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虎耳草

虎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虎耳草

药材名称虎耳草

拼音Hǔ ěr Cǎo

别名荷叶、狮子耳、耳聋草、金丝荷叶、金丝吊芙蓉

来源本品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Meerb.[S. sarmentosa L. f.]的全草。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苦、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小儿发热,咳嗽气喘;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溃烂,疔疮,疖肿,湿疹。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虎耳草

药材名称虎耳草

拼音Hǔ ěr Cǎo

别名荷叶(《纲目》),金线吊芙蓉、老虎耳(《生草药性备要》),系系叶(《简易草药》),天荷叶、金丝荷叶(《现代实用中药》),丝棉吊梅(《中国药植志》),耳聋草、猪耳草狮子草(《福建民间草药》),金钱荷叶(《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金线莲(《江西民间草药》),石丹药(《四川中药志》),佛耳草、丝丝草、蟹壳草、搽耳草、猫耳朵(《湖南药物志》),耳朵草(《闽东本草》),红丝络、红线草、红线绳、水耳朵、月下红、金丝草、耳朵红、铜钱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履巉岩本草》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全草。全年可采。但以花后采者为好。

原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40厘米,全体有毛。匍匐枝赤紫色,丝状,着地可生幼苗。叶数片,丛生在茎基部;圆形或肾形,肉质而厚,宽4~9厘米,先端浑圆,边缘浅裂状或波状齿,每浅裂疏生锯齿3~4个,基部心脏形或截形,上面绿色,下面带紫红色,有小圆点;叶柄长,基部膨大。花茎由叶腋抽出,比叶高2倍以上,赤色;总状花序长12~20厘米,苞片卵状椭圆形,先端尖锐,小花柄密被红紫色腺毛;萼5片,卵形,先端渐尖;花瓣5片,白色,不整齐,下面2片较大,上面3片较小;雄蕊10,不等长;蜂蕊1,子房球形,上位,花柱2歧,柱头细小。蒴果卵圆形,顶端2深裂,呈嘴状。种子卵形,具瘤状突起。花期6~7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生于阴湿处、溪旁树荫下、山间小溪旁或岩石上。分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扛、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硝酸钾及氯化钾、熊果酚甙。其叶绿体中所含的酚酶能将顺式咖啡酸氧化为相应的邻位醌,后者经自然氧化而生成马栗树皮素。

性味①《履巉岩本草》:"性凉,有毒。"

②《纲目》:"微苦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治风疹;湿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痈,崩漏,痔疾。

①《履巉岩本草》:"治痔疾肿毒,用少些晒干人马子(便桶)内烧熏。"

②《纲目》:"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则止吐利。又治聤耳,捣汁滴之。"

③《生草药性备要》:"治耳内暴热毒,红肿流脓疼痛,捶汁滴入耳,或加冰片消散而愈。"

④《植物名实图考》:"喉闭无音,用以代茶。亦治吐血。"

⑤《分类草药性》:"清肺热,治咳嗽,疗风疹、丹毒。"

⑥《现代实用中药》:"涂疮痈,冻疮,及毒虫刺伤等。"

⑦《江西民间草药》:"治肺热咳嗽气逆,吐血,肺痈吐臭脓,百日咳,肝火,童子痨。"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湿消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外伤出血,急慢性中耳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汁滴或煎水熏洗。

复方①治中耳炎:鲜虎耳草叶捣汁滴入耳内。(《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荨麻疹:虎耳草、青黛。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风丹热毒,风火牙痛:鲜虎耳草一两,水煎服。(《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④治风疹瘙痒,湿疹:鲜虎耳草五钱至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⑤治湿疹,皮肤瘙痒:鲜虎耳草一斤,切碎,加95%酒精拌湿,再加30%酒精1000毫升浸泡一周,去渣,外敷患处。(《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⑥治肺热咳嗽气逆:虎耳草三至六钱,冰糖半两。水煎服。

⑦治百日咳:虎耳草一至三钱,冰糖三钱。煎服。

⑧治肺痈吐臭脓:虎耳草四钱,忍冬叶一两。水煎二次,分服。

⑨治吐血:虎耳草三钱,猪皮肉四两。混同剁烂;做成肉饼,加水蒸熟食。(⑥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血崩:鲜虎耳草一至二两,加黄酒、水各半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⑾治痔疮:虎耳草一两,水煎,加食盐少许,放罐内,坐熏,一日二次,(《江西民间草药》)

