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内经》十二脉之一。浮疾脉象。《诊家正眼》:“曰躁者,且浮且疾也。”②手足躁动或躁狂的症状。③证名。指身体躁动、躁急,或手足扰动不宁。有阳躁、阴躁之分。阳躁因火热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痱,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支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卫生宝鉴·补遗》:“躁为躁愦,皆为热证。”阴躁多因阴火炎上或阴盛格阳所致。《医碥》卷四:“躁者,手足扰动不宁也,……肾火为阴火,炎则躁。”《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外热身躁曰躁,故躁者,并身外热躁也,……外热属无根之火,其原本于寒。”《类证治裁·烦躁》:“若不烦而躁,欲卧泥水中,但饮水不得入口者,此为阴盛格阳。”可选用附子理中汤、附子四逆汤等方。参见烦躁、阴躁、阳躁条。

猜你喜欢

  • 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见伤寒论后条辨条。

  • 时禁

    指受四时阴阳升降规律的制约而在治疗用药方面的时令季节禁忌。《脾胃论》卷上:“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春夏阳气升发,故不宜用下法;秋

  • 痘疹科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明代始独立设科,参见十三科条。

  • 红石根

    见《辽宁经济植物志》。为紫草之别名,详该条。

  • 脏象学说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人体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

  • 下脱

    脱证之一。《张氏医通·脱》:“下脱者,多缘房劳伤精。其人翕翕少气,不能饮食,大便滑泄无度,小便清利倍常,或梦寐走泄,昼夜遗精,或精血并脱,不能自主。”

  • 热涎

    六涎之一。指劳伤精气,髓海空虚,虚热内生,灼液而成的痰涎。《史载之方》:“脏腑骨槽,虚热转盛,其涎所积,隔在中焦,因其肾脏之虚寒,邪气与热涎相交,发为疼痛。”

  • ①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由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又称水谷之精、后天之精。《灵枢·大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散则视歧。

  • 吉灶丹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小儿丹毒之一。系足太阳膀胱经风热所致。证见丹从头额向脑发展,红热肿痛不已,浑身作热。治宜防风通圣散加减,外用紫荆散调搽,或赤小豆末调搽。

  • 香樟子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即樟树子。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