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野花椒叶

野花椒叶

《中药大辞典》:野花椒叶

药材名称野花椒叶

拼音Yě Huā Jiāo Yè

别名花椒叶、麻醉根叶(《江苏药材志》)。

出处《泉州本草》

来源芸香科植物花椒。7~9月采收带有叶片的小枝,晒干。

原形态花椒,又名:土花椒、高脚刺、铁边鸟不踏、臭椒。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2米。茎干有时无刺,枝通常有皮刺及细小的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疏生短柔毛,具狭小的翼,并散生长短不等的皮刺;小叶5~9,对生,厚纸质,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2.5~6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两侧略不对称,边缘具细小圆齿,上面通常散生刚毛,下面中脉有刚毛状小刺,两面均有透明腺点;小叶柄极短或无柄。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1~5厘米;花单性,花轴具短柄;花被片5~8,绿色,长三角形;雄花具雄蕊5~7,花盘盘状。蓇葖果1~2瓣裂,稀为3瓣,红色或紫红色,基部有伸长的子房柄,外面有粗大、半透明的腺点。种子黑色,圆形,径约3~4毫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野花椒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果皮在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作土花椒使用,参见"花椒"条。江苏地区以本品作花椒叶使用。参见"花椒叶"条。

生境分部多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或路旁,亦有栽于庭园。分布福建、浙江、广东、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产江苏、福建、浙江等地。

性状干燥的小叶片有时破碎或卷缩,完整者呈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常向下反折。上面棕绿色,下面灰绿色,沿主脉疏生小刺。对光照之,可见多数透明腺点。质脆易碎。商品中常杂有小枝,表面灰棕色,疏生皮刺及细小皮孔;断面黄白色,中央具白色的髓部。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含少量挥发油及马栗树皮素二甲醚。果实含挥发油及辛辣物质山椒素。挥发油中有柠檬烯、芳樟醇、乙酸芳樟醇酯。

性味《泉州本草》:"味辛微温,无毒。"

功能主治《泉州本草》:"祛风散寒,健胃驱虫,除湿止泻,活血通经。治跌打损伤,风湿痛,瘀血作痛,经闭,咯血,吐血,关节痛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2~1两;或泡酒,烧存性研末。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咯血,吐血:野花椒叶烧灰为末。每次一钱,童便送服。

②治妇女经闭:野花椒叶干末泡酒服,每次二钱。

③治跌打损伤:野花椒叶五钱至一两。煎汤,黄酒送服。

④治腿头风湿痛:鲜野花椒叶一两,鲜白芙蓉叶、鲜艾叶各五钱,生姜一两,麻油四两。合放锅内炸至各药焦黑为度,去药取油,搽患处,以愈为度。

⑤治阴股疸及附骨疽:鲜野花椒叶,酒制三次,合糯米饭捣烂,调酒敷患处。(选方出《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花椒叶

药材名称野花椒叶

拼音Yě Huā Jiāo Yè

英文名Leaf of Flatspine Pricklyash

别名花椒叶、麻醉根叶。

出处出自《泉州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野花椒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Z.setosum Hemsl.]

采收和储藏:7-9月采收带叶的小枝,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花椒灌木,高1-2m。树干有时无刺,枝通常有皮刺及白色皮孔,皮刺基部肩宽可达2cm。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厚纸质;叶轴边缘有狭翅和长短不等的皮刺;小叶柄极短,项生小叶具柄,长0.5-1cm;小叶片5-11,卵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广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侧略不对称,边缘有细钝锯齿,两面及齿缝处均有透明腺点,上面密生短刺状刚毛,以中脉处最明显。聚伞状圆锥花序项生,长1-5cm;花单性,花被片5-8,一轮;雄花雄蕊5-7稀为4或8,药隔须面现成三棱形,具深色腺点1颗,花盘环形而增大;雌花心皮2-3,稀为1,背缝具腺点1颗,花柱外弯,柱头略成钝三角形。成熟的心皮1-2,少为3,红色至紫红色,表面密集半透明的腺点,干后浮突,有短柄,长约2.5mm。种子近球形,径约4mm,黑色光亮。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灌丛中,亦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及辽宁、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的小叶片有时破碎或卷缩,完整者呈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常向下反折。上面棕绿色,下面灰绿色,沿主脉疏生小刺。对光照之,可见多数透明腺点。质脆易碎。商品中常杂有小枝,表面灰棕色,疏生皮刺及细小皮孔;断面黄白色,中央具白色的髓部。气微,味微苦。产江苏、福建、浙江等地。江苏地区以本品作花椒叶使用。参见花椒叶条。

