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热炽盛引起的实热证。以胃肠、肝胆实火为常见。其证候表现为高热、头痛、目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饮、烦躁、腹痛拒按、胁痛、便秘,甚或吐血、衄血,或发斑疹,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等。治宜清热泻火为主。
病证名。泄泻重证。《医学传灯》:“脱泻者,水谷皆下,日有百次,不但糟粕泻尽,并肠中所蓄之黄水,俱已竭尽而无余。”急宜止泻固脱。参见紧病、滑泄条。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肘关节后面,鹰嘴突起与桡骨小头间之凹陷处。主治肘关节疾患。直刺0.3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马牙硝、朱砂、龙齿、犀角、黄芩、炙甘草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地黄汁调下。治心黄,心神恍惚,口干烦闷。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①《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抱阳廓即火廓,火廓属心,心与小肠为表里,依附于阳,故又名焉。”②《张氏医通》卷八:“命门之府为火廓,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有齿历蠹者,由骨髓气血不能荣盛,故令牙齿黯黑,谓之历齿。”详牙齿历蠹条。
古病名。又名传尸。《外台秘要·传尸方四首》:“传尸,亦名转注。”详转疰、传尸条。
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又名耳后高骨。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
【介绍】:东汉时期针灸医生。是涪翁的弟子,郭玉的老师。
【介绍】:清代官吏兼医家。善化(今湖南长沙)人。注重验方治病,广求博搜,于道光年间编成《验方新编》,刊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