐ mín]
      1.统治人民,使其服从自己。 2.使用民力。
  • 使主[shǐ zhǔ]
      指节度使。唐代节度使为一道之主,故称。
  • 使妈[shǐ mā]
      保姆,女佣。 〈方〉∶保姆
  • 使轩[shǐ xuān]
      使者所乘之车。
  • 使君子[shǐ jūn zǐ]
      植物名。又名留求子。使君子科,常绿蔓生,木质,长二丈许,五月花开如穗状,红色,可观赏。实长寸许,外壳青黑有棱,内仁可供药用。性温味甘,功用消积杀虫,是驱除蛔虫的特效药。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用此药。后因称为“使君子”。
  • 使酒駡坐[shǐ jiǔ mà zuò]
      见“使酒駡座”。
  • 使头[shǐ tóu]
      1.唐宋元明时奴仆对家主的称呼。 2.用于称上司以至国主。
  • 使伶[shǐ líng]
      见“使令”。
  • 使典[shǐ diǎn]
      1.胥吏。 2.作诗文使用典故。犹言“用事”。参见“用典”。
  • 使宅鱼[shǐ zhái yú]
      五代时,钱镠据有两浙等地,征敛繁苛,西湖渔者每日须纳鱼数斤,因镠曾任杭州防御使,镇海﹑镇东军节度使等职,故称所纳之鱼为“使宅鱼”。
  • 使令[shǐ lìng]
      1.差遣,使唤。 2.亦作“使伶”。供使唤的人。泛指奴婢仆从。
  • 使劲[shǐ jìn]
      用力。
  • 使轺[shǐ yáo]
      使者所乘之车。
  • 使副[shǐ fù]
      1.副使,正使的属官。 2.指正使与副使。
  • 使符[shǐ fú]
      天子使者所持的符信。
  • 使促掐[shǐ cù qiā]
      见“使促狭”。
  • 使团[shǐ tuán]
      由一国派驻在另一国的外交或军事代表团。
  • 使弊幸[shǐ bì xìng]
      谓用心计。
  • 使用价值[shǐ yòng jià zhí]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空气、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 使眼色[shǐ yǎn sè]
      用眼睛的动作向别人暗示自己的意思。 用目光给人以某种暗示看到她的母亲在穿过房间时向她使了一个眼色,所以知道她必须离开
  • 使秩[shǐ zhì]
      使官的职位。
  • 使坏[shǐ huài]
      出坏主意;耍花招。
  • 使徒[shǐ tú]
      基督教称耶稣的弟子约翰彼得等十二人为使徒。十二使徒为耶稣选派负有传教使命的门徒。
  • 使唤[shǐ huan]
      ①支使;使人为自己做事:无人使唤|使唤下人。②使用:这只表可当作钟使唤。
  • 使家[shǐ jiā]
      指观察使。
  • 使院[shǐ yuàn]
      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节度使便坐治事,亦或就使院。
  • 使费[shǐ fèi]
      1.花费,开支。泛指使用钱。 2.指开支的费用。 3.指用于打点﹑贿赂的费用。 4.指用钱财打点﹑贿赂。
  • 使范[shǐ fàn]
      犹使节。
  • 使促狭[shǐ cù xiá]
      1.亦作“使捉掐”。 2.玩弄阴险手段。
  • 使节[shǐ jié]
      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时所持符信。 2.使者。亦用以称派驻一方的官员。 3.今特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 使下[shǐ xià]
      仆从。
  • 使气[shǐ qì]
      1.恣逞意气。 2.谓发抒志气或才气。 3.犹使劲。
  • 使帐[shǐ zhàng]
      方言。借债。
  • 使乖[shǐ guāi]
      卖弄聪明。
  • 使介[shǐ jiè]
      1.副使,使者的辅佐。 2.指奉命出使的官员。
  • 使药[shǐ yào]
      谓医生处方用药。
  • 使才[shǐ cái]
      运用与施展才华。
  • 使君[shǐ jūn]
      汉代称“刺使”: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使性子[shǐ xìng zi]
      见“使性”。 发一阵脾气他使性子走开了
  • 使幕[shǐ mù]
      指节度使的官署。幕,幕府。
  • 使不的[shǐ bù de]
      1.亦作“使不得”。 2.犹言无须;不可以。常用为劝阻之词。 3.谓不能使用。
  • 使车[shǐ chē]
      狩猎时驱赶禽兽以就田猎范围之车。因职在使役,故称。
