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
病名。为喉痧的别称。见该条。
病名。为喉痧的别称。见该条。
【介绍】:唐代医家。京兆(今陕西境内)医工,将药物按性味功用分类解释。删去重复,又附以诸药制使畏恶解毒相反相宜者为一类,撰《本草性事类》1卷,佚。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方。即倪涵初治痢第一方,见该条。
见《医门法律》卷六。即茵陈四逆汤,见该条。
①骨名。即尾骨。出《素问·骨空论》。详尾骶骨条。②长强穴别名(见《针灸聚英》)。长强属督脉。位于尾骨尖与肛门联线的中点处。
病名。指有毒飞虫或蠕虫叮咬伤。见《疡科选粹》卷七。伤处迅速红肿痒痛,重者可伴有恶寒发热,面目肿胀。治宜二味拔毒散外敷。余参见蜈蚣咬伤条。
解剖名。见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即黑睛。详该条。
【介绍】:见黄承昊条。
见《四川中药志》。即李核仁,详该条。
东汉医官,约生活于公元一世纪。太医。一日从猎上林苑,暮宿殿门下,寒疝病发,告人以火熨其背。因求火不得,大臣邓训以口嘘背,同辈共嘘,至朝遂愈。
见济生续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