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膝阳关

膝阳关

经穴名,代号GB33。出《针灸甲乙经》,原名阳关。《千金要方》名关阳。《针灸大全》名足阳关。近称膝阳关。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膝外侧,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之边缘处。另说在阳陵泉穴上5寸(《千金翼方》)、2寸(《针灸资生经》);“在膝眼旁一寸”(《针灸集成》)。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和膝上外侧动、静脉。主治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膝关节炎,下肢瘫痪等。直刺0.5~1寸。艾条灸5~10分钟。

猜你喜欢

  • 窗聋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天窗。见该条。

  • 水飞

    中药炮制法之一。是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与水共研细,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的粉末。多用于矿物药的加工,如飞炉甘石。

  • 泻痧

    痧证之。指痧症水泻不止者。《痧症全书》卷中:“泻痧,水泻不计遍数,不可下,又不可止涩,惟分理阴阳,用五苓散去桂,白术换苍术,加车前、木通之类。若由慢痧变来,但宜治痧,则泻自止。”

  • 清暑利湿

    治疗夏季暑湿病的基本方法。暑多挟湿,故清暑常须利湿。症见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者,用六一散、薏苡竹叶散。

  • 南竹子

    见《广西中药志》。为南天竹子之简称,详该条。

  • 脾合肉

    五脏与五体相合,脾主要合于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五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自汗

    证名。①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②指清醒时不因劳动而常自出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

  • 脐下悸

    证名。指脐下悸动不安。常为奔豚证的征兆。多因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本义》:“脐下者,膀胱之位也。肾属

  • 谭道文

    【生卒】:1874~1961【介绍】:土家族眼科医家。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益乡人。擅长眼科。积行医60余年之经验,撰成眼科方剂专著《草庐拙》4卷(1959年),载方170多首,处方用药均有独到之处。

  • 鼷穴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针灸逢源》作鼠穴。即承泣穴,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