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败酱草

败酱草

药材名称败酱草

拼音Bài Jiànɡ Cǎo

别名黄花败酱、龙芽败酱、黄花龙牙

来源本品为败酱草科植物黄花龙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败酱(苦斋)P. villosa (Thunb.) Juss.,以根状茎全草入药。根春秋季节采挖,去掉茎叶洗净,晒干。全草夏秋采割,洗净晒干。

炮制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辛、苦,凉。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用法用量0.5~1两,鲜全草2~4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2)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猜你喜欢

  • 蓝圆鲹

    药材名称蓝圆鲹拼音Lán Yuán Shēn别名池鱼、棍子、黄尾来源药材基源:为鲹科动物蓝圆鲹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 et Schlegel

  • 白尼参

    药材名称白尼参拼音Bái Ní Sh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海参科动物蛇目白尼参及图纹白尼参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hadschia argus Jaeger2.Bohadschia marm

  • 田螺

    《全国中草药汇编》:田螺药材名称田螺拼音Tián Luó别名大田螺来源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田螺科田螺Viviparus chinensis (Gray),以外壳、肉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

  • 朴松实

    《全国中草药汇编》:朴松实药材名称朴松实拼音Pǔ Sōnɡ Shí别名松墨、洮和冷杉、蒲松实、太白冷杉来源松科冷杉属植物四川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的球果。夏季采摘,

  • 豆角柴

    《中药大辞典》:豆角柴药材名称豆角柴拼音Dòu Jiǎo Chái出处《贵州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西南杭子梢的根。夏、秋采收。原形态灌木,高1~3米。小枝有棱,被贴生绢毛。3出复叶;

  • 朱砂草

    《中药大辞典》:朱砂草药材名称朱砂草拼音Zhū Shā Cǎo别名反背红(《贵阳民间药草》),叶下红、红青菜(《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阳民间药草》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血盆草的全草。全年可采。原形态多年

  • 白线蛇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线蛇药材名称白线蛇拼音Bái Xiàn Shé别名黄脊游蛇、白脊蛇、黄脊蛇、白蛇来源有鳞目游蛇科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Pete

  • 两面青

    《全国中草药汇编》:两面青药材名称两面青拼音Liǎnɡ Miàn Qīnɡ别名甲满来源紫金牛科两面青Maesa indica (Roxb.)A. DC.,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微苦,

  • 藕粉

    药材名称藕粉拼音óu Fěn别名藕澄粉(《本草求原》)。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睡莲种植物莲的肥厚根茎-藕加工制成的淀粉。性味《医林纂要》:"甘咸,平。"功能主治益血,止血

  • 蔓胡颓子叶

    《中药大辞典》:蔓胡颓子叶药材名称蔓胡颓子叶拼音Màn Hú Tuí Zǐ Yè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蔓胡颓子的枝叶。全年可采。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