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葛根
《中药大辞典》:苦葛根
药材名称苦葛根
拼音Kǔ Gě Gēn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根。夏、秋采收。
原形态峨眉葛藤,又名:苦葛。
藤本。根粗大。茎长数米,被稀疏黄色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具长柄;顶端小叶阔椭圆形或近于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近于阔楔形,两面被伏贴的白色长硬毛;两侧小叶斜阔卵形;托叶盾状,椭圆形,小托叶狭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长7~20厘米,花多数;萼具4齿,萼齿披针形,均密被黄色短硬毛;花蝶形,紫红色。荚果带形,密被黄色长硬毛。花期7~8月。8月初开始结果。
生境分部生于草坡或灌木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透疹,生津止渴。
复方①治麻疹不透:苦葛根、一枝黄花各五钱。煎水服。
②治吐血:苦葛根,见血飞、乌泡根、苦参根各五钱至一商。煨水服。
③治消渴症:苦葛根二两,胭脂花根一两。煨水服。
④治白口疮:鲜苦葛根(烧炭研末)、枯矾粉各五分。混匀搽口腔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葛根
药材名称苦葛根
拼音Kǔ Gě Gēn
英文名Root of Omei Mountain Kudzuvine
别名峨眉葛藤、苦葛。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ueraria omeiensis Wang et Ta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泥土,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峨眉葛藤 藤本,长数大。茎枝被疏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托叶盾状椭圆形,长约1cm,两端钝圆,小托叶狭披针形;叶柄长17-33cm;顶生小叶近圆形或阔椭圆形,长6-14cm,宽4-12cm,先端短尾状渐尖,基部圆形功近阔楔形,上面被短柔毛。背机被绢质柔毛,两侧小叶斜阔卵形。总状花序腋生,长20-32cm,花多数;小苞片披针形,被毛;萼齿4,披针形,最下面1齿最长,均被黄色短硬毛;花冠蝶形,紫红色,长约1.5cm,旗瓣宽椭圆形,基部具爪和小耳,翼略短于旗瓣;雄蕊10,二体;子房被毛。荚果条形,密被黄色长硬毛,长6-7cm,宽约6mm。种子数粒。花期7-8,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900m的沟谷、草坡林下,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辛;苦;平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透疹;生津止渴。主感冒发热;麻疹不透;消渴;吐血;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搽。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