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滞下

滞下

痢疾的古称。见《千金要方》卷十五。因痢下脓血粘腻,排便滞涩难下,故名。《景岳全书》卷二十四:“痢疾一证……因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多由湿火、气食积滞所致。《医学入门》卷五:“湿火滞于肠中,故名滞下。”《证治汇补》卷八:“滞下者,谓气食滞下焦。”详痢疾条。

猜你喜欢

  • 冷痫

    病证名。又名冷涎呕吐。指泛吐痰涎,遇冷即发的病症。《证治要诀·诸嗽门》:“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发,俗谓之冷痫。”见冷涎呕吐条。

  • 子燥

    病名。徐大椿《女科旨要》:“肝肾阴亏,相火炎上,不时均令心烦,且亦令人作躁谓之子燥。”即孕悲。参见该条。

  • 痘疹良方

    见医方全书条。

  • 黑瓣黑底舌

    黑苔结瓣,拨开瓣苔,舌底也呈黑色。此为脏腑热极恶候。每兼有高热、烦渴、张口吹气,或腹绞痛,或口噤不言,或卒倒不省人事,或周身发臭难闻等危重症状。急用大剂清热泻火解毒药(见《伤寒舌鉴》)。

  • 痛风肿

    病名。见《医学入门·水肿》。即风肿。详该条。

  • 直肠泄

    病名。即直肠泻。《医宗必读·泄泻》:“直肠泄,食方入口而即下。”详直肠泻条。

  • 脚髓孔

    见足髓孔条。

  • 十四经穴

    穴位分类名。指十四经脉所属的穴位,简称经穴。穴位分经,《黄帝内经》中有分散记述,及至《针灸甲乙经》已较系统,载有双穴300,单穴49,合计349穴。到清代《针灸逢源》,经穴的数字已达361穴。现仍以此

  • 蒋孝琬

    【介绍】:唐代本草家。善于辨别中草药,撰有《加诠杂注本草》。

  • 蟾香散

    即金蟾散第一方,见金蟾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