化学成分含少量挥发油及马栗树皮素二甲醚(Aescu-letin dimethylether)。果实含挥发油及辛辣物质山椒素(Sanshool)。挥发油中有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乙酸芳樟醇酯(Linalyl acetate)。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风寒湿痹;闭经;跌打损伤;阴宜;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叶捣敷。

复方①治咯血,吐血:野花椒叶烧灰为未,每个一钱,童便送服。②治妇女经闭:野花椒叶干未泡酒服,每次二钱。③治跌打损伤:野花椒叶五钱至一两。煎汤,黄晒送服。④治腿头风湿痛:鲜野花椒叶一两,鲜白芙蓉叶艾叶各五钱,生姜一两,麻油四两。合放锅内炸至各药焦黑为度,丢药取油,搽患处,以愈为度。⑤治阴股疽及附骨疽:鲜野花椒叶,酒制三次,合糯米饭捣烂,调酒敷患处。(选方出《泉州本草幼)

各家论述《泉州本草》:祛风散寒,健胃驱虫,除湿止泻,活血通经。治跌打损伤,风湿痛,瘀血作痛,经闭,咯血,吐血,关节痛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茄根

    《中药大辞典》:茄根药材名称茄根拼音Qié Gēn别名茄母(《摘元方》)。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茄科植物茄的根和茎。9~10月间,全植物枯萎时连根拔起,除去干叶,洗净泥土,晒干。生境分部我国

  • 鱼鹰骨

    药材名称鱼鹰骨拼音Yú Yīnɡ Gǔ别名鹗、水鹰来源隼形目鹰科(鹗科)鹗Pandion haliaetus L.,以骨入药。生境分部我国北部地区。炮制焙干用。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治跌扑骨折

  • 鹿齿

    《中药大辞典》:鹿齿药材名称鹿齿拼音Lù Chǐ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牙齿。原形态形态详"鹿茸"条。功能主治①《唐本草》:"主留血,鼠瘘,心

  • 小麦麸

    药材名称小麦麸拼音Xiǎo Mài Fū别名麸皮(《本草蒙筌》)。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小麦"条。性味甘,凉。①《本草拾遗》:

  • 茄子

    《中药大辞典》:茄子药材名称茄子拼音Qié Zi别名落苏(孟诜)、昆仑瓜(《大业杂记》),草鳖甲(《养生主论》),酪酥(《五代贻子录》),矮瓜、吊菜子(《广州植物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

  • 午时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午时花药材名称午时花拼音Wǔ Shí Huā别名半支莲、草杜鹃来源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植物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 Hook.,以地上全草入药。四

  • 滇鸡骨常山

    《中药大辞典》:滇鸡骨常山药材名称滇鸡骨常山拼音Diān Jī Gǔ Chánɡ Shān出处《中药材品种论述》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鸡骨常山的枝叶。夏季采收。晒干,或切成厚片。原形态鸡骨常山(

  • 甘肃棘豆

    《中药大辞典》:甘肃棘豆药材名称甘肃棘豆拼音Gān Sù Jí Dòu别名色舍儿(藏名)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肃棘豆的全草。7~8月采,切段,晒干。原

  • 菊花

    《中国药典》:菊花药材名称菊花拼音Jú Huā英文名FLOS CHRYSANTHEMI别名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菊Chr

  • 血经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血经草药材名称血经草别名狼尾巴草、狼尾花、红丝麻、青桩莲、鹭鸶连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狼尾珍珠菜Lysimachia barystachys Bunge的全草,其根状茎亦单独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