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隐疹

隐疹

病名。出《素问·四时逆从论》。又名风搔瘾疹、风疹块。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肤腠理而发;或由于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则成块成片,剧烈瘙痒,时隐时现。如疹色红赤,灼热舌红、脉浮数者,属风热;疹色淡白、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属风寒;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为气血亏虚。风热者,内服消风散;风寒者内服荆防败毒散;日久反复发作气血虚弱者,服当归饮子加减。外用香樟木或蚕砂,1~2两,煎汤熏洗,或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相当于荨麻疹。

猜你喜欢

  • 下合穴

    指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根据“合治

  • 连肾发

    病名。即下搭手。见该条。

  • 北庭砂

    出《四声本草》。为硇砂之别名,详该条。

  • 忪(zhōng 中)悸

    即心悸怔忡。《证治要诀》卷九:“忪悸者,本无所惊,常心忪而自悸。”详心悸、怔忡条。

  • 产后四字真言

    古人总结产后调养的四件注意事项。出清·袁于江《生生宝录》。一曰静,二曰淡(咸伤肾后而绝产,酸伤肝行步艰难,煎炒厚味伤脾),三曰乐(乐则血气易和),四曰坐(使血不上攻)。

  • 运脾

    治法。用燥湿健脾的药物,加强脾的运化功能以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证见脘痞腹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口淡而粘,头昏身倦、大便溏薄,或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腻,脉濡等。常用苍术、厚朴、佩兰、藿香、白蔻仁、

  • 形体

    人体身形和体质。观察身体的肥瘦、形态特征和体质强弱,对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 瘀,瘀积。通常指血液停滞。参血瘀条。

  • 祖先口述

    藏医学著作,一译《祖先口诫》(藏音《美布协隆》)。十六世纪藏医学家舒卡·洛珠给布所著。其内容主要是对《四部医典》中的三部,即“根本医典”、“论说医典”及“后续医典”的注释。作者根据个人长期从事临床工作

  • 舌出

    病证名。出《伤寒论》。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伸出口外不收,肿胀多涎,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因热病后阴液伤,而热未尽,症见舌伸长吐出口外,无力收缩,舌起裂纹,治宜养阴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