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安徽中草药》。为铃茵陈之别名,详该条。
疮疡诊法之一。见《备急千金要方》。是用以检查胸背部疮疡溃后是否穿透胸膜的一种诊断方法。其法有三:①用纸或竹内膜封贴患处,静观其动,纸不动者膜未透,纸若随呼吸而动者则膜已透。②用纸蘸麻油,以火点燃,向患
类中风病证之一。喜则气缓。因暴喜伤阳,心神涣散,而引起的类中风证。
病证名。属火冲眩晕之一。《症因脉治·内伤眩晕》:“真阳不足,虚阳上浮,亦令人头目冒眩之症,此命门真火不足,而为虚阳上浮眩晕之症也。”宜用八味肾气丸等方。详火冲眩晕、阳虚眩晕等条。
见《本草纲目》。为荔枝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痰水蓄肺所致之哮症。《医学入门·哮》:“水哮者,因幼时被水停蓄于肺为痰。”《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有水哮,宜水哮方。”症见咳喘哮吼,唾清稀痰沫,胸胁疼痛或见形肿呕吐等。治宜祛水饮、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初起身发寒热,颐颔之间(腮腺部位)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若溃后
病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又名恶露不止、恶露不尽。一般产后恶露持续二至三周应完全排尽。如超过这段时间,仍然持续淋沥不断则属病态,称之恶露不绝。多因产后气虚下陷,冲任不固;余血未尽或感寒凉,败血
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中风是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斜的中风不同。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升登,详该条。