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疸

胎疸

病证名。指新生儿出现的黄疸。又名胎黄。《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在胎,其母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幼科铁镜》:“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溺赤。”治宜清热化湿,用茵陈蒿汤加味。亦有少数小儿,先天元气不足脾气虚弱,寒湿不化,面色暗黄无泽,肢冷便溏。治宜温脾化湿,用理中汤加茵陈蒿。

猜你喜欢

  • 土杜仲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即藤杜仲,详该条。

  • 山野烟

    见《云南中草药》。为三分三之别名,详该条。

  • 蛊疰痢

    古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即蛊注痢,详该条。

  • 蜡花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蜡梅花之简称,详该条。

  • 飞阳之脉

    ①指足太阳之别。《素问·刺腰痛论》:“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张志聪注:“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②指阴维脉。王冰注:“飞阳之脉,是阴维之脉也,去内踝上同身寸之

  • 鼻干无涕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七卷。肺气通于鼻主于涕,若肺脏有热,则津液干燥,所以鼻干无涕。如口干烦躁,夜卧不安者,宜木通散(木通、麦门冬、升麻、知母、犀角、甘草、杏仁、栀子仁)。

  • 竹林寺女科秘书

    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竹林寺僧撰。刊于1795年。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 睾囊

    即阴囊。《寓意草》:“少腹有疝……,坠入睾囊甚易。”

  • 同名经配穴法

    配穴方法之一。指手、足同名称经脉所属穴位上下配合使用。如《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是手、足太阴经相配;“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为手、足少阴经同用等。

  • 溢阴

    阴邪积聚而弥漫于内的脉象。《灵枢·终始》:“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参见内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