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①胀病之一。一名胀。出《素问·脉要精微论》。《仁斋直指方·胀证》:“七情郁结,气道壅塞,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体肿大,四肢瘦削,是为气胀。”气虚、气热、气寒亦可致气胀。《医碥·肿胀》:“因于气
见《本草纲目》。为扁豆之别名,详该条。
解剖名称。泛指咽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多因饮啖辛热,或复呕吐咯伤,致咽系干枯之所为也。”
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即鬼灯笼,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廉夫。东阳(今浙江东阳)人。著有《食物本草》二卷、《丹溪纂要》二卷。他在医学思想上,推崇朱丹溪。《丹溪纂要》一书,是他对朱丹溪著述通过学习体会而予以注释。
病证名。《经效产宝·续编》:“产后四肢虚肿者如何?答曰:产后败血乘虚停积于五脏,循经流入四肢,留淫入深,回还不得,腐坏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肿。医者不辨,作气治之,凡水气多用导水药极虚之。夫产后既虚,又
【介绍】:宋代针灸医生。籍贯不详。精通针法,善用补泻法治病。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四。即十奇散,见该条。
病名。见《五十二病方·疽》。《灵枢·痈疽》:“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气血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据历代文献记载,宋以前之疽,仅指无头
《魏氏家藏方》卷四方。又名黄芪大补汤。黄芪(蜜炙)、防风、川芎、山茱萸肉、当归(酒浸)、白术(炒)、肉桂(去粗皮)、炙甘草、人参、五味子各一两,白茯苓一两半,熟干地黄一两,肉苁蓉(酒浸)三两。为粗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