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头汗

头汗

病证名。①头部易出汗,为太阳虚汗,常见于小儿体质虚弱者。《小儿药证直诀》:“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为太阳虚汗。”②阳明热郁发黄的先兆。《伤寒论》:“阳明病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③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四散,循经上越,内热退则汗自止。肺热亦多头汗,用桑叶桑枝清之。④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中医临证备要》)。⑤六阳虚汗。详该条。

猜你喜欢

  • 了了

    瞭然,视物清晰,精神清爽。《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又:《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

  • 脓窝疮

    病名。一种化脓性皮肤病。出《外科正宗》卷四。由湿热二气交感,蕴蒸皮肤而成;或因先患湿疹、痱子,复经搔痒磨擦,破伤感染所致。好发于颜面、手臂、小腿等处。初起红斑或小水疱,旋即变成黄豆大水疱,渐成脓疱。疮

  • 醉草

    见《本草纲目》。为睡菜之别名,详该条。

  • 舌裂生疮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六。多由心经火炽上炎所致。症见舌裂生疮,疼痛,饮食有碍。《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治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犀角地黄汤、甘露饮等加减。参见舌

  • 刺烙

    外治法之一。先将三棱针在酒精灯上加热,并使其尖端1.5厘米烧红,蘸香油,趁热刺入喉瘤体或乳蛾体。根据蛾体大小深度可达0.15~0.4公分,或停针1~2秒钟,或旋即出针。

  • 经行身痛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多因风寒表邪郁阻经络,营卫失调,或因失血过多,筋脉失养所致。症见经行时或经行前后,身体疼痛发热恶寒。若身痛而胀,无汗者为表实,宜发散表邪,用麻黄四物汤;若发热恶寒

  • 粘身草

    ①见《江西草药》。为青酒缸之别名。②见《福建中草药》。为金盏银盘之别名。③见《闽东本草》。为鬼针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 闵刀刀

    【介绍】:清末外科医生。佚名,因擅刀圭术,故称。四川叙永人。生活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能行剖肠、断腕术。每有刳割,先洒喷药水,再施刀圭,使病者免除痛苦。

  • 十问

    问诊的十项重点内容。①《景岳全书·传忠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②陈修园《医学实在易》:“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 相须

    出《神农本草经》。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以互相增强作用。如知母配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