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山枝仁

山枝仁

药材名称山枝仁

拼音Shān Zhī Rén

别名芭豆、崖花子(《中国树木分类学》),榨木仁(《四川中药志》),土连翘广枝仁(《常用中草药配方》)。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种子。秋后采摘果实,晒干,击破果壳,取出种仁再晒干。

原形态光叶海桐,又名:山饭树、山枝、山枝茶、山海桐。

常绿小乔木。上部枝条有时轮生,全体无毛。单叶互生;形状差异很大,一般呈倒卵状长椭圆形及倒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3.5厘米,两面光滑,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呈楔形,边缘略呈波状,上面绿色,下面稍淡,中肋突出明显;叶柄长5~10毫米。花黄色,生于小枝顶端,成伞房花序,通常6~13朵;花直径约7毫米;花梗长10~15毫米,表面光滑;花萼基部联合,5裂,裂片广卵形,表面光滑,边缘有毛;花瓣5,较萼长3倍;雄蕊5,与花瓣互生;子房常为3室。蒴果,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5厘米,3瓣裂,种子多数深红色。花期4月。果熟期9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山枝根)、叶(一朵云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林间阴湿地。分布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主产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颗粒状,为不规则的微下凹的多面体,棱面大小各不相同,径约3~7毫米。外表呈棕色或红紫色,少敷呈棕褐色,光滑。质坚硬,不易粉碎,内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气。以颗粒饱满、色红、香味浓、无果柄果壳等掺杂者为佳。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涩,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肺,脾。大肠三经。"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止渴。治虚热心烦,口渴咽痛,泻痢后重,倦怠乏力。

《四川中药志》:"清热,止泻,收敛。治咽痛,下利后重,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复方①治虚热口渴:土连翘果实五钱。水煎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②治咽痛:山枝仁、桔梗甘草射干,水煎服。

③治腹鸣水泻:山枝仁、茯苓泽泻厚朴陈皮猪苓,水煎服。

④治下痢后重:山枝仁、藿香厚朴葛根、苍龙、陈皮白芍,水煎服。(②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蓼子草

    《中药大辞典》:蓼子草药材名称蓼子草拼音Liǎo Zǐ Cǎo别名小毛蓼(《种子植物名称》),小蓼子草、红蓼子(《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蓼科植物细刺毛蓼的全草及根。开花期间采收。原形

  • 月季花根

    《中药大辞典》:月季花根药材名称月季花根拼音Yuè Jì Huā Gēn别名月月开根(《分类草药性》),月月红根(《贵州草药》)。出处《闽东本草》来源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的根,冬季采挖

  • 山黄麻

    药材名称山黄麻别名山麻木、九层麻、麻桐树、山角麻、山王麻来源榆科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 (L.) Blume,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化学

  • 豇豆根

    《中药大辞典》:豇豆根药材名称豇豆根拼音Jiānɡ Dòu Gēn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根。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消食治食积,脾胃虚弱,淋浊,痔血,疔疮。①《滇南本草》:"

  • 臭柏

    《中药大辞典》:臭柏药材名称臭柏拼音Chòu Bǎi别名新疆圆柏、双子柏(《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阿尔叉、霍宁-阿尔茨(蒙名)。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叶、球果。

  • 变蛋

    药材名称变蛋拼音Pí Dàn别名皮蛋(《随息居饮食谱》),彩蛋、松花蛋(江苏)。出处《医林纂要》来源为鸭蛋用石灰、草灰、盐等腌制而成。性味《医林篆要》:"味辛涩甘咸,寒。

  • 石草鞋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草鞋药材名称石草鞋拼音Shí Cǎo Xié别名铁草鞋、铁足板来源萝藦科香花球兰Hoya lyi Levl.,以叶入药。生境分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辛

  • 广西九里香

    药材名称广西九里香拼音Guǎnɡ Xī Jiǔ Lǐ Xiānɡ英文名root or leaf of Kwangsi Jasminorange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广西

  • 鸢油

    《中药大辞典》:鸢油药材名称鸢油拼音Yuān Yóu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鹰科动物鸢的脂肪油。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鸢脚爪"条。功能主治鸢油和烟油,搽癞子。摘录《中药大辞典

  • 鸱鸺

    《中药大辞典》:鸱鸺药材名称鸱鸺拼音Chī Xiū别名怪鸱(《尔雅》),钩鵅(《本草拾遗》),大头鹰(《便民食疗》),角鸱、毂辘鹰、鵋鶀、呼咵鹰、夜食鹰(《纲目》),猫头鹰(《本经逢原》),鬼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