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

病证名。见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亦名经来发热经病发热。包括经行潮热。指每值经期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症。有外感内伤虚实之分,以内伤居多。《女科经论》引李氏“经行潮热有时为内伤,属于虚;潮热无时,为外感,属于实。”《医宗金鉴》“在经前则为血热之热,经后则为血虚之热。”若因经期感受外邪,表被邪束,邪正交争,营卫失调,症见发热、恶寒、无汗,治宜发散表寒,方用四物汤加麻黄。感受风邪者症见发热恶风自汗,治宜调和营卫,方用四物汤加桂枝。若因热伏冲任冲脉气盛,气火内燔,症见发热面赤口干喜饮,心烦易怒,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方用清经散。若肝郁化火,症见头晕目眩,胸胁乳房胀痛,口苦咽干,治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若阴虚内热,症见午后潮热,盗汗,手足心发热,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加味地骨皮饮。若因气血虚弱,经行气血泄,气血阴阳失调,症见经行或经后低热,动则汗出,神疲肢软,少气懒言。治宜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当归白芍。若因瘀血滞于胞宫,气血瘀阻,营卫不和,症见经来发热,腹痛拒按,治宜活血化瘀清热,方用血府逐瘀汤

猜你喜欢

  • 手心毒

    病证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又名掌心毒、病穿掌、贫子盂、擎珠毒、擎疽、擎珠疽、穿窟、天蛇、穿掌毒、穿掌疽、瘭疽、手心痈、手痈、穿板疔、并与托盘疔互称,或称托盘疽;偏于掌边者,又名穿掌毒、穿埂毒、鹚

  • 皇甫嵩

    【介绍】:明医家。武林(今浙江杭州)人。祖、父皆业医。嵩于习儒之暇,究心医学,搜辑医经方书及诸家本草,考订撷要,著为《本草发明》6卷(1578年)。分专治(某药治某病)、监治(某药监某药)两大法,常用

  • 肩骱落下

    病名。见《伤科大成》。即肩关节脱臼。详肩甲骨出条。

  • 面游风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三。多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胃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初起面目浮肿或发红,痒如虫行。风甚者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湿甚者破流脂水,瘙痒难忍。治疗:风甚者宜凉血消风,服消风散(《医宗

  • 阴囊下横纹

    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位于阴囊下第一横纹之中点处。

  • 广胶

    见《本经逢原》。为黄明胶之别名,详该条。

  • 将军之官

    即肝。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将军之深谋熟虑、勇敢刚决为比喻,故称。急躁善怒或恐惧胆怯,与肝失却正常功能有关。

  • 脱骨丹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金樱根之别名,详该条。

  • 脐粪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婴儿出生后,第一次所排的粪便。一般初生儿于一日内均可排出粪便,呈青绿色,如过时而不解者,多为胎热所致。

  • 季肋

    见《灵枢·经筋》。即季胁,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