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药物学著作。简称《证类本草》。31卷。宋·唐慎微约撰于十一世纪末。1108年(大观二年)刊印时由艾晟补入陈承《本草别说》的内容,称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1116年(政和六年),曹孝忠等重行校刊合并为30卷,称为《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王继先等再次校订增补,名《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32卷。此后又有多种刊本,书名也有变更,但基本内容没有很大改动。本书以《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为基础,总结了北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书中广泛收集了各种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并保存了《神农本草经》以下一些主要本草学著作的文字。其内容:卷1~2为序例,卷3以后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以上又各分上、中、下三品)、有名未用及图经外草类、图经外木蔓类等13类,共1746种(各种刊本的数字略有出入)。由于本书收罗广博,编号、体例谨严,对于药物的别名、药性、主治、产地、采收、炮制、辨析、附方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所附的药图也较精细。现有人民卫生出版社《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本。

猜你喜欢

  • 骆如龙

    【介绍】:清代医家。字潜庵,安徽太平人。专门儿科,注重推拿法,撰有《幼科推拿秘书》(又称《推拿秘书》)一书(1784年刊行)。

  • 阴痫

    病名。①指兼见阴症的痫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冷,不惊瘈,不啼唤,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癎源流》:“阴痫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宜用温补燥湿药。”

  • 花龙骨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龙骨之处方名,详该条。

  • 褚氏遗书

    医论著作。旧题南齐·褚澄编。本书系唐朝人从褚氏槨中发现石刻整理而成。宋嘉泰年间刊行流传。全书共分为受形、本气、平脉、精血、津润、分体、余疾、审微、辨书、问子10篇。内容简短,说理多据《内经》加以阐述发

  • 妊娠口舌生疮

    病证名。病因孕后血聚养胎,血热心火上炎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方用东垣凉膈散(方见妊娠咽喉痛条)。

  • 黑睛

    解剖名。见《银海精微》。又名黑眼、黑珠、黑仁、乌珠、乌轮、乌睛、神珠、青睛。位于眼珠前端正中央,形圆,无色透明。因透见其后内黄仁之黑褐色而得名。凡病变常易失却其透明而致视力障碍。黑睛边缘紧接白睛,二者

  • 掌心疽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五。即涌泉疽。见该条。

  • 巅顶痛

    证名。顶巅痛的别称。《医林绳墨·头痛》:“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锐眥,上额交巅,令人头痛,则曰巅顶痛。”详顶巅痛条。

  • 滞颐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小儿口内流涎,浸渍两颐。脾之液为涎,脾开窍于口,小儿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上蒸于口而致。脾气虚弱者,口角流涎清稀,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气,用益黄散或温脾

  • 血虚发躁

    病证名。指因血虚而致的烦躁。《脾胃论》:“如发热恶热,烦躁,大渴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此血虚发躁。”治宜当归补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