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BL18。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背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
①针具。出《千金要方》,又名煨针、燔针。现代所用的火针,多用不锈钢制成,长3~4寸,体粗圆,尖锐利,柄用角质或竹、木制作。近有用钨合金丝制作者,形同毫针,略较粗长,受热散热较快,不易变形。使用时将针烧
出《灵枢·经脉》。即手太阴肺经。详该条。
证名。指两手肘关节下至寸口部分的皮肤有发热感觉,即尺热。《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类经·脉色类》:“尺肤热者,其身必热,脉盛躁者,阳邪有余,故当为温病。”参见发热、尺热条。
见脉诀条。
【介绍】:清代医生。字梦琴。江苏吴江人。出身世医之家,曾将所治疾病撮要为十册,但未见流传。
古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失营。因情志所伤,肝郁络阻,痰火凝结而成。病生于颈项,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固定难移;后期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状如树木失去荣华,故
行气法之一。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金·窦汉卿《金针赋》:“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据针灸临床实践,捻转的手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加强传导,但对针感传导方向的影响似无
古人认为天体的运行一日一夜环周于二十八宿,运行一宿的距离称为一舍。三舍就是三宿之距(见《灵枢·卫气行》)。
①即五味所禁的简称。详该条。②《灵枢经》篇名。主要论述针刺治疗中五禁、五夺、五逆、五过、九宜的意义。文中着重介绍了针刺五禁的内容,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