  • 使属[shǐ shǔ]
      节度使所自辟的僚属。
  • 使风[shǐ fēng]
      谓利用风力,张帆行船。
  • 使持节[shǐ chí jié]
      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隋唐刺史,例加使持节的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唐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则为节度使。
  • 使鬼钱[shǐ guǐ qián]
      《太平御览》卷八三六引三国魏杜恕《体论》:“可以使鬼者,钱也。”《晋书.隐逸传.鲁褒》:“谚曰:‘钱无耳,可使鬼。’”本言钱能驱使鬼神,营私枉法,无往不可。后因蔑称钱财为“使鬼钱”。
  • 使酒[shǐ jiǔ]
      因酒使性。
  • 使钱[shǐ qián]
      花钱:用钱。 花钱;用钱使钱买通
  • 使驿[shǐ yì]
      1.驿站传送文书的人。 2.传译的信使。
  • 使换[shǐ huàn]
      1.亦作“使唤”。 2.叫人替自己做事。 3.使用。
  • 使法[shǐ fǎ]
      玩弄手法。
  • 使恶[shǐ è]
      作恶,做坏事。
  • 使用面积[shǐ yòng miàn jī]
      建筑物各层平面中直接为生产或生活使用的净面积的总和。在居住建筑中的使用面积称为“居住面积”。
  • 使腔[shǐ qiāng]
      指戏曲演唱中,唱出曲折悠长的声调。
  • 使马[shǐ mǎ]
      见“使马鄂伦春”。
  • 使効[shǐ xiào]
      南宋时民兵名称。
  • 使得[shǐ de]
      1.行,可以。亦常用为表示同意他人意见或应答他人之词。 2.可以使用。 3.致使。

使[shǐ]字的成语

  • 钱可使鬼[qián kě shǐ guǐ]
      使:支使。有钱可以支使鬼。形容金钱魔力极大,可以买通一切。
  • 插科使砌[chā kē shǐ qì]
      砌,拼凑;捏造。指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引人发笑。
  • 輶轩之使[yóu xuān zhī shǐ]
      輶轩:轻车,多由使臣乘坐。指出使的大臣。
  • 无使滋蔓[wú shǐ zī màn]
      不要让他扩展势力。
  • 趁风使柁[chèn fēng shǐ duò]
      犹看风使舵。比喻随机应变或迎合别人行事。
  • 鬼使神差[guǐ shǐ shén chāi]
      使、差:指使。好像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 信使往来[xìn shǐ wǎng lái]
      信使:指传递消息或承担使命的人,即使者。双方互派的使者来来往往。
  • 氤氲使者[yīn yūn shǐ zhě]
      泛指男女婚姻的撮合者,即媒人。
  • 信使往还[xìn shǐ wǎng huán]
      信使:指传递消息或承担使命的人,即使者。双方互派的使者来来往往。
  • 氤氲大使[yīn yūn dà shǐ]
      传说中掌管婚姻的神。
  • 不辱使命[bù rǔ shǐ mìng]
      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 使乖弄巧[shǐ guāi nòng qiǎo]
      ①耍手腕;耍花招。②犹言卖俏。
  • 君臣佐使[jūn chén zuǒ shǐ]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 随才器使[suí cái qì shǐ]
      根据长处,安排适当的工作。
  • 使枪弄棒[shǐ qiāng nòng bàng]
      指使弄刀枪棍棒等兵器,借指习武。
  • 如臂使指[rú bì shǐ zhǐ]
      比喻指挥如意,没有牵制。 比喻指挥如意,毫无牵制或障碍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汉书.贾谊传》
  • 借篷使风[jiè péng shǐ fēng]
      比喻借他人之力办事。
  • 使酒仗气[shǐ jiǔ zhàng qì]
      仗:凭借,倚仗;使:放任。指任性发酒疯。
  • 仗气使酒[zhàng qì shǐ jiǔ]
      仗:凭借,倚仗;使:放任。指任性发酒疯。
  • 使嘴使舌[shǐ zuǐ shǐ shé]
      搬弄口舌。
  • 使酒骂座[shǐ jiǔ mà zuò]
      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的人。
  • 使料所及[shǐ liào suǒ jí]
