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虚恶寒

阳虚恶寒

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其症必兼踡卧,足冷,濈濈自汗,两尺沉细。”《景岳全书·杂证谟》:“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水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阳虚生寒也。治宜温补元气,其微者宜五君子煎理阴煎六气煎、温胃饮寿脾煎之类择而用之。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医碥·恶寒》:“阳虚则恶寒也,治宜姜、附、参、芪之类助阳固表。”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猜你喜欢

  • 太极子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马槟榔之别名,详该条。

  • 砭针

    即砭石。出《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注“砭针者,砭石是也。”

  • 伤湿

    受湿邪所伤而发病。分外感湿邪、湿浊内阻肠胃。参湿气条。

  • 七癥

    指七种癥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癥瘕证治》:“夫癥者,坚也,坚则难破。……然七癥八瘕之名,经论亦不详出。虽有蛟龙、鱼、鳖、肉、发、虱、米等七证,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患耳。”《东医宝鉴·杂病篇》:

  • 痞硬

    痞,气隔塞不通;硬,自觉胀满发硬。一般指胃脘部胀满不适,如有硬物堵塞的自觉症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 孙卓三

    【介绍】:明代医生。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北)人。精于医术,治病多用土法,有良效,在当地闻名。

  • 喉风针诀

    喉科治疗技术名称。见《重楼玉钥》卷下。喉风诸证,常因脏腑经络受风热邪毒,风热相搏致气血滞涩不行,而风痰得以上冲咽喉变生种喉风。宜以针法开导经络,通利气机,使邪热外达,则风痰自解、热邪外出。或配以汤药。

  • 通瞳

    证名。指瞳神极度散大之证。见《银海精微》:“通者,黄仁水轮皆黑,似无黄仁,瞳人水散,似无瞳人,此黄仁与瞳人通混不分,号曰通瞳。”属瞳神散大。参见该条。

  • 清凉至宝散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六号剥象方。薄荷、地骨皮、牡丹皮、焦栀子、玄参、天花粉各等分,细辛量加倍。水煎服。治痧热。

  • 快药

    指泻下作用峻烈的药物,如大黄、巴豆之类。《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病脉证治》:“肺痿之病,……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