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即能远怯近证。详该条。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噤口痧》:“默默不语,语亦无声,形如哑子。此乃痧气壅盛,热痰上升,阻逆气管,故咽喉闭塞而然。治宜先放其痧,审其肺肾脾三经之脉为要。然后推详余经之脉,则知病之所本矣。”方用三香散、
病名。《喉舌备要》:“此症喉内四围红肿,或于腣中左,或于腣中右,单起一片,亦有白膜,黄膜屈曲相缠,缠上者轻,缠下者重。”参见缠喉风。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多因火毒攻目,瘀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壅遏于白睛而成。《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
见《宁夏中草药手册》。为手掌参之简称,详该条。
见麻科合璧条。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又名牙龈胬肉。多由阳明湿热熏蒸所致。症见齿龈间渐生胬肉,致齿牙壅叠不齐。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清胃散、甘露消毒丹、三仁汤、温胆汤等加减。或可用生地黄汁一杯,皂角数片,
《傅青主女科》卷下方。熟地黄、山茱萸(蒸)各五钱,巴戟天(盐水炒)、白术(土炒)各一两,人参三钱,茯苓二钱,炮姜一钱,白蔻仁(研)一粒,橘红(姜汁洗)五分。水煎服。治妇人产后呕吐。
出清·赵楷《百草镜》。为白接骨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脏腑虚亏而成。虚损病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多见肺脾虚损。证见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作气短,自汗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