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少阴脉

少阴脉

经脉名。即足少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少阴脉:系于内腂(踝)外廉,穿腨,出(腘)中央,上穿脊之□廉,系于肾,夹(挟)舌。〔是动则病〕:(喝)(喝)如喘,坐而起则目膜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善怒,心肠(),恐〔人将捕之〕,不欲食,面黭若色,咳则有血,此为骨蹶(厥)。是少阴脉主治其所产病:□□□□□□舌析(坼),嗌干上气,(噎),嗌中痛,癉,耆(嗜)卧,欬、音(瘖),为十病。〔少〕阴之脉,灸〔则强食产(生)肉,缓带〕,皮(披)发,大丈(杖),重履而步,灸几息则病已矣。”

猜你喜欢

  • 紫油厚朴

    见《中药材手册》。为厚朴之药材名,详该条。

  • 荇丝菜

    出《救荒本草》。为莕菜之别名,详该条。

  • 假马鞭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玉龙鞭之别名,详该条。

  • 阴汗

    证名。①指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

  • 秦伯未医文集

    医论医话类著作。吴大真、王凤岐整理。此书共收集秦氏医学论文38篇,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药运用及中医工作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并包括部分秦氏信函。1983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血虚盗汗

    证名。指阴血不足引起的盗汗,属于阴虚盗汗范围。《薛立斋医案全集·保婴撮要》:“当归六黄汤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者。”参见阴虚盗汗条。

  • 枢儒

    六经皮部之一,属少阴的皮部。《素问·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说明手足少阴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少阴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少阴络。“儒”是柔

  • 山鸡条子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鬼箭羽之别名,详该条。

  • 蜞蜍著人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即蛭食。详该条。

  • 产后痹证

    病证名。因产后气血大虚,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袭入肌肤、经络、关节所致。以痛痹、行痹较为多见。治宜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方用荆防四物汤随证加减。产后痹证,正气甚虚,切不可过用辛燥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