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蔊菜

蔊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蔊菜

药材名称蔊菜

拼音Hǎn Cài

别名野菜子、铁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

来源十字花科蔊菜属植物蔊菜Rorippa montana (Wall.) Small或剪刀草Rorippa indica (L.) Hiern.,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

性味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咳,利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1~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蔊菜不能和黄荆叶同用,否则引起肢体麻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蔊菜

药材名称蔊菜

拼音Hǎn Cài

别名辣米菜(《纲目》),野油菜(《分类草药性》),塘葛菜(《岭南采药录》),干油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石豇豆(《贵阳民间药草》),鸡肉菜、田葛菜(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江剪刀草、野雪里蕻、野芥草、野菜花(《上海常用中草药》),山芥菜、独根菜、山萝卜、金丝荚(《福建中草药》)。

出处《纲目》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全草。5~7月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直立或卧伏地面。茎下部的叶长椭圆形,或作羽状分裂,上部的叶较少分裂或不分裂,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花小,排列成总状花序,花梗长约0.5厘米;萼片4,开展,基部等宽,背部先端略带褐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基部狭窄;雄蕊6枚,4强;心皮2,花柱1,柱头不分裂。长角果线形,长约2.5厘米,隔膜薄而透明,具短柄,无小苞片,有种子2列。种子小,极多,卵状,褐色。花期5~9月,边开花,边结果。

生境分部野生于荒地、路旁及田园中。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全草均含蔊菜素。

药理作用①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蔊菜素60毫克/公斤没有止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家兔口服有祛痰作用(酚红法)。

②抗菌作用

用平板双倍稀释法最终浓度为每毫升5毫克时,对4株肺炎球菌及4株流感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毒性家兔每天灌胃60毫克/公斤,共10天,心电图及外观检查均未见毒性反应。

性味辛,凉。

①《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

②《贵阳民间药草》:"辛,凉,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辛,无毒。"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活血,通经。治感冒,热咳,咽痛,麻疹不易透发,风湿关节炎,黄疸,水肿,疔肿,经闭,跌打损伤。

①《本草拾遗》:"去冷气,腹内久寒,饮食不消,令人能食。"

②《纲目》:"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

③《分类草药性》:"治刀砍斧伤,烂疮,生肌,嚼涂。"

④《岭南采药录》:"和生鱼煎汤服之,能去骨中之热。"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汤火伤。"

⑥《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疔毒;内服通气血。治妇女乳病,并治咳嗽,黄疸。"

⑦《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疮,疔疮,痈肿。"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凉血解毒。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失音;肺热咳嗽,咳血;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水肿。"

⑨《福建中草药》:"疏风透表,理气和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杨,0.5~1两(鲜者1~2两)。外用:捣敷。

注意《上海常用中草药》:"本品不能与黄荆叶同用,同用则使人肢体麻木。"

复方①治风寒感冒:蔊菜一至二两,葱白三至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热咳:野油菜一两五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头目眩晕:野油菜(嫩的)切碎调鸡蛋,用油炒食。(《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胃脘痛:干蔊菜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关节风湿痛:鲜蔊菜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干血痨:每天用蔊菜一两,酌加红糖。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⑦治麻疹不透:鲜蔊菜全草,一至二岁每次一两,二岁以上每次二两。捣汁,调食盐少许,开水冲服。

⑧治鼻窦炎:鲜蔊菜适量。和雄黄少许捣烂,塞鼻腔内。

⑨治蛇头疔:鲜蔊菜和三黄末(中成药)捣烂外敷,或调鸭蛋清外敷。(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⑩治疔疮,痈肿:野油菜,捣烂敷患处。

⑾治漆疮:鲜野油菜,捣汁外搽。

⑿治蛇伤:野油菜一两五钱,小火草一两。煎水服;外用偷油婆(蟑螂)、小火草雄黄、野油菜捣烂敷患处。(⑩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⒀治跌打肿痛:鲜蔊菜二至四两。热酒冲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从蔊菜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蔊菜素内服,每日200~300毫克,10天治疗100例,20天治疗98例。前者有效率为80%,临床控制率为4%,显效率为21%;后者有效率为90%,临床控制率为8%,显效率为41%。实践表明本品祛痰作用明显,其次是止咳、平喘,较蔊菜水煎剂(3两/日)疗效为高,副作用也明显降低。治程中可有口干、胃部不适、头晕等反应,但均轻微短暂,不影响服药。

备注此外,同属植物印度蔊菜与蔊菜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植物体较为坚挺,茎下部的叶羽裂较多。常与蔊菜同等使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蔊菜

药材名称蔊菜

拼音Hǎn Cài

英文名Indian Rorippa Herb

别名辣米菜、野油菜、塘葛菜、干油菜、石豇豆鸡肉菜、田葛菜、江剪刀草、野雪里蕻、野芥草、野菜花、山芥菜、独根菜、山萝卜、金丝荚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本草纲目拾遗》:《字林》云,蔊、辛菜,南人食之,去冷气。

