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它是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所以常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主要有上热下寒与厥热胜复两类情况。上热下寒者,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温下。厥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白药子,详该条。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风热感于心经,或煎炒热物而生。舌下或左右,或正中,形如圆眼,或如枣核,肿疼不堪,言语不能,舌卷紫硬。”治宜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黄连解
病证名。即浊病。因浊病有赤浊、白浊之不同,故又称赤白浊或二浊。赤白浊在古代文献中有指小便浑浊者(如《丹溪心法·赤白浊》),后人名为便浊、溺浊、尿浊;有指阴茎口流浊物而小便不浑浊者(如《证治准绳·赤白浊
《普济本事方》卷一方。熟地黄、蔓荆子各二钱半,山茱萸五钱,炙狗脊、地肤子、白术、炒干漆、炒蛴螬、天雄、车前子各七钱半,萆薢、山药、泽泻、牛膝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次五十丸,空腹临卧温酒
①骨名。又名骭骨。即胫骨。参见骨条。②经外奇穴名。《素问·刺腰痛篇》:“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近代《针灸经外
出《濒湖集简方》。为无患子皮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因足少阳经经气异常而致。《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筋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皆痛,缺盆中肿痛
证名。见《金匮翼·胁痛统论》。多由房劳伤肾,气虚血涩所致。《不居集·胁痛》:“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治宜补肾、培益气血。如大补元煎、小
气功术语。指习炼气功时要排除妄念,使精神内守。《道乡集》:“修道首在止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