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小九头狮子草

小九头狮子草

药材名称小九头狮子草

拼音Xiǎo Jiǔ Tóu Shī Zi Cǎo

别名绣球藤;铁线牡丹、小九股牛、回龙草、白木通、细木通

来源药材基源:毛茛铁线莲,草质或半灌木状藤本,长0.5-4m。根短而粗壮,本质,表面棕黑色,内面淡黄色。茎基部常四飘然形,上部六棱形,微被柔毛或近无毛。基生叶有3-5小叶,叶柄长7-10cm;茎生叶对生,常为三出复叶,叶柄长3-7cm;小叶片薄纸质或亚革质,卵圆形或近圆形,长4-6cm,宽2-4cm,先端钝圆或钝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常3裂,两面被疏柔毛,叶脉在下面凸起;小叶柄短,长1-2cm。聚伞花序腋生,1-3休花,花梗长2-4cm,基部有1对叶状苞片;花两性;钏状,直径1.5cm;萼绒毛,两面微有柔毛,外面脉纹上有2-4条凸起的翅;花瓣无;雄蕊多数,与萼片近等长,花丝被长柔毛,花药线形,无毛,药隔背面被毛;心皮多数,比雄蕊稍短,被毛。瘦果纹锤形,长3-4mm,宽2mm,两面凸起,棕红色,被短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状,长1.5-2cm。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matis peterae Hand.Mazz.[C.gouriana Roxb. Var. Finetii Rehd.et Wils].

采收和储藏:条季采集,洗净切碎,晒干。

原形态分布于广西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西北部。

生境分部生于海拔500-3000m山坡、沟边、林下或灌木丛中。

性状性状鉴别,根圆锥形,表面棕黑色,有皱纹,断面淡黄色,木质部占大部分,质较硬。茎藤缠绕或成段,上端草质,绿色或枯绿色,具纵棱6条;下部茎木质化,棕褐我以或棕色,质较硬,具纵棱4条。叶多为三出得叶,对生,具长柄;小叶片卵圆形,先端钝尖,基部楔形,叶缘有不规则的锯齿;小叶柄长1-2cm,薄纸质,较脆易破碎。可见腋生的聚伞花序。气微,味微辛、苦。

性味味苦;淡;微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祛瘀通络。主疮痈疖肿;乳腺炎;水肿;小便不利;癃闭;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外洗。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红蒿枝

    《中药大辞典》:红蒿枝药材名称红蒿枝拼音Hónɡ Hāo Zhī别名小红蒿(《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杯菊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原形态一年生直

  • 大叶贯众

    药材名称大叶贯众拼音Dà Yè Guàn Zhònɡ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楔型大羽贯众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rtomium macrophyllum Tagawa f.muticum(

  • 菊花黄连

    药材名称菊花黄连拼音Jú Huā Huánɡ Lián别名土黄连、鸡爪连(《广西中药志》)。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罂粟科植物深山黄堇的根。春季采挖,切除地上部分,洗净

  • 天王七

    《中药大辞典》:天王七药材名称天王七拼音Tiān Wánɡ Qī别名五转七、白暴七、鸡爪七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忍冬科植物羽裂莛子藨的根。秋末采挖。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7

  • 驱虫斑鸠菊

    药材名称驱虫斑鸠菊拼音Qū Chónɡ Bān Jiū Jú英文名stem of Anthelmintic Ironweed别名野茴香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的果实。

  • 麻鱼骨

    药材名称麻鱼骨拼音Má Yú Gǔ英文名cheilo-fish bone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厚唇重唇鱼的骨骼。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iptychus(Gymnod

  • 白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皮药材名称白皮拼音Bái Pí别名牛千斤来源卫矛科白皮Euonymus tengyuehensis W. W. Smith,以皮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淡,平

  • 小鸦葱

    药材名称小鸦葱拼音Xiǎo Yā Cōnɡ别名鸦葱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矮鸦葱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orZonera subacaulis (Regel) Lipsch.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挖

  • 杜父鱼

    药材名称杜父鱼拼音Dù Fù Yú英文名Artedius;Cottus;Sculpin别名四鲶鲈、渡父鱼、舩矴鱼、伏念鱼出处始载于《临海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杜父鱼科动物松江鲈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酸浆根

    《中药大辞典》:酸浆根药材名称酸浆根拼音Suān Jiānɡ Gēn出处《蜀本草》来源为茄科植物酸浆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酸浆"条。化学成分含生物碱3α-巴豆酰氧托烷。性味①《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