2.《纲目》:蔊菜,生南地,田园间小草也。冬月布地丛生,长二、三寸,柔梗细叶,二月开细花,黄色,结细角长一、二分,角内有细子。南人连根叶拔而食之,味极辛辣,呼为辣米菜。沙地生者尤伶仃。

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和无瓣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orippa indica(L.)Hiern[Sisymbrium indicum L.]2.Rorippa dubia (Pers.)Hara[R.montana (Wall.)Small]

采收和储藏:5-7月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1.蔊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较粗壮,高20-50cm,无毛或具疏毛。茎单一或分枝,直立斜升。叶形多变化,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通常大头羽状分裂,长4-10cm,宽1.5-2cm,顶裂片大,边缘具不规则牙齿,侧裂片1-3对,上部叶片宽披针形或匙形,具短柄或耳状抱茎,边缘具疏齿。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开花时花序轴逐渐向上延伸,花小,多数;萼片4,直立,浅黄色而微带黄绿色,光滑无毛,灾区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4mm,先端内凹;花瓣4,鲜黄色,宽匙形或长倒卵形,长2.5-4mm,全缘,基部具有短而细的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约3mm,短雄蕊长约2.5mm;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2.5-3mm,花柱短粗,柱头略膨大,顶部扁平。长角果线状圆柱形,较短而粗壮,长1-2cm,直立或稍弯曲,成熟时果瓣隆起。种子每室2行,多数,淡褐色,宽椭圆形,近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角形,长0.5-0.7mm,表面有凹陷的大网纹。花期4-5月(8-9月偶有开花),花后果实渐次成熟。

2.无瓣蔊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植株光滑无毛,较柔弱。茎直立或呈铺散状分枝。叶抽薄;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具长柄,叶柄长3-5cm,两侧具窄翼;叶片常为大头羽状分裂,长柄,叶柄长3-5cm,顶裂片大,宽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具大小不整齐钝锯齿,侧裂片1-3对,宽披针形或长椭圆形,由上至下渐小;茎上部宽披针形或长卵形,长3-6cm,宽1.5-2.5cm,边缘具不整齐锯齿或近全缘,基部具短柄或无柄。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开花后,花序渐延长;花无瓣或偶有退化的花瓣;萼片4,淡黄绿色,披针形,先端微带紫色并内凹,长2.5-3mm,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约3mm,短雄蕊长约2.5mm;雌蕊1,子房圆柱形,花柱不明显,柱头盘状。长角果细圆柱形,细长而直,长1.5-3cm;果瓣近扁平,光滑或稀有柔毛。种子每室1行,淡褐色,细小,多数,宽椭圆形、长方形或方形或不规则多角形。表面有小疣点及细网纹。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3700m间的山坡路旁、山谷、河边潮湿地、园圃、田野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显微鉴定:1.印度蔊菜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扁平长方形;角质层外缘细波状。皮层由5-12列大小不一的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外方纤维单个散在或1-2列节向排列;木质部导管束由纤维切向连接成环。髓部宽广,同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

2.叶表面观:表皮细胞长多角形、类长方形、类方形或长条形,垂周壁平直或稍弯曲,微现连珠状增厚;下表皮气孔较多,不等式或不定式,可见2-3个气孔聚集,具共同的副卫细胞。本品以色绿、带花果者为佳。

化学成分1.蔊菜,全草含蔊菜素(rorifone),有机酸、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生物碱。

2.无瓣蔊菜,全草含蔊菜素、蔊菜酰胺(rorifamide)。

药理作用1.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蔊菜素60mg/kg没有止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家兔口服有祛痰作用(酚红法)。抗菌作用用平板双倍稀释法最终浓度为每ml5mg时,对4株肺炎球菌及4株流感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有祛痰作用。用平板稀释,5mg/ml浓度对肺炎球菌及流感均有抑制作用。

