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狍茸

狍茸

药材名称狍茸

拼音Páo Rónɡ

英文名Capreolus's downy

别名狍子、狍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狍雄性未骨化的幼角。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春季锯茸,洗去茸毛上的污物,用线封口,缠上麻绳,固定在架上,置沸水中煮过数次,自然风干。

原形态狍,中型鹿类。体长约1.3m,体重约35kg。雄兽有角,较短,分三叉呈树枝状,每年冬季脱落1次。无獠牙,耳朵和眼都大,颈长,尾很短,隐于体毛内。四肢颇长,后肢略比前肢长。冬季,毛棕黄色,夏季毛栗红色,臀部灰白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于丘 陵、山地的疏林地带,特别是林缘或沟谷的灌草丛中晨、昏活动、三五成群,食青草、嫩枝、树皮等。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全长多为5-7cm,直径2-2.5cm。基部较粗,顶端渐细,先端钝。全体布满灰褐色茸毛,茸体有纵棱,质坚硬,断面有细孔。气腥,微臭,味咸。

显微鉴别,组织特征,毛茸密集,基部略作膨大,表皮层颗粒细胞较大,略密;真皮层外侧乳头呈波浪状突起;内侧有圆形小血管较大;骨小梁间隙略密,多为娈曲长分枝状;骨陷窝内侧外侧均较密,比较规则环绕骨小梁间隙,似层状排列,单个呈长多角形,如砂晶状,直径大至8μm,骨小管不明。

化学成分饱的茸及角,含大量骨胶原(collagen),肽类(peptide),氨基酸(amino acids),硫酸软风素(chondroitin sulfate),及钙、磷、铁、镁、铜等。尚有报道含有锌、铅、镉、铬,这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

鉴别理化鉴别,紫外光谱,取本品粉末1g,用95%乙醇加热提取,趁热过滤,滤液在日本岛津UF-265FW紫外分光亮度仪上测定吸收波长,在波长200.8nm、250.6nm处有最大吸收峰。

性味味甘;咸;性温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主虚劳赢弱;腰膝酸软;筋骨疼痛;阳痿;不孕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冲,每次3g,每日9g;中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阳虚阳亢者禁服。

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应用同鹿茸,功效稍逊。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凤眼果壳

    《中药大辞典》:凤眼果壳药材名称凤眼果壳拼音Fènɡ Yǎn Guǒ Ké英文名风眼果荚(《岭南采药录》),苹婆壳(《广东中药》Ⅱ)。出处《广东中药》Ⅱ来源为梧桐科植物苹婆的果壳。

  • 三钻七

    药材名称三钻七拼音Sān Zuàn Qī别名三钻风、甘姜、香丽木、山胡椒来源樟科钓樟属植物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 Blume,以树皮入药。四季可采,多用鲜品或晒干用。性

  • 仙半夏

    药材名称仙半夏拼音Xiān Bàn Xià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半夏浸渍甘草等药汁后的制成品。制法取生半夏100斤入缸内,加入清水浸漂3天,每天换水2次,滤去水,用明矾末25斤,加

  • 斑竹花

    药材名称斑竹花拼音Bān Zhú Huā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猩红热,用斑竹花二两,煎水服。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药大辞典》:蟹药材名称蟹拼音Xiè别名郭索(《太玄经》),蛫(《说文》),蜅(《广雅》),蜅觜(《玉篇》),螃蟹(《蟹谱》),毛蟹、稻蟹(《医林纂要》),垪钳(《陆川本草》)。出处《本经

  • 蚺蛇肉

    《中药大辞典》:蚺蛇肉药材名称蚺蛇肉拼音Rán Shé Ròu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肉。原形态蟒蛇,又名:蟒、王蛇(《尔雅》),南蛇、埋头蛇(《纲目》),

  • 棱枝槲寄生

    药材名称棱枝槲寄生拼音Lénɡ Zhī Hú Jì Shēnɡ别名枫木寄生、万寿木寄生、柿寄生、樟木寄生、梨寄生(《广西药植名录》),青刚栎寄生(《海南植物志》),桑寄生

  • 杜鹃花根

    《中药大辞典》:杜鹃花根药材名称杜鹃花根拼音Dù Juān Huā Gēn别名翻山虎、搜山虎(汪连仕《采药书》)。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

  • 长节耳草

    药材名称长节耳草别名黑头草、小绣球、一扫光来源茜草科长节耳草Hedyotis uncinella Hook. et Arn.[Oldenlandia uncinella (Hook. et Arn.)

  • 白三七根

    药材名称白三七根拼音Bái Sān Qī Gēn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景天科植物碗豆七的根。性味味苦涩,性凉。功能主治理气,收涩,消肿。治痢疾,腹泻,喉炎,劳伤,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用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