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摩腹

猜你喜欢

  • 舒筋法

    理筋手法。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用于脚腕部外伤或其它原因所致的筋肉挛缩,关节强直。以大酒杯粗管,长尺余。用时先坐定,竹管放地上,患足踏于其上,向前后搓滚,日久则见效。

  • 章虚谷

    【介绍】:见章楠条。

  • 洄溪脉学

    书名。原题清·徐灵胎撰。1卷。作者阐析脉位、审象、因形气以定诊等总论内容,分述大、小、清、浊诸脉,冲阳、太谿脉、真脉、孕脉、五脏脉、新病久病、高、章、纲、煠、卑、损、太素脉等。虽非系统之作,但论述简要

  • 孙一奎

    【介绍】:明代医家。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休宁县(今安徽休宁)人。生活于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年),曾学医于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后又到江、浙等地求师。经长期钻研,择善而从,在医理上如对

  • 肉痿

    痿症之一。亦称脾痿。由于脾气热而致肌肉失养,或湿邪困脾,伤及肌肉所致。症见肌肉麻痹不仁,口渴,甚则四肢不能举动等。《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又:“有渐

  • 胎风赤烂

    病证名。《银海精微》谓本证有三:初生时血露入眼,以致眼生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乳儿眼生湿烂,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三者通号胎风赤烂。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

  • 大肠湿热

    指湿热蕴于大肠的病变。常因饮食不节不洁,损伤肠胃,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症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结肠炎、痢疾。治宜清热燥湿。

  • 金扣钮

    见《陆川本草》。又名刺天茄、天茄子、黄水茄、金钮头、小颠茄。为茄科植物紫花茄Solanum indicum L.的根或全草。分布华南、西南地区。苦,寒,有小毒。祛风止痛,消肿散瘀。治头痛,风湿痹痛,胃

  • 疳虫

    疳病病因之一。《太平圣惠方》:“五疳久而不差,则腹内必有虫。其虫状如丝发,或如马尾,多出于腹背及头项上。使儿肌体黄瘦,下利不止。”“又有积疳虫,虫蚀脊膂,身热羸瘦色黄,积中生热,烦渴下利,拍背如鼓鸣,

  • 章门

    经穴名。代号LR13。出《脉经》。别名长平、胁髎、季胁。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八会穴之脏会。位于侧腹部、腋中线直下,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之际;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针灸甲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