2.毒性:对小鼠灌胃的LD50为402.3mg/kg;给兔60mg/kg灌胃,共10天,心电图检查或外观观察,均未见毒性反应。

3.降压作用:印度蔊草根水提物有降压作用:动物血管灌流试验1:100000可使血管扩张,而1:10000则使血管收缩。

毒性毒性家兔每天灌胃60mg/kg,共10天,心电图及外观检查均未见毒性反应。

鉴别薄层层析:取本品10g,加水100ml,煮沸15min,滤过。滤液浓缩至约0.5ml加无水乙醇2ml溶解后滤过,滤液于蒸发皿中蒸干,加少许氯仿溶解后供点样,以蔊菜素氯仿溶液为对照,在硅胶G板上,分别点样品液及对照品溶液适量,以醋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后晾干,置碘蒸气中或喷碘化铋钾试剂,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有相同的红棕色斑点。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解表散寒;活血解毒;利湿退黄。主咳嗽痰喘;感冒发热;麻疹透发不畅;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疔疮痈肿;漆疮;经闭;跌打损伤;黄疸;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或捣绞汁服。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①治风寒感冒:蔊菜一至二两,葱白三至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②治热咳:野油菜一两五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③治头目眩晕:野油菜(嫩的)切碎调鸡蛋,用油炒食。(《贵阳民间药草》)④治胃院痛:干蔊菜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⑤治关节风湿痛:鲜蔊菜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⑥治干血痨:每天用蔊菜一两,酌加红糖。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⑦治麻疹不透:鲜蔊菜全草,一至二岁每次一两,二岁以上每次二两。捣汁,调食盐少许,开水冲服。⑧治鼻窦炎:鲜蔊菜适量。和雄黄少许捣烂,塞鼻腔内。⑨治蛇头疔:鲜蔊菜和三黄末(中成药)捣烂外敷,或调鸭蛋清外敷。(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⑩治疔疮,痈肿:野油菜,捣烂敷患处。(11)治漆疮:鲜野油菜,捣汁外搽。(12)治蛇伤:野油菜一两五钱,小火草一两。煎水服;外用偷油婆(蟑螂)、小火草雄黄、野油菜捣烂敷患处。(⑩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13)治跌打肿痛:鲜蔊菜二至四两。热酒冲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去冷气,腹内久寒,饮食不消,令人能食。

2.《纲目》: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

3.《分类草药性》:治刀砍斧伤,烂疮,生肌,嚼涂。

4.《岭南采药录》:和生鱼煎汤服之,能去骨中之热。

5.《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汤火伤。

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疔毒;内服通气血。治妇女乳病,并治咳嗽,黄疸。

7.《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疮,疔疮,痈肿。

8.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凉血解毒。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失音;肺热咳嗽,咳血;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水肿。

9.《福建中草药》:疏风透表,理气和胃。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从蔊菜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蔊菜素(Rorifone)内服,每日200-300mg,10天治疗100例,20天治疗98例。前者有效率为80%,临床控制率为4%,显效率为21%;后者有效率为90%,临床控制率为 8%,显效率为41%。实践表明本品祛痰作用明显,其次是止咳、平喘,较蔊菜水煎剂(3两/日)疗效为高,副作用也明显降低。治程中可有口干、胃部不适、头晕等反应,但均轻微短暂,不影响服药。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马桑

    药材名称马桑拼音Mǎ Sānɡ别名马鞍子、水马桑、千年红、紫桑、野马桑、红马桑、醉鱼儿、闹鱼儿、四联树、黑果果、黑虎大王、黑龙须、乌龙须[根名]来源马桑科马桑属植物马桑Coriaria sinica

  • 啄木鸟

    《全国中草药汇编》:啄木鸟药材名称啄木鸟拼音Zhuó Mù Niǎo别名斑啄木鸟、木冠子、啄树雀、棕腹啄木鸟来源?形目啄木鸟科大斑啄木鸟Dendrocops major (L.);

  • 高山金挖耳

    药材名称高山金挖耳拼音Gāo Shān Jīn Wā ěr别名挖耳子草来源菊科高山金挖耳Carpesium lipskyi C. Wink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性味苦

  • 黄总花草

    药材名称黄总花草别名管仲、小地榆、黄地榆来源蔷薇科黄总花草Spenceria ramalana Trim.,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四川、云南、西藏。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解毒消炎,收敛止血。主治久痢,水

  • 棱子芹

    药材名称棱子芹拼音Lénɡ Zǐ Qín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棱子芹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urospermum camtschaticum Hoffm.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晒干。原形

  • 豺皮樟

    《全国中草药汇编》:豺皮樟药材名称豺皮樟拼音Chái Pí Zhānɡ别名大灰木、百叶仔、白柴、香叶子来源樟科黄肉楠属(六驳属)植物豺皮黄肉楠Actinodaphne chinen

  • 台湾厚壳树

    药材名称台湾厚壳树别名岭南白莲茶来源紫草科台湾厚壳树Ehretia taiwaniana Nakai,以树皮、木心材入药。生境分部台湾、广西。性味木心材:甘、咸,平。树皮:苦,平。功能主治木心材:破瘀

  • 槲皮

    《中药大辞典》:槲皮药材名称槲皮拼音Hú Pí别名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出处《唐本草》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原形态槲树(《纲目》),又名:朴

  • 大腹皮

    《中国药典》:大腹皮药材名称大腹皮拼音Dà Fù Pí英文名PERICARPIUM ARECAE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

  • 大钱麻

    药材名称大钱麻拼音Dà Qián Má别名梗麻、掌叶蝎子草、红活麻、大钱麻、大前麻、虎麻、禾麻、火麻、前麻、钱麻、荨麻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大蝎子草的全草及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irar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