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厥

血厥

厥证之一。①指郁冒。多由热升风动引起。《普济本事方》卷七:“郁冒,亦名血厥。”《类证治裁·厥症》:“郁厥亦血厥症,平居无疾,忽默默无知,目闭口噤,恶闻人声,移时方寤,由热升风动,郁冒而厥,妇人多有之。羚羊角散。”②指因失血过多致厥者。《医林绳墨·厥》:“有血厥者,因而吐衄过多,上竭下厥,先致足冷,有如水洗,冷过腰膝,入腹即死,此血竭而作厥也。皆由阳气妄行于上、阴血无所依附,气血相离,不居本位,宁有不死之理乎。必须急用大蒜捣烂,敷于涌泉,或以热手频擦脚心,次用二陈汤,加参、术、当归、炒黑干姜之类。此药劫剂,不可多服,但欲其阳复血止耳。”《赤水玄珠·厥证门》:“有吐衄不知人而厥者,此血厥也。治之无论其脉,急用芎归养荣汤十全大补汤,或独参汤以投之。”亦可由血逆引起。《景岳全书·厥逆》:“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逆皆能厥也。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血随之而脱,故致卒仆暴死。宜先掐人中,或烧醋炭以收其气,急用人参一二两,煎汤灌之,但使气不尽脱,必渐苏矣。”又:“血逆者,即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谓,又曰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之类也。夫血因气逆,必须先理其气,气行则血无不行也,宜通瘀煎化肝煎之类。”

猜你喜欢

  • 虚劳

    病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又作虚痨。包括气血、脏腑等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症和某些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候的疾病(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后世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尸劳(

  • 肋疽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夹荧疽。由肝经火毒郁怒结聚而成。生于两胁肋骨间,初起肿块如梅李,渐大如碗,色紫暗或焮红,肿痛连及肩肘,脓溃稠粘者顺,溃出清水者逆。相当于肋骨结核、肋骨骨髓炎等。治宜清热解

  • 同化

    运气术语。指属于同类而化合。参见运气同化条。

  • 哑门

    经穴名。代号DU15。《素问·气穴论》名瘖门,《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别名舌横、舌厌。属督脉。督脉、阳维之会。位于项正中线,入发际0.5寸,适当第一、二颈椎棘突之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

  • 针灸节要

    见针灸素难要旨条。

  • 蘩露

    出《尔雅》。为落葵之别名,详该条。

  • 上痞

    证名。指上焦闭寒不通所致的痞证。《华氏中藏经·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宜用桑白皮、槟榔、木通、大黄、黄芩

  • 硬下疳

    杨梅疮早期特征之一。由交媾不洁,染毒而发。多见于冠状沟、包皮内面、宫颈和大阴唇等处。通常单发,初起为浸润性丘疹,焮肿光亮,逐渐增大。破后溃烂,腥而无脓,周围略隆起,中心凹陷,硬如软骨。一般无痒痛等自觉

  • 名医类案

    书名。12卷。明·江瓘编辑,其子应宿增补。成书于1552年。后经清乾隆年间魏之琇等重校,即今流通本。全书集录明以前历代名医治案,按病证分类编纂。分205门,包括急慢性传染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外、妇、儿科

  • 交经缪刺

    即缪刺。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