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证名。简称哮。见《医学正传·哮喘》。指发作性痰鸣气急的疾患。《医宗必读》卷九:“别有哮证,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食,或因积火薰蒸,病根深久,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黄水芋草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金·刘完素撰于1186年。3卷。系作者于晚年总结其临床心得之作。其书上卷9篇,总论医理,广泛阐述有关养生、诊法、病机、本草理论等问题,共9篇。中、下卷23篇分述内科杂病、妇产、小儿等科多种常见病
十三鬼穴之一。出《针灸大成》。即劳宫穴。参鬼路条。
病名。即劳碌喉风。详该条。
推拿手法名。见《诸病源候论·风冷候》。是对活动功能障碍的关节帮助其屈曲的一类手法,多用于上、下肢关节。
书名。又名《胎产金针》。2卷(又有3卷及4卷本)。清·陈笏庵撰。刊于1796年。书中共载胎前34症,临产4症,产后47症,并记述难产救治调护各法(其中产后部分与傅青主(产后编》的内容,文字大致相同),
病名。明·汪机《外科理例》卷六:“热油汤火伤,皮烂肉大痛,冷霜散:煅牡蛎、寒水石、明朴硝、青黛各一两,轻粉一钱,桐油二钱。水二钱,以桃柳枝不住搅成膏,再以水溶涂之。
开肺气而利水湿的方法。适用于咳嗽气喘而兼有水肿者。患者浮肿在上半身和面部严重,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脉浮滑。可用麻黄、苏叶、浮萍、茯苓皮、杏仁、桑白皮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