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络却

络却

经穴名。代号BL8。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胳却;《医学入门》作络郄。别名强阳脑盖。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5寸,再旁开1.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8寸(《针灸甲乙经》)、或5寸(《备急千金要方》)、或5.3寸(《针灸集成》),再旁开1.5寸处。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眩晕耳鸣青盲内障鼻塞,口,癫狂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猜你喜欢

  • 体针

    通常指相对于耳针、鼻针、头针等局部器官的针刺疗法而言,实即传统的针刺疗法。

  • 泻脾大黄汤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方。大黄(微炒)、炙甘草、黄芩、麦门冬(去心)各一两,枳壳(麸炒)、半夏(汤洗去滑)、陈皮、前胡各半两,赤茯苓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枣大)一块,水煎,去渣服。治脾实胸中

  • 大运转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微倾其腰,两臂伸直,随上体作运转运动,以活动腰部。适用于治疗腰背酸痛等疾患。

  • 头身喜汗

    病证名。指头身经常容易出汗,多见于小儿。《诸病源候论》:“小儿有血气未实者,肤腠则疏,若厚衣温卧,脏腑生热,蒸发腠理,津液泄越,故令头身喜汗也。”治疗可在清脏腑热的基础上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等固表敛汗药

  • 本草问答

    药物学著作。2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乃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所作的问答整理而成。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现

  • 解剖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眼睑。详该条。

  • 指甲草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佛指甲之别名。详该条。

  • 血虚厥

    厥证之一。因血虚所致。多见于失血、崩漏、产后。《赤水玄珠·厥证门》:“因血虚而得者,脉洪大,宜四物汤加酒黄柏、知母。”或用芎归养荣汤等。参见厥证条。

  • 郎中

    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此名称始自宋代,相沿至今。

  • 新生浴儿

    见《奇效良方》。古人认为小儿初生须用五根汤(桃、柳、楝、枚、槐)加白芷,苦参煎汤浴之,若遇气候炎热,则以软绢蘸汤揩拭周身,可以清洁皮肤,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