⑿治冻疮溃烂:鲜虎耳草叶捣烂敷患处。(《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取虎耳草鲜叶数片,捣汁,纱布过滤,加适量冰片,装入滴眼瓶内备用。用时先用3%双氧水洗涤外耳道,将脓性分泌物清除干净,然后取虎耳草液滴耳,每次1~2滴,每日3次。治疗化脓性中耳炎31例,急性25例平均3天治愈,慢性6例平均7天见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虎耳草

药材名称虎耳草

拼音Hǔ ěr Cǎo

英文名Saxifraga

别名荷叶、金线吊芙蓉、老虎耳、系系叶、天荷叶、金丝荷叶、丝棉吊梅、耳聋草、猪耳草狮子草、金钱荷叶、金线莲、石丹药、佛耳草、丝丝草、蟹壳草、搽耳草、猫耳朵、耳朵草、红丝络、红线草、红线绳、水耳朵、月下红、金丝草、耳朵红、铜钱草、倒垂莲

出处出自《履巉岩本草》。

1.《本草纲目》:虎耳,生阴湿处,人亦栽于石山上。茎高五、六寸,有细毛。一茎一叶,如荷叶盖状,人呼为石荷叶,叶大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夏开小花,淡红色。

2.华中虎耳草Saxifraga fortunei Hook.F.近本种,但无匍匐茎,花瓣有齿;分布于四川和湖北。全草治中耳炎,捣汁滴入耳中。

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S.sarmentos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但以花后采者为好。

原形态虎耳草 多年生小草本,冬不枯萎。根纤细;匍匐茎细长,紫红色,有时生出叶与不定根。叶基生,通常数片;叶柄长3-10cm;叶片肉质,圆形或肾形,直径4-6cm,有时较大,基部心形或平截,边缘有浅裂片和不规则细锯齿,上面绿色,常有白色斑纹,下面紫红色,两面被柔毛。花茎高达25cm,直立或稍倾斜,有分枝;圆锥状花序,轴与分枝、花梗被腺毛及绒毛;苞片披针形,被柔毛;萼片卵形,先端尖,向外伸展;花多数,花瓣5,白色或粉红色下方2瓣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1.5cm,宽2-3mm,上方3瓣较小,卵形,基部有黄色斑点;雄蕊10,花丝棒状,比萼片长约1倍,花药紫红色;子房球形,花柱纤细,柱头细小。蒴果卵圆形,先端2深裂,呈喙状。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4500m的林下、灌丛、草甸和阴湿岩石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栽培1.气候土壤:喜阴凉潮湿,土壤要求肥沃、湿润,以密茂多湿的林下和阴凉潮湿的坎壁上较好。

2.种植:用分株繁殖。四川地区在夏季选择须根发达、生长健壮的植株,高7-10cm,由匍匐枝长出的幼苗,拔起作为种苗。若是在林下栽培,要清除地面杂草和过密的灌木,按行、株距各约17cm开穴,浅栽地表,把须根压在土里。若是在阴湿的石坎或石壁上栽培,可把苗栽在石缝里,用湿润的腐殖质土把须根压紧,浇水。

3.经常除草,拔去过大的苔藓植物。

性状性状鉴别 全体被毛。单叶,基部丛生,叶柄长,密生长柔毛;叶片圆形至云肾形,肉质,宽4-9cm,边缘浅裂,疏生尖锐齿牙;下面紫赤色,无毛,密生小球形的细点。花白色,上面3瓣较小,卵形,有黄色斑点,下面2瓣较大,披针形,倒垂,形似虎耳。蒴果卵圆形。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 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较平直,有的壁孔明显,或具角质纹理;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8个。腺毛头部1-8个细胞;柄部有多列和单列两种,多列者长1300-5600μm,其上部单列向下逐渐增至7列;单列者1-4个细胞,长70-11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25-56μm。

化学成分虎耳草叶中含岩白菜素(bergenin),槲皮甙(quercitrin),槲皮素(querct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和甲基延胡索酸(mesaconic acid)。茎含儿茶酚(catechol)。根含挥发油。此外从虎耳草中还分得熊果酚甙(arbut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槲皮素-5-O-葡萄糖甙(quercetin-5-O-β-D-glucoside),去甲岩白菜素(norbergenin),氨基酸,硝酸钾及氯化钾。其叶绿体中所含的酚酶能将顺式咖啡酸(cis-caffeic acid)氧化为相应的邻位醌,后者经自然氧化而生成马栗树皮素(esculetin)。

