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

指热极似寒的一种反常表现。病的本质属热,因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透,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或服寒药不纳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等反映热盛本质的证候。《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气太盛,阴气不得相荣也。不相荣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阴于外,故曰阳盛格阴也。”

猜你喜欢

  • 底耳

    病证名。五般聤耳之一。耳内腥臭,多由澡浴水入耳中,水湿停留,搏于气血,酝酿成热所致。治法见伍耳条。

  • 撮空理线

    指患者神识不清,两手向空抓物,同时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犹如理线之状。系病情危重,邪盛正虚,或元气将脱的表现。《温疫论·补泻兼施》:“证本应下,耽迟失治,或为缓药因循,火邪壅闭,耗气搏血,精神殆尽,邪火

  • 平气散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青皮(去白)、鸡心槟榔各三钱,大黄七钱,陈皮(去白)五钱,白牵牛子(半生,半炒,取头末)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煎汤调下。治湿热而致的腹胀喘满,大小便涩滞。

  • 潠(xùn 训)

    外治法之一。喷洒。古代以冷水濆浴使病人降温的方法。《伤寒论·太阳病篇》:“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

  • 阳邪风证

    证名。指内外障之有额板、眉棱骨部疼痛之表现者。见《证治准绳·杂病》。“额板眉棱骨痛也……元气弱者,则有内证(指内障)之患;若兼火者,则有外证(指外障)之病。”(《张氏医通》卷八)。多种内外障眼疾均可出

  • 利后虚羸

    病证名。下利而致体虚消瘦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肠胃虚弱,受风冷则下利,利断之后,脾胃尚虚,谷气犹少,不能营气血,故虚羸也。”多见于婴儿素体脾胃虚弱,营养不良,气血亏虚者。症见下痢黄白粘胨,

  • 丁桐皮

    见《四川中药志》。为刺楸树皮之别名,详该条。

  • 穿踝疽

    病名。即发于踝关节的附骨疽。《外科正宗》卷四:“穿踝疽,乃足三阴湿热下流停滞而成。初起内踝肿痛,痛彻骨底,举动艰辛,甚则窜及外踝通肿。有头者属阳,易破;无头者属阴,难溃。此二者初起寒热交作,宜服荆防败

  • 章吉老

    【介绍】:见章迪条。

  • 旱荷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窝儿七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