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BL。《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小指外侧。”本经自内眼角(睛明)起始,上向额部(神庭),在头顶与督脉相会(百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入颅,联系脑,回出来从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着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由此深入,沿脊柱两侧的肌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通过臀部,进入膝腘窝中(委中)。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后项向下,自肩胛内缘,直至肩胛下面,挟着脊柱向下,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后面下行,在腘窝中与前支经脉会合。由此合而下行,通过腓肠肌内,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至阴)。脉气由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顶头痛目痛目黄,泪出,鼻衄,痔疾,疟疾癫狂,项、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脚部疼痛,足小趾不用等(图79)。

图79

猜你喜欢

  • 胸胁

    即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的统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两侧自胸以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 保元大成汤

    《疡医大全》卷九方。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药、黄芪、熟附子、山茱萸、砂仁、五味子、陈皮、木香、炙甘草。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溃疡元气素虚,精神怯弱,或脓水出多,神无所主,以致睡卧昏倦,手冷身凉

  • 佛手香橼

    见《闽书》。为佛手柑之别名,详该条。

  • 水火相济

    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与火的生克关系,来比喻心火与肾水、肾阴与肾阳的相互关系。互相协调,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相济;互相失调称不济。参见水火不济、心肾不交、水亏火旺各条。

  • 咽白喉

    病证名。白喉假膜位于咽部者,初起常在一侧扁桃体,继而迅速扩展到咽峡部和悬雍垂。常兼有发热,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和轻度咽痛等症。治法详白喉条。亦可用抗白喉合剂。

  • 四肢疼痛

    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诸风》。多因风寒湿邪外袭,或痰火壅塞经络所致。疼痛部位有固定与游走的不同。《诸病源候论·四肢痛无常处候》:“四肢痛无常处者,手足支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其痛处不肿,色亦不异,

  • 祛风定志汤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防风、炒酸枣仁、人参、当归各一钱,远志一钱二分,橘红、菖蒲、天南星(泡)、茯苓各八分,羌活、炙甘草各五分,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治心虚惊悸,不能言。

  • 黄庭外景经

    古典气功专著。一般认为本书由西晋魏华存所传。《云笈七签》中务成子注本分为上、中、下三部,七言韵文计197句,1379字。本书以“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惔无为何思虑”为长寿核心,同时以黄庭为人身根本之所系,

  • 喉风

    病名。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泛指咽喉多种疾患。《喉科心法》卷上:“考古称喉症,总其名曰喉风。”多因风热搏结于外,火毒炽盛于内,肺失清肃,火动痰生,痰火邪毒停聚咽喉所致。《喉风论》卷上:“无言喉风者

  • 霍石斛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石斛之处方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