药理作用1.强心作用 离体蛙心滴加虎耳草压榨的鲜汁滤液或1:1乙醇提取液0.01ml,均显示一定强心作用。提取液去钙后对心脏仍有兴奋作用,但较去钙前弱。本品强心作用转氯化钙发生慢,持续时间较长。

2.利尿作用 麻醉犬及清醒兔静脉注射虎耳草乙醇提取液1ml/kg,呈现明显利尿作用。将提取液中所含甙类破坏后,仍有一定利尿作用。

3.其他作用 虎耳草鲜汁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体外试验未发现抑菌作用。

4.毒性 家兔35ml/kg鲜汁灌胃,24h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第2日重复给予60ml/kg,观察3d,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炮制去杂质,切段备用。

性味味苦;辛;寒;有小毒

归经肺;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主风热咳嗽,肺痈,吐血,风火牙痛,风疹瘙痒,痈肿丹毒,痔疮肿痛,毒虫咬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捣汁滴,或煎水熏洗。

注意本品有毒、勿过量。

复方治中耳炎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荨麻疹方《四川中药志》;虎耳草煎汤《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各家论述1.《履巉岩本草》:治痔疾肿毒,用少些晒干入马子(便桶)内烧熏。

2.《本草纲目》: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则止吐利。又治聤耳,捣汁滴之。

3.《生草药性备要》:治耳内暴热毒,红肿流脓疼痛,捶汁滴入耳,或加冰片消散而愈。

4.《植物名实图考》:喉闭无音,用以代茶。亦治吐血。

5.《分类草药性》:清肺热,治咳嗽,疗风疹、丹毒。

6.《现代实用中药》:涂疮痈,冻疮,及毒虫刺伤等。

7.《江西民间草药》:治肺热咳嗽气逆,吐血,肺痈吐臭脓,百日咳,肝火,童子痨。

8.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湿消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外伤出血,急慢性中耳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中药大辞典》:藜药材名称藜拼音Lí别名莱(《诗经》),厘、蔓华(《尔雅》),蒙华(《尔雅》郭璞注),鹤顶草(《土宿本草》),红落藜、舜芒谷(《救荒本草》),红心灰藋(《庚辛玉册》),落藜、

  • 黑芝麻

    《中国药典》:黑芝麻药材名称黑芝麻拼音Hēi Zhī Mɑ英文名SEMEN SESAMI NIGRUM别名胡麻、油麻、巨胜、脂麻来源本品为脂麻科(胡麻科)脂麻属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 蘽根

    药材名称蘽根拼音Lěi Gēn别名虆根(《别录》)出处《纲目》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葛藟的根。性味江西《中草药学》:"甘,平。"功能主治治病后体虚,关节酸痛,跌打损伤。①《别录》:&qu

  • 烧伤藤

    药材名称烧伤藤拼音Shāo Shānɡ Ténɡ别名节节藤。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毛咀签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ouania jamnica Miq.[Terminalia kouytche

  • 白矾

    《中国药典》:白矾药材名称白矾拼音Bái Fán英文名ALUMEN别名明矾、矾石来源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

  • 九爪龙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爪龙药材名称九爪龙别名接骨草、千台楼、心不死、万带兰、吊兰[云南玉溪]来源兰科九爪龙Vanda amesiana Reichb.,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淡、涩,平。功

  • 骆驼蹄瓣

    药材名称骆驼蹄瓣别名蹄瓣根来源蒺藜科霸王属植物豆叶霸王Zygophyllum fabago L.,以根入药。夏秋采挖,晒干或蜜炙。性味辛,凉。功能主治止咳祛痰,止痛消炎。用于支气管炎,感冒,牙痛,顽固

  • 小红柳根

    药材名称小红柳根拼音Xiǎo Hónɡ Liǔ Gēn别名乌柳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小红柳的根和须状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microstachya Turcz.采收和储藏:春、夏、

  • 酒饼叶根

    药材名称酒饼叶根拼音Jiǔ Bǐnɡ Yè Gēn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番荔枝科植物假鹰爪的根。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性味辛,平,无毒。功能主治浸酒,治风湿性关节炎,肠胃寒痛。用法用量内服

  • 黄栌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栌药材名称黄栌拼音Huánɡ Lú来源为漆树科黄栌属植物黄栌Cotinus coggyria Scop.,以根、树枝及叶入药。根随时可采;夏季枝叶茂密时砍下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