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痛风

痛风

病名。亦有名痛痹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者。《格致余论·痛风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医学准绳六要》:“痛风,即内经痛痹,……古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因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医略六书·痛风》:“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主以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湿痰加南星半夏血瘀桃仁红花湿热苍术黄柏气虚人参黄芪血虚阿胶黄明胶阴虚加生地、龟板;阳虚虎骨鹿茸。”因于寒者,亦可用乌头汤仓公当归汤等方;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千金》犀角汤等方。又因疼痛走注不定,亦有以为即风痹。《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参见历节风寒痹、风痹、白虎历节风条。

猜你喜欢

  • 张宗良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留仙。江苏松江县人。专门喉科有年,采辑有关成方,参以己见,编成《喉科指掌》等书,为近代喉科书籍中流传较广的一种。

  • 小儿健脾丸

    见《中药制剂手册》。人参、炙甘草、砂仁、黄连、桔梗、法半夏各30克,神曲(麸炒)、炒麦芽、炒山楂、炒扁豆、橘皮、山药、莲子各60克,白术(麸炒)、茯苓各9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服一丸,日

  • 萎黄

    病名。见《证治心得》。指皮肤色黄而枯槁不泽者。与黄胖之色黄而微肿不同。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虚证。常兼神疲倦怠,语言低微,畏冷便溏,脉形无力等。治宜培补脾胃,补养气血。若因虫积引起者,当先驱除虫

  • 上盛

    ①人体上部邪气盛。《灵枢·卫气》:“上盛则热痛。”②指人迎脉浮盛的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

  • 见《灵枢·肠胃》。消化道的一部分。有小肠、大肠之分。参见各该条。

  • 北鲜皮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白鲜皮,详该条。

  • 幼幼集成

    儿科著作。6卷。清·陈复正撰。刊于1750年。书中整理辑录了古代儿科学的一些主要内容。卷1论小儿赋禀、诊法、初生儿疾病的防治等;卷2~4分述儿科多种病证(包括内科杂证及外科疮疡),每病除辨证立法外,并

  • 地贯草

    见《广西中药志》。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

  • 目常暮昏

    病证名。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谓至日暮则目视昏朦。属雀目,详该条。

  • 黑疸

    五疸之一。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多因酒疸、女劳疸等日久不愈,肝肾虚衰,瘀浊内阻所致。症见身黄不泽,目青,面额色黑,心中懊憹,肤燥,爪甲不仁,大便黑,膀胱急,足下热,脉浮弱;甚则腹胀,如有水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