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熊掌

熊掌

《全国中草药汇编》:熊掌

药材名称熊掌

拼音Xiónɡ Zhǎnɡ

来源食肉目熊科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 Cuvier);马熊Ursus pruinosus Blyth;棕熊Ursus arctos L.,以四肢的掌入药。

生境分部东北、西南。

炮制将熊掌外用湿泥包裹,用火烧至干燥时,剥去泥土及去毛,水浸切碎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除风湿,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

用法用量1~2只。

注意内热有外感者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熊掌

药材名称熊掌

拼音Xiónɡ Zhǎnɡ

别名熊蹯(《五传》)。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熊科动物黑熊棕熊足掌。捕得熊后,将足掌砍下,糊以泥土,挂起晾干或用微火烘干,干燥后,去净泥土。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熊胆"条。

生境分部主产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

性状熊掌多连皮带毛,前掌较短小,长15~20厘米,后掌较长,约20~30厘米。前掌较宽。掌心均呈黑色,具厚实干枯的肉垫,肉垫表面无毛。趾5个,各趾都有弯曲的利爪;足趾间及掌的背面,密生黑色或棕褐色的细毛。有腥气。以宽大、厚实、身干、气腥而不臭者为佳。

化学成分干燥熊掌含脂肪43.90%,粗蛋白质55.23%,总氮8.83%,灰分0.94%;蛋白质水解产生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脯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羟基缬氨酸等。

炮制浸泡后,切碎用。

性味①《医林纂要》:"甘咸,温。"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辛,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可御风寒,益气力。"

②《医林纂要》:"滋补气血,祛风去痹,续绝除伤。"

③《四川中药志》:"能除风湿,健脾胃。治脾胃虚弱,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熊掌

药材名称熊掌

拼音Xiónɡ Zhǎnɡ

英文名Bear Paw

别名熊蹯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熊科动物黑熊和棕熊的足掌。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2.Ursus arcto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将足掌剁下,糊以泥土,挂起晾干,或用微火烘干,干燥后,去净泥土,保存。

原形态1.黑熊,体形较大,长1.5-1.7m,体重约150kg。头部宽圆。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小;耳较长且被有长毛,伸出头顶两侧。颈部短粗,两侧毛特别长。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较一致漆黑色,有光泽。四肢粗健,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后足跖垫亦宽大且肥厚,前宽后窄,内侧中部无毛间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颌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

2.棕熊,体形较大,长约2m,重200-300kg。头阔而圆,吻部较长鼻也较阔,其端裸出,略侧扁。耳小,能动,内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壮,尾短。四肢粗壮,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长于后足。爪侧扁而弯曲,呈暗褐色。全身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棕黄色或棕红色。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树洞中,有冬眠习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适移现象。白天活动,视觉较差,善爬树,熊游泳力强。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

2.栖息于广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习性,杂食以植物为主。

资源分布:1.分布极广泛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及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东北及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熊常多连皮带毛,肖掌较小,长15-20cm;后掌较长,长20-30cm。前掌较宽。掌心均呈黑色,具厚实干枯的肉垫,肉垫表面无毛。掌底系由若干个质地致密且较坚硬的圆柱体所构成。趾5个,各趾都有弯曲的利爪;足趾间及掌 的背面密生黑色或棕褐色的细毛。气腥而不臭。

化学成分干燥熊掌含脂肪43.90%,粗蛋白质55.23%,总氮8.83%,灰分0.94%;蛋白质水解产生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酪氨酸(tyrosine)、组氨酸(histidine)、脯氨酸(proline)、精氨酸(argin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羟基缬氨酸(hydroxyvaline)等。

炮制取原药材,去净杂质,洗净,阴干。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胃;补气血;祛风湿。主脾胃虚弱;诸虚劳损;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30-60g。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可御风寒,益气力。

2.《医林纂要》:滋补气血,祛风去痹,续绝除伤。

3.《四川中药志》:能除风湿,健脾胃。治脾胃虚弱,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水牛尾

    《中药大辞典》:水牛尾药材名称水牛尾拼音Shuǐ Niú Wěi出处《食医心镜》来源牛科动物水牛的尾巴。功能主治《食医心镜》:"主水气大腹浮肿,小便涩少:水牛尾条,洗去毛,细切作腊

  • 小花五味子藤

    药材名称小花五味子藤拼音Xiǎo Huā Wǔ Wèi Zǐ Ténɡ别名香石藤、大伸筋、铁骨散、小密细藤、接筋藤、黄袍小血藤、满山香[云南]来源为木篮科北五味子属植物小花五味子Schisandra

  • 长盖铁线蕨

    药材名称长盖铁线蕨拼音Chánɡ Gài Tiě Xiàn Jué英文名Fimbriate Maidenhair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铁线蕨科植物长盖铁线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

  • 拔毒散

    《全国中草药汇编》:拔毒散药材名称拔毒散拼音Bá Dú Sàn别名小黄药、小迷马桩、迷马桩棵、小克麻、巴掌叶、肯麻尖来源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四川黄花稔Sida szechu

  • 眼子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眼子菜药材名称眼子菜拼音Yǎn Zǐ Cài别名水案板、水板凳、金梳子草、地黄瓜、压水草来源眼子菜科眼子菜属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 A.

  • 红花岩黄芪

    药材名称红花岩黄芪拼音Hónɡ Huā Yán Huánɡ Qí英文名root of Multijugate Sweetvetch.别名红黄芪、黄芪。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来源药材基源

  • 铁苋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苋菜药材名称铁苋菜拼音Tiě Xiàn Cài别名人苋、血见愁、海蚌含珠、撮斗装珍珠、叶里含珠、野麻草来源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

  • 乌灵参

    药材名称乌灵参拼音Wū Línɡ Shēn别名乌苓参、雷震子、乌丽参、鸡(土从)蛋、地炭棍、鸡茯苓出处本品未见本草记载。清代《灌县志》称:“乌苓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空窟中,当雷震时必转

  • 假刺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假刺藤药材名称假刺藤别名乌肺叶来源紫金牛科假刺藤Embelia scandens (Lour.) Mez,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淡、涩,平。有小毒。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敛肺

  • 王瓜子

    《中药大辞典》:王瓜子药材名称王瓜子拼音Wánɡ Guā Zǐ别名赤雹子(《本草衍义》),马雹儿子(《濒湖集简方》),土瓜仁(《本草汇言》)。出处《药性论》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王瓜的种子。秋季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