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寒喘逆

风寒喘逆

病证名。指风寒郁于肌表,壅于肺脏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喘症论》:“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脉浮缓为风,浮紧为寒,六脉俱浮,表有风寒,六脉沉数,寒郁为热。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风气胜者,散风解表,宜防风泻白散防风桔梗汤等方;寒气胜者,用小青龙汤三拗汤麻黄定喘汤等方;如寒郁化热,兼有呕吐者,可用干葛竹茹汤平胃散加减。参见喘证风寒外束喘条。

猜你喜欢

  • 瘀血发黄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卷五。即蓄血发黄。《证治汇补》卷三:“瘀血发黄,喜忘如狂,溺清,便黑。”《张氏医通·杂门》:“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大便不利,脉稍实而不甚弱者,桃核承气汤

  • 巫方

    【介绍】:见巫妨条。

  • 湿泻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

  • 腰膝注痛

    证名。见《本草纲目》卷四。指腰痛连及膝部之症。多因肾亏风湿侵袭所致。宜用独活寄生汤、牛兔丸、海桐皮酒等方。

  • 胃水

    病证名。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因胃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由胃失和降,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因而导致脾不散精津,水津内阻而成。临床特征为浮肿,小便闭涩。治宜健胃利水。用胃苓汤。

  • 糯秫

    出《新修本草》。即秫米,详该条。

  • 来气

    运气术语。指六气中,应该及时到来之气。《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 眼唇蛔虫征

    望诊巩膜可见蓝点,下唇部粘膜有散在、白色半透明的颗粒突起。这些征象,可作为蛔虫病诊断的参考。

  • 正风

    指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亦称正气。《灵枢·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 局方至宝丹

    见《温病条辨》卷一。即至宝丹,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