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瘅

脾瘅

病名。出《素问·奇病论》。指过食甘肥所致,口中发甜的病证。日久遂成消渴。《圣济总录》卷四十五:“内经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上溢故也。”《张氏医通·口》:“口甘。经云,有病口甘者,此五脏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俱属土中湿热,脾津上乘,久之必发痈疽,须断厚味气脑。服三黄汤加兰叶、白芍、生地,燥渴甚者,为肾虚,日服加减八味丸,可保无虞。”参见中消条。

猜你喜欢

  • 素灵类纂约注

    见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条。

  • 五音之一。脾音宫,其音沉宏雄壮,大而和缓。

  • 一物独活汤

    《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小品方》方。独活三两。水煎,或水、酒各半两煎服。治产后中风体虚者。

  • 热入血分

    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热入血分是温热病入血的深重阶段,容易消耗阴血和迫血妄行。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神志昏迷,躁扰不安或抽搐。而以斑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温热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 膻中发疽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膻中疽。见该条。

  • 野茄

    见《本草纲目》。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 暗痫

    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名暗风。遇阴暗地即发生的痫证。小儿气血怯嫩,而肝热较旺,易挟痰涎上犯心神,阴暗之地,小儿常至惊恐,故容易发作。其症特点,每至阴暗地即僵卧,气乱不省人事,手足动弹战掉,

  • 大运

    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即“中运”,详该条。

  • 痘疹全集

    见冯氏锦囊秘录条。

  • 美骨

    言骨骼强劲。《灵枢·论痛》:“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