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

亦称阳明经证。《伤寒辨证·六经证治》:“传至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宜升麻葛根汤。此证有在经在府之别。如目痛,鼻干,微恶寒,身热,脉浮洪,病在经也。”阳明经病又有在标在本说。在标宜辛凉解肌,在本宜清热保津。《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其证目痛、鼻干、不眠、头额痛、身微热、恶寒,此是阳明经之标病,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肌;如身热,烦渴欲饮水,汗出恶热者,此阳明经本病也,当清解邪热。”《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阳明主里,内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经病府之分。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治阳明经病,则以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或以白虎汤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汤和之,随其证而施之可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荆芥赤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本方即治阳明经标病,若见身热、烦渴、汗出恶热者,宜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参见阳明病阳明腑病条。

猜你喜欢

  • 耵聍

    (níng宁)又名耵耳,俗称耳垢。乃耳孔泌出液体与进入耳中之尘垢结成。大量耵聍堵塞,则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灵枢·厥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 长髎

    见禾髎条。

  • 阴生于阳

    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所谓“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人体来说,阴所代

  • 方中行

    【介绍】:见方有执条。

  • 殳(shū 书)珪

    【介绍】:明代医生。字廷肃。魏塘(今浙江嘉善)人。精于医术和针灸,治病有良效。将医术传给外孙女婿钱萼,钱萼也以医术闻名。

  • 巽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命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即风廓。详该条。

  • 王大纶

    【介绍】:明代医家。字怡冈。崇川(今上海松江)人。世医出身悉心研究大小方脉,尤擅幼科。觅古探今,积以岁月,成《痘疹心法》、《婴童类萃》等,合为《王氏家抄》。其所用方药,多有参考之价值。

  • 海金沙藤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海金沙草,详该条。

  • 五轮

    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的合称。五轮与五脏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联系。《河间六书》:“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肉轮指上下眼皮(胞睑)部位,属脾,脾主肌肉,与胃相表里,故其疾患多与脾

  • 水针疗法

    又称针注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局部注射麻醉药物者,则称穴位封闭疗法。是指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入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兼备针刺和注射药物的作用。临床操作时,在选取的穴位上,按肌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