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中医术语。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针灸推拿气功等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学术的理论核心。从文献考察,早在二、三千年以前,中国医家已把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已有医方、经脉和《导引图》等多种医书。《黄帝内经》对经络的内容已有比较完整的论述,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已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此后,历代中医文献又不断有所补充和发挥。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祖国医学对经络学说未能作出进一步的认识。近年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积累了许多资料,如经络敏感人的相继发现,证明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探究经络感传的实质已为研究者所瞩目,他如针刺麻醉的成功等,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络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经络实质,迄今还不能从解剖学和组织学上得到形态证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如有人根据一些经络现象不同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布情况而认为经络是一种至今尚未发现的特殊结构;有人以神经通路的某一部分受到阻滞、切断或破坏后,针刺效应和循经感传就相应消失,以及从尸体上观察到多数经穴都分布在神经通路上的特点,认为经络与神经系统关系比较密切;有人则提出淋巴反应系统的理论;还有人认为经络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特殊机能排列在人体局部的投射,由此解释针刺一个穴位能够引起一条感应路线的原因。此外,还有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类传导假说等。还有学者从控制论观点进行解释,将人体看作是一个自动的控制系统,而经络相当于“传导道”,穴位则相当于“发生器”,针灸等刺激相当于“信息源”,经络在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之间传递着控制信号与反馈信号等等。目前,国内有人提出,第三平衡论和整体区域全息论,即经络是一个新的系统,与已知的神经系统共同协作维持体内的平衡调节。都为经络研究提高了良好的思路。

猜你喜欢

  • 同阴之脉

    指足少阳之别。《素问·刺腰痛论》:“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王冰注:“足少阳之别络也,并少阳经上行,去足外踝上同身寸之五分,乃别走厥阴,并经

  • 走火

    气功术语。练功不当而导致的一类失常现象。见偏差条。

  • 白瓜

    出《神农本草经》。为冬瓜之别名,详该条。

  • 柏实

    出《神农本草经》。即柏子仁,详该条。

  • 阳络伤则血外溢

    阳络,指上部、属表的络脉。血外溢,指咯血、鼻血、牙龈出血等。这类出血,多属肺胃阳热炽盛而络脉损伤所致。《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 如圣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胡黄连、炒芜荑、黄连各二两,使君子仁一两,麝香(另研)五分,干蝦蟆(酒熬膏)五枚。为末,用膏和丸,麻子大,二至三岁儿,每服五至七丸,三岁以上每服十至十五丸,不拘时人参煎汤送下。

  • 大风茅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香茅之别名,详该条。

  • 石山医案

    书名。3卷。明·汪机撰,陈桷汇辑。每卷医案略分门类,汪氏认为“徒泥陈言,而不知变,乌足以言医”。治病取各家之长,不拘泥于成方,立论比较倾向于朱震亨。在诊法上重视四诊合参,尤长于脉诊与望诊,案中每多记述

  • 前蹻

    属儿头先露的异常分娩之。清·员从云《产科一得》:“临产儿头偏抵阴前也。”参见偏产条。

  • 腿痛

    证名。指腿部肌肉、筋脉或关节间作痛。《张氏医通·腿痛》:“腿痛亦属六经。……痛有血虚、血寒、寒湿、风湿、湿热流注、阴虚阳虚、肾虚风袭之殊。”因寒者,症见腿痛轻甚,或麻,或肿,恶寒喜暖,宜温散为主,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