      料:料想,估计;及:到。当初已经料想到的。
  • 瑶池女使[yáo chí nǚ shǐ]
      传说西王母住在瑶池,以青鸟为使者,向汉武帝传递消息。后指传信的使者。
  • 使心作幸[shǐ xīn zuò xìng]
      用心机。亦作“使心用幸”。
  • 小决使导[xiǎo jué shǐ dǎo]
      决:开通水道。开小口子,引导水流通。比喻经常听取批评意见,改正缺点,就可以避免犯大错误。
  • 目使颐令[mù shǐ yí lìng]
      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
  • 箕帚之使[jī zhǒu zhī shǐ]
      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谦称。
  • 使愚使过[shǐ yú shǐ guò]
      使:用;愚:笨。用人所短,为己服务。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点,以发挥他的长处。
  • 炙冰使燥[zhì bīng shǐ zào]
      炙:烤。用火烤冰,想使它干燥。比喻事情办不到。
  • 颐指气使[yí zhǐ qì shǐ]
      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傲慢神气振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旧五代史.李振传》
  • 使羊将狼[shǐ yáng jiàng láng]
      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 宣之使言[xuān zhī shǐ yán]
      宣:放,开导。引导人民,使他们敢于发表意见。
  • 使心憋气[shǐ xīn biē qì]
      使:致使;憋气:指有委屈或烦恼不能发泄。让人心情不舒畅,使性子,发脾气。
  • 单车之使[dān chē zhī shǐ]
      单车:一辆车,指一个人。单独一个人出使的使臣。
  • 使心别气[shǐ xīn bié qì]
      指发脾气。
  • 白衣天使[bái yī tiān shǐ]
      指护士。 指护士
  • 视其所使[shì qí suǒ shǐ]
      所使:所使用的人。他所使用的人,就知道其人如何。
  • 眄视指使[miǎn shì zhǐ shǐ]
      形容骄傲的神态。
  • 使蚊负山[shǐ wén fù shān]
      使:派,令;负:背。派蚊子去背山。比喻力不胜任。
  • 使法量功[shǐ fǎ liáng gōng]
      依照法则规章来衡量功绩。
  • 使贪使愚[shǐ tān shǐ yú]
      使:用;贪:不知足;愚:笨。用人所短,为己服务。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点,以发挥他的长处。
  • 顺风使舵[shùn fēng shǐ duò]
      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同“顺风转舵”。
  • 行或使之[xíng huò shǐ zhī]
      行:所作所为;使:命令,指使。所作所为好像有人指使似的。比喻做事自觉主动。
  • 使之闻之[shǐ zhī wén zhī]
      闻:听见。故意让人听见。
  • 乘势使气[chéng shì shǐ qì]
      仗势逞性子。
  • 枉使心机[wǎng shǐ xīn jī]
      枉:徒然。空用心计,白费力气。形容毫无收效。
  • 使绊子[shǐ bàn zǐ]
      摔交时用腿脚勾住对方的腿脚使跌倒。比喻用不正当手段暗害别人。
  • 撒娇使性[sā jiāo shǐ xìng]
      指儒恃宠爱而任性行事。
  • 论德使能[lùn dé shǐ néng]
      选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
  • 使者屣履[shǐ zhě xǐ lǚ]
      使者:指汉朝的暴胜之,为直接使者;屣履:趿着鞋。趿着鞋迎客。形容对贤士的恭敬。
  • 见风使舵[jiàn fēng shǐ duò]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 蜂媒蝶使[fēng méi dié shǐ]
      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 使智使勇[shǐ zhì shǐ yǒng]
      使:用。用人所长,以收其功。
  • 绿衣使者[lǜ yī shǐ zhě]
