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海浮石

海浮石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浮石

药材名称海浮石

拼音Hǎi Fú Shí

别名浮石浮海石、浮水石、海石花

来源药材分海浮石石花两类。海浮石为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所形成的石块;石花为胞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或瘤苔虫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的干燥骨骼海浮石全年可采,自海中捞出,拣净晒干。石花夏秋自海中捞出,清水洗去盐质及泥沙,晒干。

性味咸、寒。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肺热咳嗽,痰稠色黄,咯血,支气管炎,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3~5钱。

备注(1)山东烟台产一种小海石,为海滨石灰。系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钙等盐类围绕贝壳、贝壳碎片或其他砂砾等质点沉积而成。呈不规则块状。直径1~2厘米,表面凹凸不平,光滑,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空洞而无细孔。质实体重,断面灰白色,无臭、味淡。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此外含有少量海水中所含的其他盐类。上海产者较大,直径2~4厘米,多圆形突起,断面可见层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海浮石

药材名称海浮石

拼音Hǎi Fú Shí

别名水花(《本草拾遗》),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东医宝鉴》),浮海石(《玉楸药解》),浮水石(《医林纂要》),羊肚石(《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本草从新

来源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胳

浮石: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

②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胳:6~10月间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洗去盐质及泥砂,晒干。

原形态浮石(《千金方》)

非晶质。一般为白色、浅灰色,偶而呈浅红色。具有标准的多孔构造,形似蛀窠,有时具管状构造。表面暗淡或具丝绢光泽。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为火山喷发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质构成,偶含少量结晶质矿物。

】①脊突苔虫

固着生活的水生群体动物。雌雄同体。群体常呈树枝状。个体很小,为囊状。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形成群体之骨胳。体前端有口,口缘有马蹄状的突起,其上生多数触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肛门亦在体之前端。

常附着于海滨岩礁上。分布我国南方沿海各地。

②瘤苔虫

与上种近似,群体呈肿瘤状,淡黄褐色。

常附着于海藻、柳珊瑚、岩石上。分布同上。

性状浮石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租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者为佳。

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

石花(《本草衍义》)

为脊突苔虫或瘤苔虫的骨胳,㈠脊突苔虫骨胳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2~5厘米。灰白色或灰黄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3~5毫米,直径约2毫米,先端多折断,少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味微咸。㈡瘤苔虫的骨胳为不规则块状,直径1~3厘米,多为碎块。表面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而较粗,直径约4毫米。先端钝圆,极少折断。气味同上。

产浙江、福建、广东。

化学成分浮石化学组成有颇大的出入。一般是由铝、钾、钠的硅酸盐所成,亦即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类似玻璃组成的矿物。因多采自海水,则亦可能含有氯、镁等海水中存在的物质。

石花主要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镁,铁及酸不溶物质。

炮制海浮石:洗净晒干,碾碎。煅海浮石:取净海浮石置沙罐内,置炉火中煅透,取出,放凉,碾碎。

性味咸,寒。

①《本草拾遗》:"平,无毒。"

②朱震亨:"咸。"

③《纲目》:"大寒。"

归经入肺、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肾。"

功能主治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

①陶弘景:"止咳。"

②《本草拾遗》:"主渴。"

③《日华子本草》:"止渴,治淋,杀野兽毒。"

④《本草衍义》:"水飞,治目中翳。"

⑤朱震亨:"清金降火,消积块,化老痰。"

⑥《纲目》:"消瘿瘤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

⑦《本草正》:"消食,消热痰,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软坚癥,利水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飞点眼。

注意虚寒咳嗽忌服。

本草从新》:"多服损人血气"

复方①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②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海浮石、飞滑石杏仁各四钱,薄荷二钱,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百部煎汤调下。(《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

③治血淋,小便涩痛: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生甘草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④治石淋:浮石,使满一手,下筛,以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

⑤治小肠气,茎缩囊肿;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木通、灯心、赤茯苓麦门冬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⑥治诸疝:海石、香附。为末,生姜汁调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

⑦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许。上细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本事方》)

⑧治渴疾饮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蝉壳(去头、足)各等分。上细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时候。(《本事方》神效散)

⑨治疔疮,发背,恶疮:白浮石半两,没药二钱。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济方》耆老丹)

⑩治耳底有脓:海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一字。上为细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济方没药散)

⑾治疳疮久不愈:海浮石(烧红醋淬数次)、金银花。上海石二停,金银花一停,同为细末。每服二钱半,如签茶一般,日用二服。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儒门事亲》)

各家论述①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

②《纲目》:"浮石,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白土茯苓

    药材名称白土茯苓拼音Bái Tǔ Fú Línɡ别名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铁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terosmilax j

  • 铁拳头

    药材名称铁拳头拼音Tiě Quán Tou别名铁菱角、四角薄茶、溪薄荷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长管香茶菜的根、叶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longituba(Miq.)Hara[

  • 岩扫把

    《中药大辞典》:岩扫把药材名称岩扫把拼音Yán Sǎo Bǎ别名水香草、连钱草《广西药植名录》),倒地掐(《药学学报》11:748.1965),龙眼草(《贵州草药》)。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

  • 野苦瓜

    药材名称野苦瓜拼音Yě Kǔ Guā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短序栝楼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osanthes bauiensis Gagnep.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切段晒

  • 秋子梨

    药材名称秋子梨别名沙果梨、花盖梨、酸梨来源蔷薇科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以叶、果实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华北、西北。功能主治果实:解热祛痰。治肺热,咳嗽,痰多。叶:利水。

  • 狐肠

    《中药大辞典》:狐肠药材名称狐肠拼音Hú Chánɡ出处《别录》来源为犬科动物狐的肠。功能主治《陆川本草》:"止痛。治心胃气痛。"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研末,1~

  • 赤火绳

    《全国中草药汇编》:赤火绳药材名称赤火绳拼音Chì Huǒ Shénɡ别名火绳树、接骨丹、火素树来源梧桐科赤火绳Eriolaena malvacea (Levl.)Hand.-Ma

  • 山百足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百足药材名称山百足别名小球子草、小叶球子草、入地蜈蚣、过界蜈蚣、石蜈蚣、过岭蜈蚣、上山蜈蚣来源百合科山百足Peliosanthes minor Yamamoto,以根状茎及根入药

  • 飘拂草

    《中药大辞典》:飘拂草药材名称飘拂草拼音Piāo Fú Cǎo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莎草科植物两歧飘拂草的全草。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变异极大,秃净或稍被柔毛。茎细,高25~50厘米,在花序

  • 细叶十大功劳

    药材名称细叶十大功劳拼音Xì Yè Shí Dà Gōnɡ Láo英文名Folium Mahoniae别名木黄连、竹叶黄连来源为小檗科植物细叶十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