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部位名。《伤科补要》卷二:“凡人手指有三骱。”即指关节。
证名。肺藏魄,肺经之汗称为魄汗。《素问·生气通天论》马莳注:“肺经内主藏魄,外主皮毛,故所出之汗,亦可谓之魄汗也。”一说魄白古通,魄汗即白汗。参见白汗条。
十二经及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各有一个郄穴,即孔最(肺)、温溜(大肠)、梁丘(胃)、地机(脾)、阴郄(心)、养老(小肠)、金门(膀胱)、水泉(肾)、郄门(心包)、会宗(三焦)、外丘(胆)、中都(肝)、
【介绍】:元末针灸医家。字瑞庵。兰溪(今属浙江)人。名医王开之子,承父业,精针灸,屡游三吴,医名大振。与父合注窦汉卿《铜人针灸密语》。又撰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记述经验取穴效方,并编为歌括。文
病证名。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卷二:“妊娠呕吐不已,数月不思饮食,精神如常,非恶阻,名子翻胃症。”
①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即初生不啼。详该条。②初生儿肛门有膜闭塞的畸形。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五:“有闷脐生者,儿粪门有一膜,闭住其气,故不能出声。”宜手术治疗。
儿科著作。又名《活幼心法大全》。明·聂尚恒撰。9卷。刊于1616年。卷1~6为痘科,对痘疹的病原及其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症状及治法,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并提出了有关痘疹的学术见解;卷7是作者治痘疹的医案
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七。即胞衣。详该条。
即大肠气虚,多兼脾虚证候。症见久泻,完谷不化,粪便色淡不臭,肠鸣,脱肛等。治以健脾补气,辅以固涩。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六。诸骨(鸡、鱼、猪等骨)因饮食不慎而鲠于咽喉,或误入食道或气道。症见咽喉刺痛不已,吞咽困难,甚或唾液和食物中混有鲜血呕出;若疼痛加剧、发热恶寒者,则系合并感染。若异物误入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