      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 朱衣使者[zhū yī shǐ zhě]
      指科举考试官。
  • 使性傍气[shǐ xìng bàng qì]
      发脾气;撒气。同“使性谤气”。
  • 搠枪使棒[shuò qiāng shǐ bàng]
      搠:戳。搬弄兵器,指动武。
  • 轩輶之使[xuān yóu zhī shǐ]
      轩輶:轻车,多由使臣乘坐。指出使的大臣。
  • 矜才使气[jīn cái shǐ qì]
      矜:自夸;使气:意气用事。倚仗自己的才能,使意气,不谦虚。
  • 暗里使劲[àn lǐ shǐ jìn]
      指人暗中用力干什么事。

使[shǐ]字在中间的词语

  • 昆仑使者[kūn lún shǐ zhě]
      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的使者。据《汉武帝内传》载,武帝居承华殿,见一青衣子,自称为西王母所使,自昆仑山来,传命帝服清斋,绝人事,以待西王母来相会晤。
  • 祈使句[qí shǐ jù]
      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者不做什么事时用的句子,如:“你过来。”“把书递给我。”“大家别闹了!”在书面上,句末用句号或叹号。
  • 督学使者[dū xué shǐ zhě]
      学政的别称。明清派往各省督导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的专职官员。也称“督学”﹑“学使”。
  • 官使妇人[guān shǐ fù rén]
      官妓。
  • 河伯使者[hé bó shǐ zhě]
      1.水神名。 2.鼍的别名。即扬子鳄。
  • 大使馆[dà shǐ guǎn]
      一国派驻在另一国的最高级外交机构。其职务主要包括:在接受国中代表派遣国﹐保护派遣国及其公民的利益﹐同接受国政府办理交涉﹐了解接受国情况﹐发展本国同接受国之间的关系。大使馆由大使任馆长﹐馆员包括外交官(参赞﹑秘书﹑随员等)及公务人员(行政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大使馆馆舍不可侵犯。
  • 缉捕使臣[jī bǔ shǐ chén]
      宋代专管缉捕罪犯的低级武官。
  • 外交使节[wài jiāo shǐ jié]
      即“外交代表”。
  • 木球使者[mù qiú shǐ zhě]
      传说可供役使的木球。
  • 公使团[gōng shǐ tuán]
      各国在驻在国公使所组织的团体。
  • 戎王使者[róng wáng shǐ zhě]
      中药名。即独活。也称胡王使者。
  • 黄车使者[huáng chē shǐ zhě]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着录《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原注:“﹝虞初﹞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后因谓编着小说者为“黄车使者”。
  • 小使车[xiǎo shǐ chē]
      古代轻车的一种。
  • 飞天使者[fēi tiān shǐ zhě]
      道教的神名。
  • 赤衣使者[chì yī shǐ zhě]
      见“赤卒”。
  • 刺枪使棒[cì qiāng shǐ bàng]
      见“刺枪弄棒”。
  • 公使库本[gōng shǐ kù běn]
      官刻本。
  • 九天使者[jiǔ tiān shǐ zhě]
      “九天采访使者”的略称。
  • 公使钱[gōng shǐ qián]
      宋代官府用于宴请和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宋范仲淹《奏乞将先减省诸州公用钱却令依旧》:“切以国家逐处置公使钱者,盖为士大夫出入,及使命往还,有行役之劳,故令郡国馈以酒食,或加宴劳,盖养贤之礼,不可废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八年》:“光(司马光)乃以所得珠为谏院公使钱,以金遗其舅氏焉。”亦作为犒赏官军的费用。
  • 木毬使者[mù qiú shǐ zhě]
      传说可供役使的木球。
  • 大使者[dà shǐ zhě]
      古代高丽职官名。
  • 竹使符[zhú shǐ fú]
      1.汉时竹制的信符。右留京师﹐左与郡国。凡发兵用铜虎符﹐其馀征调用竹使符。 2.泛指地方官吏的印符。 3.借指州郡长官。
  • 金丸使者[jīn wán shǐ zhě]
      椒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