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汗

阴汗

证名。①指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二妙散俱效。阴囊湿者,以炉甘石煅过扑之,密陀僧亦佳。”《兰室秘藏》用清震汤固真汤治阴汗,两丸如冰,前阴痿弱,小便黄,余沥臊臭,亦属湿热之症。有因肝肾亏损,湿热下乘者。《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白芍。《奇效良方》卷四十五:“前阴如冰冷,并阴汗,两脚痿软无力。”宜补肝汤。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②多汗之属阴证者,常汗出而冷。《景岳全书·杂证谟》:“阴汗者,冷汗也。”多由阳衰阴盛所致。治以益气温阳为主,选用人参建中汤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参冷汗条。

猜你喜欢

  • 白睛溢血

    眼科病证。见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眼科学讲义》。即色似胭脂证。详该条。

  • 夹挤分骨法

    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用手指相对夹挤两骨间隙,使靠拢之骨折段的间隙分开,按单骨折对位即可。适用于双骨(如尺桡骨、胫腓骨、掌骨、跖骨)干部骨折发生相互靠拢移位者。

  • 热胀

    病证名。胀病之一。《兰室秘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伤酒湿面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胀亦是热胀。”《证治汇补·胀满章》:“热胀宜清,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因湿

  • 两头根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 五套丸

    即丁香五套丸,见该条。

  • 泥丸脂

    道家称耵聍为泥丸脂。《黄庭内景经》:“脑神精根字泥丸。”因道家语称脑为泥丸,而耵聍为脑的脂液。

  • 病涎

    六涎之一。指寒邪热毒损伤脏腑,其气结涩凝滞而成。因涎与滞气相交,多发为疼痛。

  • 风湿腹胀

    证名。指感受风湿,脾胃失调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风湿腹胀之症,发热身重,不能转侧,一身尽痛,心腹胀满,外连头面,此风湿腹胀之症也。”治宜祛风化湿为主。胸前饱满重者,防风平胃散主之;身热恶风重

  • 麻疹阐注

    书名。4卷。清·张霞谿撰。刊于1840年。本书卷1~2系将《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的(麻)疹门作了补充注释。卷3~4为附采诸家麻(疹)后证治,引述各书中有关麻疹的合并症、后遗症等内容。现有《珍本医书

  • 肝咳

    病证名。①指咳则两胁痛,甚则不可以转动者。《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治用小柴胡汤、泻青各半汤、枳壳煮散加减。参肝经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诸病源候论·咳嗽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